探究 | 都是改革為什麼洋務運動被日本的明治維新「秒殺」

  ○本文來自《張鳴重說近代史》張鳴著,重慶出版社授權合作稿件  ○歡迎讀者轉載分享到朋友圈,其它公號如需轉載,請回復『轉載』了解事項。  一個綿延幾十年的話題  文:張鳴  洋務之所以被稱為運動,其實是後人給加的。就當時人而言,他們充其量是圖自強而已。沒有人發起,也沒有名正言順的領袖,更沒有群眾呼應。  從本質上講,是太平天國戰爭期間,一些漢人士大夫力圖挽救清王朝努力的延續。  正因為如此,這場運動,多少得到了一點滿清朝廷的呼應。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這些人,至少明白,發起辦洋務的這些人,沒有惡意,是為他們好。

  (圖)洋務運動中,清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當然,就洋務的參與者而言,這的確是一場學習西方的運動。引進就意味著學習,哪怕僅僅買來洋槍洋炮,你也得學會施放才行,否則,就是一堆廢鐵。  買來大機器,就更得學,不學,機器就是更大的一堆廢鐵。在掌握西方武器和機器方面,朝廷和辦洋務的人,心情都是一樣,他們比誰都急切地想迅速掌控這些來自西方的鐵傢伙,操之於我。為了這一點,他們心甘情願引進西洋技術人員,派出最聰明的工匠,跟他們學習。發現這樣行不通,就辦學校,從頭開始,從數理化學起。  這樣學來學去,學校來了,工廠制度也來了。  沒有人有這個本事,能夠僅僅弄來一個孤零零的機器,就辦起一個工廠。即使官僚把工廠當衙門辦,工廠的流程,工序這些東西,還是得有,沒有這個,就出不了產品。  至於輪船火車,最初的時候,只能請洋人開動,洋人管理,輪到中國人自己辦了,洋人的這一套,非用不可,不用,輪船、火車就要趴窩,就要出事,出大事。  洋人這一套,有制度性的大套,也就技術性的小套。但是技術性的小套,裡面其實也包含了制度的因素。  中國人的官學、私塾以及書院,都不會課堂授課,有教學計劃,按期考試。辦新學堂,不僅要引進西方的語言,聲光化電,還要把人家那一套授課制度也引進來。馬一浮說,西式的學校,上課像股市交易,搖鈴開始,搖鈴結束。但不這樣,還就是沒法辦學校。工廠其實也是這樣,沒有工序,沒有流程,沒有派工單,什麼都幹不了。傳統手工業作坊那一套,放在大機器的工廠,就是不行。  不僅如此,引進之後,更嚴酷的老師,是市場。不按市場規律行事,辦小工廠小虧損,辦大工廠大虧損。  賠得受不了,就得想轍兒,否則只能關門。所以,洋務企業,要想活下去,最好的辦法,是招商股,請商人來辦。  不是說官辦企業每一個都活不了,如果主事者真的出於公心,一心撲在事業上,盡心盡責,像辦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楨那樣,其實也不是辦不好。  但是,這樣的人太少,耗費的精力太多,不可能指望洋務企業能找到一批這樣的「焦裕祿」。況且,即便如此,不按市場規則行事的福州船政局,最後還是辦不下去。  洋務企業,能活下來的,大多成了商人主導的企業,嚴格地說,是買辦商人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其內部制度,必定是西化的。  到了這種時候,辦洋務的官員,包括李鴻章這樣的開明人士都辦不來的西方企業制度,就由買辦商人暗度陳倉辦成了。

  (圖)洋務運動,留美幼童  當然,洋務事業中的官督商辦企業,雖然實質上多為商家的產業,只不過戴一頂紅帽子而已。  雖然說,這樣的企業,客觀上確實因為當時社會條件過於嚴酷,厘卡遍地,不這樣無法生存,但這樣的企業,卻也得到了官府特別的優惠,有的,甚至得到了壟斷經營權。  只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得了官家的好處,企業的產權就不明晰了。自官得之,也自官失之。真到官府想要侵奪收回之時,商家是沒辦法抵抗的。  軍事的變革,也類似。沒有外部類似市場的競爭,這樣的變革,怎麼也沒起色。  湘淮軍,引進洋槍洋炮和洋操,打贏了太平軍,打贏了捻軍,對付國內所有的叛亂,都不在話下。  沒有外敵入侵,壓力不大,進一步的變革,動力就不足。  中法戰爭,主要是海上的較量,陸上的兵力,法國人投入不多。此前費盡心機和錢財辦的海軍,被打得一塌糊塗。所以,此後朝廷也好,李鴻章也好,才開始引進位度,重建海軍。  但是,陸軍不過打了一場小的勝仗,就令朝野陶醉,從此陸軍的變革,就不再被提及。  就總體而言,洋務運動的變革,只是一場打補丁式的改革。  中央政府只有修補的意識,沒有改革的觀念。西太后那拉氏是一個聰明人,輔佐她的滿人王公奕,也是個聰明人,但他們都不知世界大勢,不知道中國該走向哪裡。  地方推行變革的大員,即使有人比他們二人懂得多一點,也沒法走得更遠。  在這樣的情形下,無論怎麼改,舊的體制都不會因此而變動。新的東西,無論怎麼新,都無非是在舊體制上加一塊補丁。

  (圖)洋務運動推進了清朝電信事業的發展  洋務運動,也是西學東漸的一部分,但此時的西學,還僅限於聲光化電,即使這些內容,也不過是西洋中學層次的。  中國的學堂,以及教會辦的學校,也只限於這個層次。江南製造總局附設的編譯所,每年推出的大量譯作,基本都是西方的中學課本。只有極少數的留學生,而且是留學生中的佼佼者,才能了解一點中學課程以外的內容。  但是,就是這樣層次的西學,也只是一少部分讀書人有所沾濡。  嚴復了解的西方社會科學知識,只有到了甲午戰敗之後,才能有機會露面。  即使明知道洋人來了,而且洋人很厲害,但這個國家的士大夫,社會的精英,卻基本上無動於衷。  人們沉湎在科舉的高頭講章之中,一隻腳踏在近代的門檻上,卻過著過去的日子。其中有些人,可能會對輪船和鐵路有興趣,但也不過是當成西方的奇技淫巧來欣賞。  少數士大夫的真知灼見,還會被當成離經叛道的奇談怪論。  洋務運動的時代,漫說整體的中國人,就是中國人的精英分子,也在沉睡。在這樣的鼾聲中,那些被送出國,接受了西洋教育的早慧者,回國之後,也只能扎到高頭講章之中,在科名路上求一個身份,否則,他就沒有社會地位。  所以,洋務運動中,該學的,雖說晚一點,遲幾日,似乎都學了。  中國有了輪船,有了鐵路,有了大機器,有了工廠,還有了有線電報。人家能做的事情,我們都能做了。  從面上看,做得也差強人意。賠錢的企業很多,但掙錢的也不是沒有。新建的海軍,操演起來,也非常好看。  但是,這樣的學習成績,就怕跟學習的優等生比,一比,就露怯。但是,這個優等生就在你的隔壁,對你還有著老大的野心,想不比,根本就沒有可能。

  (圖)嚴復  當然,洋務運動這樣的狀態,跟外界的壓力不大也有關係。  西方對中國的侵略,幾場仗打下來,他們都沒有顛覆王朝的意思。  儘管也膽戰心驚,但清朝統治者還是覺得,危險還遠著呢。無論何種的開放要求,都會被中國士大夫譏為洋人貪圖利益的小招兒。即使被打敗了,也依然可以保持自己文化優越的自我感覺。  所以,洋人無論怎樣跋扈,怎樣見了皇帝不下跪,在租界里隨意鞭打華人,中國士大夫加上太后和皇帝心中的天朝上國都還在。  不用說,這樣的洋務運動,無論主事者怎樣賣力,學了什麼,變革都不會讓中國產生深層的顫動,更不消說根本性的改變了。  而反過來,中國深層的要素,還會令已經發生的變革,桔越淮北而變枳,出現不應有的變異。  像盛宣懷這樣的洋務幹將,在洋務運動中,曾經是衝鋒在前的猛士,但是,隨著洋務的推進,他並沒有隨著事業的進步而進步,反而越來越像一個官僚。  最後,在新政期間大權在握,做了舉足輕重的郵傳部尚書的時候,居然推行鐵路國有,侵奪民營資本的固有權益,走到了自己原來事業的反面。

  (圖)明治維新前期的日本武士  洋務運動,之所以比不過日本的明治維新,說我們沒有觸動政治制度,沒有進行制度變革,當然也沒有錯。  但是,在技術層面上,我們的學習態度,顯然大有問題。  我們不能亦步亦趨,老老實實地學,老大文明的帝國的包袱,讓國人總是喜歡走捷徑,玩兒變通。  玩兒著玩兒著,就成了偷工減料,偷奸耍滑。還在一知半解的時候,作業尚未做好,就想著創新寫論文了。  在制度層面,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開國會,而是沒有像日本那樣,建構一個理性官僚體制,形成一個講規矩,認真負責的官僚作風。  進而在這樣的官僚制下,建設一個西式的軍事制度,一支學西方學得很像的軍隊。  顯然,不是日本的國會、日本的政黨政治打敗了中國,而是日本的負責任的官僚制,日本的軍隊,讓清王朝徹底丟了臉。  洋務運動,是一個綿延幾十年的話題,直到今天,其實也沒有說完。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讓人等到望眼欲穿的標緻408,到底有什麼值得期待的?
為什麼有些男人喜歡在皮帶上掛串鑰匙? | 小南都知道
? 炒菜時什麼時候放鹽最合適?
為什麼要讀詩。

TAG:日本 | 運動 | 改革 | 洋務運動 | 明治維新 | 秒殺 | 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