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拾零】《1980年代的愛情》讀書筆記


編輯:方略書院(flsy2017)

在動車上讀完這本書,沒有選擇已下載好的歷史類或社會心理學類的書籍,選擇了一本內容和篇幅上都讓人毫無壓力的書讀完。

近幾年自己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每逢寒暑假回家,就會和爸媽談論起"愛情",哈哈,那麼當我們談論起愛情的時候,都談論些什麼呢?從前一直以為爸媽那個年代是相親後,經過一年半載覺知對方"還可以",就組建家庭。對他們曾經的過往毫無感知。後來不經意的捕捉到了一些線索,比如爸媽曾經歷跨國戀愛,相互寫信;比如他們曾經歷家人反對;比如他們當年也有各自的擇偶觀,且與現在的我們大不相同;比如我的爸爸媽媽真的是談了3年多的戀愛,才結了婚。

這些小線索激發了我探索80年代愛情風貌的好奇心。這本書的題目好似標題黨一樣吸引了我。那就談談這本書。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一個縣城,男女主人公雨波的父親都曾遭遇文革的迫害。男主人公通過高考,走出了大山,在北京讀書。女主人公一分之差,加之政治背景不好被發配農村,陪著一同接受改造的父親住進大山。男主人公大學畢業後,被暫時分配到鄉下做宣傳幹事,與高中時就暗戀的女主人公麗雯重逢。與城市女友溝通不暢的同時,舊情在蒼涼的鄉野中如一泓清泉,倍加滋潤雨波的心,也勾起了青春的悸動。在回城離別之際,這份感情的火苗終於在之前一點點的積累中被點燃。麗雯沒有挽留雨波,而是在臨行的前夜當愛情的火焰已在二人心中熊熊燃起之時,突然被麗雯腦海中的"大局觀"給撲滅了。這個"大局觀"就是:麗雯認為雨波有雄心壯志,非平凡之輩,走出大山定會有更好的前程,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而雨波對自己此刻繾綣的留戀只能是短暫的美好。雨波走了,在坐上車回城的那天,他回過頭看到了默默目送他的麗雯……他走了,他的愛情被麗雯"放逐"了。

麗雯克制自己心底強烈的愛,狠心將他遣走,我不解。麗雯曾是縣高中的班花,自己參加過高考。因為父輩的原因,自己只能放棄夢想留在農村,做一個售貨員。難道她不想改變命運嗎?難道她不想自己的生活幸福一些嗎?那麼為什麼又要放棄一份美好的愛情?後來想到,文中麗雯說的一些話,我似乎有所悟。麗雯的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有理想有抱負,也曾是縣城裡的風雲人物。後在文革時期犯了錯誤,不僅害死了麗雯的母親,斷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斷送了麗雯的前程。麗雯對父親有怨,但最後她還是選擇與父親一起待在農村相守。她看著父親終日在草屋中聽著收音機,了解大千世界的種種變化發展,心有一番言辭見解卻無處發表,只能蝸居鄉野用自嘲聊以自慰。麗雯心裡替父親苦,她的怨也不是對父親,更像是對那個時代。這就是可以解釋為什麼麗雯忍痛放逐雨波,因為她已經承受過比失去愛情更痛苦的事情,失去前途。她已從父親身上體會到,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男人卻只能終生留在荒野,是多麼殘酷。而雨波,也是一個有抱負的男人,他一定要與他的理想同在。

小說用一半的篇幅,在描繪男女主人公在村裡相處的點點滴滴,那份感情含蓄而剋制,我卻讀出了呼之欲出的強烈與渴望。那時候的感情每天都在衝擊愛情拋物線的最頂端,即使到後來,雨波經歷了牢獄之災,與麗雯重逢,二人在酒店真的發生男女關係。相比之下,後者已然走在了愛情拋物線的下滑線上。作者野夫在敘述這部小說時候,很跳躍。在第一部分結束後,只用一句話帶過了雨波回城後的種種——結婚、離婚、陞官、入獄。讀的時候覺得是種缺失,回想起來也是作者寫作的真性情,不套路,不刻意。我抱著讀懂80年代愛情風貌的心,打開了這本書,但卻沒有解開我的疑惑。因為這本書不具備80年代愛情風貌的代表性。作者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很特殊,父輩在文革中的遭遇影響了他們的一生。我有這樣一種感覺,麗雯和雨波愛情有所進展都是在人性必然的驅使下。而二人愛情發展的路上,父輩在文革時期的遭遇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影響,像無形的手在左右著他們。小說中作者過多著墨於明寫或暗喻對文革的批判。麗雯最後因癌症去世,雨波與她重逢在棺槨前,那一刻筆者塑造的時代悲劇與愛情悲劇最終融為一體。然而對於文革這一政治事件,作為讀者的我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評判。今後找些書籍和文章去閱讀,然後在形成自己的分析。以上是我讀過這部小說後,一些粗略的感受。閱讀過程中記錄了一些頗有感悟的句段。回頭再補充進來。讀書不是看花燈,當時覺得好美過後卻連怎麼美都說不出。寫讀書筆記是我要培養自己的一個習慣。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明宇丁酉年二月初二 於星華公寓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熊曼琪教授論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經方讀書社
韋力:一個單純愛讀書的老式人,有些意興闌珊,始終一意孤行 夫子書話

TAG:愛情 | 筆記 | 年代 | 1980年代 | 讀書筆記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