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后妃稱號(二)
看來看去也只有東漢和清朝時的後宮比較低調,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妃就是妃,嬪不過是嬪而已,只是在人數上有所突破,不過比起先前的朝代真是太純樸了!
好了就先從皇后說起,史載: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後為稱,取象二儀。秦始皇統一中國前,最高統治者稱為王,王的配偶即稱王后,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自認為功高三皇,德過五帝,自稱皇帝,那麼他的老婆也就改名為皇后,以後遂成定製。皇后被稱為「海內小君」,有特定的輿服、冠冕和儀衛,生前有尊號,死後有謚號,皇帝的生日稱萬壽節,皇后的生日稱千秋節,這些都說明在一國中以皇帝為尊,而在後宮中則以皇后為尊。史載:皇后之尊與帝齊體,供奉天地,袛承宗廟,母臨天下。不過在鄭玄注《禮記》說:「後之言後,言在夫之後也。」可見皇后再高貴、再尊嚴也只能跟在皇帝的後面,仰息皇帝的吐氣罷了。
再來說說夫人的意思,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正式場合。
古代用法
一、諸侯之妻。周指諸侯國君之妻。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漢指列侯之妻。
《漢書?文帝紀》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列侯之妻稱夫人;列侯列,子復為列侯,乃得稱太夫人。」
二、帝王嬪妃的名稱。
《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後,有夫人。」秦與漢初依此例。
《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妾皆稱夫人」。漢武帝增加倢伃等號。其後稱號益繁。曹魏始以夫人為妃嬪稱號之一。王后以下,妃嬪分五等,以夫人為最高。魏明帝增為十二等,貴嬪與夫人位次王后,晉以夫人為三夫人之一。南朝宋省。
三、命婦封號。唐文武一品與國公之母及妻為國夫人,三品以上官之母及妻為郡夫人。宋徽宗政和時,執政以上之妻封夫人。明一、二品官之妻皆封夫人。清並封宗室貝勒至輔國將軍之妻為夫人。
四、指眾人。左傳襄公四年,「 夫人愁痛」,注,夫人,猶人人也。2008年山東卷,聊齋志異-張成,非猶夫人之弟。
貴妃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始設,地位次於皇后、皇貴妃,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復。渤海稱王之妻為貴妃,則相當於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間,明憲宗在其上另設皇貴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但各朝尊卑不同。歷代貴妃中最有名者為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
【出處】:《宋書·后妃傳序》:「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以為三夫人。」《新唐書·百官志二》:「內官:貴妃、惠妃、麗妃、華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論婦禮於內,無所不統。」
唐宋二朝時,貴妃是僅次於皇后的封號,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並稱四夫人,爵位正一品。
明朝時,宮中皇妃的封號有很多,如順妃、寧妃等,但貴妃仍是最高級的封號。
妃
西漢直到隋文帝時,妃並不是僅次於皇后的稱號,排位比較靠後,西漢時列於皇后之下的是婕妤,後來漢元帝又創製了昭儀,而妃的古義本指配偶,古音通配,也就是說妃本來的意思是指配偶,可能是專指有地位人的配偶,如嫘祖為黃帝正妃。有時候也特指太子、親王的正房老婆,如皇帝納皇后。…皇太子納妃。…親王納妃。――《新唐書》。
西漢和東漢時都未再設立妃,魏明帝時設立了淑妃,但排列在貴嬪的下面,位於第三位,隋煬帝時,設立了三夫人為貴妃、淑妃、德妃,位列皇后之下,從此妃又開始登上主場了,僅次於皇后,到了清朝皇后下有增設了皇貴妃、貴妃,其後才是妃。
縱觀中國歷史,位居妃位的女人可不算少,這裡只列舉幾位有名的后妃吧,
宸妃
宸,北極星所在,常用以指宮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稱。宸妃名號始設於唐高宗李治時。宋、明、清皆有之。永徽六年(665),唐高宗李治寵愛武昭儀(武則天),想進一步冊封武昭儀,但四夫人名位已滿,無法進封。於是高宗決定特封她為宸妃,但因大臣韓瑗、來濟力諫而止。宋明道元年(1032),宋仁宗生母順容李氏將卒,太后劉娥特命進號宸妃,表示優異之意。
宋真宗李宸妃
宋真宗章懿皇后李氏,因其曾被冊封為宸妃,歷史上一般稱其為李宸妃。 李宸妃為宋真宗趙恆的妃嬪,宋仁宗趙禎生母。杭州人,祖父李延嗣,仕錢氏,為金華縣主簿;父李仁德,後來封為左班殿直。
李氏初入宮,為真宗寵妃劉娥的侍女,莊重寡言。真宗寵愛劉娥,想立其為後,奈何劉娥家世並不顯赫,又無子嗣,群臣不服。正苦惱的時候,李氏夢到仙人降生為己子。真宗與劉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辦法。逐讓李氏侍寢,不久果然有孕。李氏隨真宗臨砌台,鬢上玉釵不慎墜落。真宗心中暗暗祈禱:如果玉釵完好無損,就是男孩。侍從拾起釵,果然完好無損。真宗甚喜。不久,生皇子,取名趙受益(後來的宋仁宗),封李氏為崇陽縣君。後來,李氏又生一女,晉封才人,卻不幸夭折。後進封婉儀。
宋仁宗即位,皇太后劉娥晉封李婉儀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守陵。劉太后又命劉美、張懷德訪其親屬,其弟李用和,補三班奉職。
仁宗雖為其子,然而真宗將其歸於劉娥名下,並與楊淑妃一同視養。李氏也毫無怨言,終其一生,未以天子母而自妄。明道元年,妃病重,太后命人晉封為宸妃,遣太醫視望,冊封當日薨,享年四十六歲。
明道二年,皇太后劉娥病逝,諸臣將此事上報仁宗,燕王更心懷不軌,稱李妃為劉娥所毒害。仁宗震驚,命李妃兄弟李用和去查看李氏棺木,見陪葬器物比擬一品夫人,屍體用水銀保養,面如生前,李氏亦穿上皇后服飾。仁宗逐至劉娥靈牌前自責謝罪,謚封劉娥為庄獻明肅皇后(後改章獻明肅皇后),生母李氏為庄懿皇后。劉家尊封更勝往昔。李氏陪葬永定陵,廟曰奉慈。又即景靈宮建神御殿,曰廣孝。慶曆中,仁宗改謚曰章懿皇后,與劉娥一同升祔太廟。封李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寵賚甚渥。仁宗既而追念不已,顧無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之子李瑋。
明世宗沈宸妃
沈貴妃,明世宗朱厚熜妃嬪。嘉靖十五年(1537年)九月初九日,同時進封沈宸妃和閆麗妃為貴妃。
相關史料
《明世宗實錄 卷一九一》
嘉靖十五年九月初九日,進封宸妃沈氏、麗氏(妃)閆氏俱為貴妃。端嬪曹氏為端妃,安嬪沈氏為安妃,康嬪杜氏為康妃。
清太宗宸妃海蘭珠
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孝端文皇后哲哲的侄女,庄妃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清太宗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歲。
《清史稿列傳一》
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氏,孝庄皇后姊也。天聰八年,來歸。崇德元年,封關睢宮宸妃。妃有寵於太宗,生子,為大赦,子二歲而殤,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聞妃病而還,未至,妃已薨。上慟甚,一曰忽迷惘,自午至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為撫世安民,豈為一婦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譴也。」上仍悲悼不已。諸王大臣請出獵,遂獵蒲河。還過妃墓,復大慟。妃母和碩賢妃來吊,上命內大臣掖輿臨妃墓。郡王阿達禮、輔國公扎哈納當妃喪作樂,皆坐奪爵。宸妃
據說海蘭珠是某位貝勒的妻子,隨夫來盛京朝拜皇太極時,被皇太極一眼看中,海蘭珠也很喜歡皇太極,兩情相悅下,皇太極找海蘭珠的老公談判,將自己宮裡一個早已不甚寵愛的后妃下嫁給其夫,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海蘭珠的老公無奈只好答應,就這樣海蘭珠入了宮。但不知是該可喜還是該可悲,海蘭珠嫁給皇太極後,很受皇太極的寵愛,被封為宸妃,僅次於皇后,住的宮殿還取名為關睢宮,取自《詩經》中象徵愛情的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崇德二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極欣喜若狂,很快就決定立這個嬰兒為皇位繼承人,大宴群臣,大赦天下。然而這個孩子並沒有活多久,隨後海蘭珠也死了,看到愛妃病亡,自己卻無能為力,皇太極悲慟欲絕,寢食俱廢,乃至昏死過去,經緊急搶救,才漸漸蘇醒過來,宸妃死後兩年,皇太極也命歸九泉了。
淑 妃
魏明帝始置,在嬪妃中,僅次於貴妃與夫人,地位相當於外官中的相國。後多有設置。
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孝穆皇后紀氏,明憲宗上謚曰恭恪庄僖淑妃,稱為紀淑妃。
北齊後主淑妃馮小憐
馮小憐,北齊後主高緯的寵妃,原是皇后穆黃花身邊的侍女,是後來才躍上枝頭作鳳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高緯與她的荒唐,使北齊遭到覆亡的命運。
唐高宗淑妃蕭氏
蕭淑妃(?-655年),南朝士族蘭陵蕭氏族人,齊梁皇室後裔。那個傳說像貓一樣的女人,高宗李治為太子時,即嫁給了李治,生了三個孩子,高宗登基後,進位淑妃,比當時的王皇后要受寵,可最後還是敗給了武則天。
惠妃
歷史沿革
唐朝開元年間始置,唐玄宗置惠妃、麗妃、華妃三妃,正一品。惠妃居首,以寵武攸止女,封惠妃,禮秩與皇后相同。卒後,追謚貞順皇后。
金代海陵王當政時,與元妃、姝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同為十二妃封號。
明太祖洪武初,確立後官制度,惠妃與貴妃、賢妃、淑妃、庄妃、敬妃、順妃、康妃和寧妃同為妃子封號。
唐玄宗惠妃,貞順皇后(699年-737年)武氏,唐玄宗李隆基寵妃。唐玄宗置惠、麗、華三妃,惠妃居首,以寵武氏。武惠妃,禮秩與皇后相同。卒後,追謚貞順皇后。武惠妃生夏悼王李一、懷哀王李敏、上仙公主、壽王李瑁、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華公主。
清聖祖惠妃,納喇氏,郎中索爾和女,康熙帝妃嬪。納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慶(殤)。十一年生皇長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納喇氏為惠嬪,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雍正年間曾奉養於廉親王府,後廉親王獲罪,再度回到宮中。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卒。
惠妃也可以稱作是姓那拉氏,是葉赫部族的那拉氏(葉赫那拉氏),與烏拉那拉氏有所不同。
元妃,妃嬪稱號。本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預注、楊伯駿注均作此解。遼、金二代以為妃子名號。金有元、跚、淑、德、賢五妃,均當於正一品官,以元妃為諸妃之首。
相關人物:
清太宗宸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終年33歲,皇太極為表示對愛妃的悼念,賜謚號為敏惠恭和元妃,這是清代妃子謚號中字數最多的。宸妃死後兩年,皇太極也命歸九泉了。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袁大頭價格漲幅
※107台灣大學入學考歷史科
※被遺忘的英雄——卡羅·米倫多夫小傳(二)
※孫楊800米自三連冠創歷史 助中國泳軍奪第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