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
來源:錢江晚報 2014-05-07 07:10
環球人物供本報專稿
1969年初一個寒冷的冬日,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迎來了一群北京知青。為響應毛主席「上山下鄉」的號召,這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學生,遠離首都和親人,懷抱理想奔赴這個偏僻山村。他們和村民們一起住窯洞、干農活,挑糞拉煤、攔河打壩,一干就是好幾年。後來,這些青年裡有人落地生根當了工人,有人幾經周折回到北京打拚事業,有人成為作家記錄那火紅的年代……還有人歷經錘鍊成為國家主席——當然,在那時,他還只是青年習近平。
7年知青,4年大學,3年秘書,3年基層幹部。青年習近平的經歷,是那一代青年的樣本,也是難以複製的勵志故事。2013年的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曾經充滿激情地講道:「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這些話,是主席對萬千青年的鼓勵,亦是他對自己青春歲月的最好註腳。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節。有人說,當代青年的人生底色是精神迷茫與生存壓力,當代青年的集體關注是個體得失。當我們回首習近平那一代人飽經磨礪又火紅熱烈的青春,就會發現,雖然時代發展使每一代人的成長經歷完全不同,但每一代人從青年到成年的精神成長過程,又何其相似。正如習近平曾多次講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青年,永遠要做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知青生活
幾年中過了四大關
1969年1月,習近平搭乘一趟擁擠的知青專列,從北京駛向陝北。一天一夜後,火車到達銅川站,習近平等人又換乘汽車到了延安下轄的延川縣。
習近平被安排到梁家河村二隊一戶社員閑置的土窯洞里。他坦陳自己在這裡經受了艱苦生活的磨練,幾年中過了四大關:
「一是跳蚤關。在城裡,從未見過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幾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覺,一咬一撓,渾身發腫。但兩年後就習慣了,無論如何叮咬,照樣睡得香甜;
「二是飲食關。過去吃的都是精米細面,現在是粗糲的雜糧,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對陝北鄉村的飯菜還很有感情,就拿酸菜來說,多時不吃還真想它;
「三是勞動關。剛開始幹活時,我掙6個工分,沒有婦女高。兩年後,我就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
「四是思想關。這是最重要的,我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鄉親們也逐漸把我看作他們中的一分子。」
這四大關過得並不容易。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電視台《我是延安人》節目專訪時,說到自己曾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膚過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膿包,全身長瘡」,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單上睡覺。有一年,弟弟習遠平去梁家河村看他,習近平還特意叮囑弟弟不要告訴母親。
先後寫了
10份入黨申請書
1971年,與習近平一起來到梁家河村的不少知青都參軍了。而當時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正被「監護」在北京衛戍區,由於家庭的原因,習近平只能留在梁家河村繼續勞動。
1973年,許多大學開始恢復招生,一心求上進的習近平目標是清華大學。但當時進大學是考試加推薦的模式,家庭成分和背景非常關鍵,要根正苗紅才行。為此,習近平的母親齊心專程趕到延安,找到時任延安地區知青辦主任高明池,希望習仲勛的問題不要影響子女。延安這邊的問題解決了,但當時的清華大學由「文革」紅人遲群、謝靜宜掌管,清華這一關被卡住了。這次波折讓習近平下了決心,要留在梁家河村好好乾。高明池後來也證實了這一點:「這個娃娃,上進心大,決心大,頭一回受那麼大打擊,決定不走了,要憑自己的本事,給地方做出成績。」
因為家庭背景,習近平的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他曾先後寫過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公社都不敢批,認為他沒有劃清界限。習近平的入黨問題,最後被提到縣委常委會上,由當時的縣委書記申昜(音同陽)拍板批准。曾在延川插隊的北京知青丁愛笛在一篇名為《陝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憶》的文中提到,他曾聽到申昜與文安驛公社書記白光星的談話:「白書記,人家近平在你們那裡表現得不錯,幾年了怎麼還在那裡攔住不讓入黨?這是我們陝北的孩子,我今天就請你來給我說說理由。」申昜還說:「他爸爸的結論在哪兒?沒有。不能因此影響他入黨。」
1974年1月,習近平終於入黨,並很快當選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
「點子多」的年輕支書
為村民建沼氣池
黃土地成為習近平施展自己才幹的第一個舞台。那時,梁家河村已經修通了一條外出的小路。冬天,社員除了搞農田基建外,還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飯取暖用。這些煤由汽車從附近的子長縣拉到文安驛公社,再用架子車沿著小路拉到梁家河村。兩人一輛架子車,每車能拉三四百斤。時任梁家河大隊一隊隊長的石玉興回憶說:「路平的時候還好說,要是遇到上坡,不出幾身汗是拉不上來的。」
拉煤費力又費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村在搞沼氣池,用來做飯、照明,既方便,又廉價。想到村裡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坐不住了。幾天後,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綿陽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後再坐火車到四川。
回到村裡後,習近平給社員們講沼氣的好處,從未接觸過化學、不知道沼氣為何物的鄉親們聽得雲里霧裡。習近平知道這是一個新生事物,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用事實來說服社員。
幾個月後,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時,不由得更加佩服這位「有知識、點子多」 的年輕支書。1975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正是建沼氣池一事,讓習近平在全縣知青中為人熟知。2010年10月,申昜在延安幹部學院作報告,題為《擔任23年縣委書記的感受》,就提到這段往事,並稱在「上級叫幹啥就幹啥,上級叫咋干就咋干」的年代,延川在建沼氣池這件事上體現了一點自主創新精神。
送他上大學
鄉親一送10多里
1975年,清華大學在延安地區有兩個錄取名額,其中延川縣有一個,這讓習近平重燃上大學的希望。「我那時一邊當村幹部,一邊總想著有機會還是想上學深造一下,因為讀書讀得太少了。」
這一次,機遇終於降臨。因為建沼氣池,習近平已經成為延安地區的先進知青,他的志願在延川縣委獲得順利通過,但清華大學招生辦的人不敢做主,要請示校領導。恰巧那時正刮「右傾翻案風」,遲群、謝靜宜都不在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當時的負責人劉冰做主說可以來。此時,習仲勛已經被下放到洛陽耐火材料廠,廠里為習近平上學開了個土證明:「習仲勛同志屬人民內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習近平終能如願了。
梁家河村的家家戶戶都請習近平吃了送別飯。習近平上學當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幹活,排了很長的隊送他上路。送了10多里,社員們還不捨得回去。習近平哭了,說:「你們對我這麼好,我不想走,就在這裡紮根農村一輩子吧。」十幾個年輕人一直步行60里送習近平到延川縣城,晚上又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裡打地鋪。第二天,習近平帶著社員們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紀念照,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紀念。
在清華大學,習近平讀的是化工系基本有機合成專業。1998年,習近平再度返回母校,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在職博士研究生。他對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農村擺脫貧困、福建山海聯動發展、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福建省發達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與完善、農村市場化建設與中國加入WTO等問題進行了系列研究,著書並發表文章。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遇見方格筆記,收穫最有效的大腦思維整理術(多圖)
※晚間保養三部曲?醒來收穫細嫩美肌
※《收穫》微評 | 高傲的人間 卑下的人間 ——評余秀華《且在人間》(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