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盛傳的眾多育兒敏感期,哪個是真的?到底什麼是敏感期?
1 人贊了文章
「孩子以前已經知道大小便要說,最近卻總是尿褲子或者憋便不說,煩死我了。」
「哦,這是肛欲敏感期,在這個敏感期內小朋友就是喜歡憋尿或者憋便,過段時間就好了。」
「最近孩子就是說粗話,越禁止他說得越來勁!氣死我了!」
「這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這段對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除去我們在各種早教機構聽到的有關敏感期的「知識」,不少家長也從很多看似專業的育兒書籍中了獲得了有關「敏感期」和「關鍵期」的知識灌輸,甚至還有各種有關兒童敏感期的衍生品,比如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執拗敏感期」等等。
網路上還盛傳一些文章,用的標題特別吸引家長:抓住這XX個敏感期,就能讓孩子脫胎換骨。點進去一看,洋洋洒洒地列了三五十個敏感期,家長們頭就嗡地一聲變大了不少:這到底是有多少個敏感期啊?我要是之前不知道,錯過了一個兩個,真的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負面影響嗎?
所謂「敏感期」「關鍵期" 到底是什麼鬼?!是否真實存在?到底有哪些關鍵期/敏感期家長是需要注意的?你清楚么?
很多朋友都在常爸那篇《愛折騰的常爸,把自己折騰進了哈佛》的文章後留言,希望常爸多分享在哈佛學到的育兒知識。常爸這學期在哈佛修了兩門關於認知科學(腦科學)的課和一門關於語言學習的課,上周剛好都講到了關鍵期和敏感期的概念;所以今天常爸就來跟大家分享在課堂上學到的敏感期/關鍵期的問題。
關鍵期 VS 敏感期,三條曲線了解一下
(上圖是我們課上的PPT:有關敏感期和關鍵期的定義)
在課上,教授首先對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和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這兩個概念進行了解釋和區分:
敏感期:某段時間裡,大腦對外界的某種刺激/行為特別敏感,在這段時間內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相關的能力發展比較迅速。如果錯過了敏感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發展比較緩慢。
關鍵期:如果錯過這個敏感期,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變化」時,這個敏感期叫關鍵期。
有些研究者會去區別敏感期和關鍵期,而有一些則不區分。不區分的原因是,很多敏感期錯過後會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變化」,其實有些尚無定論,或者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的干預有可能將「不可逆轉」變成「可逆轉」。
我們下文中,不再區別敏感期和關鍵期,統一用「關鍵期」這個詞。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關鍵期是真實存在的,且從時間和功能上,可以籠統地分為三波:感官(Senses)、語言(Language)和高級認識(Higher Cognitive)關鍵期。
這三波的時間順序和包含的內容見下圖:
(圖片來源 Bardin, Nature 2012)
這張圖其實非常簡單易懂,但為照顧英語不太好的讀者,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圖的橫軸是成長時間,分為三個時間段(對應灰、白、灰三個色帶):Infancy嬰兒期, Childhood兒童期,Adolescence青春期;縱軸是人腦對相關刺激的敏感度。
紅色曲線是Senses(感官),包括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等。
黃色是Language(語言),以及與語言聯繫比較緊密的共同關注力,符號認知,社會關係認知等能力。
紫色是Higher Cognition(高級認知),包括但不限於閱讀、數學、推理、思辨等能力。
讓我們把這三條曲線的發展逐一分析一下:
感官發展有關鍵期,過時不候
這三方面發展中,感官(紅色)比較特殊。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的關鍵期非常短,發展的窗口在嬰兒期後迅速關閉,而且關得非常徹底。
為了證明這個關鍵期,科學家做了一個著名的視覺剝奪實驗(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
他們把剛出生的小貓的一隻眼睛用外科手段縫起來(有些殘忍),三個月再打開,發現這些小貓都成了獨眼龍。那隻三個月沒接受到外界刺激的眼睛,因為錯過了視覺關鍵期,再也無法恢復視力。
而成年的貓沒有這種問題,就算把它們的一隻眼睛縫上,一年以後再打開,那隻眼睛的視物能力基本不受影響。
(不忍心用實驗圖,還是從網上找來可愛的喵星人圖片吧,圖片來源PEXELS)
這個結論延展到人類腦神經發展,比如患先天性白內障的嬰兒,如果在視覺發育的關鍵期沒發現問題,嬰兒大腦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的神經細胞發育期間得不到刺激,會發育異常,導致視覺皮層已經喪失感知的功能,過後再進行治療,想恢復視力就相當困難。也就是說,不及早治療,可能致盲,影響終身。
相反,老年性白內障導致失明的患者由於大腦皮層視覺發育已經成熟,即使患病多年但仍可憑藉手術恢復視力。
語言發展有敏感期,錯過需要加倍努力
我們再來看看語言(黃色曲線)的發展。從圖中看,這條曲線一直沒有閉合,說明即使錯過了嬰幼兒時期,在青春期乃至成人也可以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但是從兒童期中部開始(大約七八歲左右),敏感度就大幅降低了。
從母語來講,語言的發展更容易出現關鍵期。有兩個極端的例子,一個是19世紀初,在法國發現的「野孩子Victor」,12歲左右時被發現前未與人類有過足夠的接觸,在被發現並進行特殊教育多年後,雖然在社會行為規範等方面有所進步,但終身無法學會一門語言。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另一個女孩Genie被父親綁在閣樓上12年,除了吃和睡沒有任何的教育,在被解救後,專家通過很長時間的教育也沒有能夠像正常人一樣開口說話。
(圖片來源WIKIPEDIA)
由於錯過了母語發展的關鍵期,這兩個孩子在成年後即使被進行專門的訓練和學習,他們的母語也沒有恢復,無法像正常那樣進行語言交流。
當然,像這種例子非常極端 ,而且少見,所以研究人員目前暫時沒有就第一語言關鍵期的截止時間達成一個共識(也就是說「X歲以前不學會第一語言,就終身無法學會語言」的假設中的X應該等於幾,並無定論)。
但是,大腦對語言最敏感的時間是從嬰兒期開始到兒童期的早期,這個則是有基本共識的。
研究人員發現,聽障人士,如果不是從嬰兒期就開始學手語的話,終身都無法達到「完全流利」的水平,哪怕是學會以後30年間每天都使用。甚至那些5歲開始學手語的人,和那些嬰兒期開始學的人相比,都有明顯的差距。
而對於第二語言和第三語言,錯過了敏感期,發展速度就比較緩慢,但窗口不會完全關閉。常爸上的這門認知科學的課里還沒有講到第二語言習得(後面會有相關的內容),但是上的那門From Language to Literacy里則提到了我之前在全國的循回演講中,經常講到的那個辨音的敏感期:一個嬰兒在出生時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音發音中的微妙差別,但這種能力從6個月開始下降,到1歲時,如果平時生活中沒有接觸到某種語言,TA很可能就會喪失掉區別這種語言中微妙差別的能力。當然,通過後天的努力有可能能重拾這種能力,但越晚開始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關於第二語言的敏感期,常爸在之前寫的那本《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的書里有詳細的討論,今後也會根據在哈佛課堂上學到的新知,做及時的更新和修正,這裡就不再多討論了。
我們可以終身學習,現在開始也不晚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三條高級認知的曲線(紫色)也是一直延伸到青春期後,並且它的敏感度的下降的速度,遠遠沒有前面兩條曲線那麼厲害。
對於複雜的技能和高級的知識,我們的學習是可以終身進行的。就算是現在,成年人只要經過嚴格訓練,例如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之類的能力仍可以得到明顯提高。
我們大腦的潛能其實遠超任何人的想像。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加里?馬庫斯(Gary Marcus)說:「人們太過強調童年『關鍵期』的學習能力了。」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提升成年人學習效率的最佳策略,也從很多「學習超人」的研究中提煉出來許多適合成人的學習訣竅。總之,無論你想學什麼,現在開始,都不算晚。
(圖片來源Robinson, New Scientist 2013)
利用好敏感期,不要過於焦慮
(圖片來源 Bardin, Nature)
啰啰嗦嗦地說了一大堆,那麼給與家長的啟示是什麼?
? 感官的關鍵期發展,不用過於擔心。只要有日常的正常養育,就不會錯過感官的關鍵期。
有多日常呢?比如和人互動的機會,聽到大人說話,觸摸各種物品,多多活動並且探索周邊的環境。只要是正常的成長環境,就可以提供這類大腦發育所需要的環境刺激。
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家長一定要儘早帶孩子定期體檢,如果發現有視力聽力等感官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否則可能遺憾終身。
? 語言學習可以利用孩子的敏感期。在發展的高峰時期,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學習語言的環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倡導早期閱讀、給孩子聽故事、進行雙語繪本……的依據之一。如果有能力家長可以英語啟蒙,盡量多多創造接觸英語的環境,開始二語的習得。
通過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不同的學習體驗和經驗,可以有效利用孩子的敏感期,事半功倍,何樂不為。
? 在高級認知的發展上,雖然獲取各種複雜技能的窗口期很長,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最為敏感的時期是從孩童到青春期的階段,也正是孩子接受小學、初中教育的階段。作為家長和教育者,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通過數學來培養數理邏輯,並教會孩子如何作為一個獨立思考,有思辨能力的人。
孩子的能力培養是一個慢火功夫,短期不會見效,這也是對家長的挑戰,我們要做的就是目光放長遠,去掉功利心,儘力而為。別被流傳的各種敏感期牽著鼻子走:今年X歲,是什麼什麼敏感期,一定要怎樣怎樣!三五十個敏感期你記不住,就記住上面說的三點就好。
新研究:關鍵期可以被重啟?
最後我們來分享一個科研上的新發現。
關鍵期是否真如一開始所下的定義,不可逆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神經科學專家Takao Hensch和他的研究團員,目前正致力於通過醫療干預手段逆轉錯過關鍵期的後果,用於針對兒童弱視的治療,已經開始取得一定進展。
如果語言的關鍵期也能被逆轉的話,有一天,我們是否可以研發出來一種可以讓人更容易學習新語言的藥物?
(在科幻電影《永無止境》中有一種神乎其神的「聰明葯,主角依靠它隨便聽聽就能學會一門語言。)
這個目前只能是想想而已。逆轉關鍵期的技術目前還是主要用來治療一些感官類疾病,也還處於比較初級的研究階段。像錯過語言關鍵期之類的,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大家就不要指望著用醫學的干預手段來彌補了。
別再誤用「敏感期」這個詞
現在育兒界「敏感期」泛濫,主要是對這個詞的誤用。
「敏感期」在認知科學上是有專屬定義的,把這個定義泛化、誤用會造成很多困惑。
比如說「肛欲敏感期」,其實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用詞「肛欲期」和認識科學的術語「敏感期」硬湊到一塊。
至於說「詛咒敏感期」,很多認知科學的專家一聽就忍不住想笑,因為按敏感期的定義來說,豈不變成了「這段時間你不教孩子罵娘,TA以後學罵娘就要困難很多"?
但常爸必須說,「詛咒敏感期」概念的提出,對家長理解孩子3-6歲時喜歡說「屁!」「去死!」之類的話,並表現出一定寬容是有幫助的。但是專業術語的誤用,還是很讓人困擾:很明顯,詛咒敏感期和語言敏感期中用的「敏感期」說得不是一回事!所以,如果能用「探索期」之類的詞來替代「詛咒敏感期」、「婚姻敏感期」中的「敏感期」一詞,可能會更好一些。
希望通過今天簡單的科普,家長們對敏感期有更多的了解,不要被網路上各種「敏感期」的文章牽著鼻子走,生生地把自己搞得過度焦慮。以後常爸還會將在哈佛教育學院學到的各種知識,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敬請保持關注。
文獻參考:
Bardin, Jon, Neurodeveloment: Unlocking the Brain, Nature News Feature, Volume 487,04 July 2012, https://www.nature.com/news/neurodevelopment-unlocking-the-brain-1.10925
Robinson, David, Old Schooled: You never Stop Learning Like a Child, New Scientist, 2013, 218 (2918) :32-35.
Gleason, J. B., & Ratner, N. B. (2005). The developmentof language.
Hart, B., & Risley, T. R. (1995). Meaningful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WIKIPEDIA,Victor of Averyr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ctor_of_Aveyron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