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經歷幾次分離才忍得住淚水?

人生,要經歷幾次分離才忍得住淚水?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與生活

兩年前,火車站送說話還不大靈光的糖糖,她隔著封閉的窗戶揮擺稚嫩的小手說再見,讓我忍不住濕了眼眶;

五年前大四實習,春節離家前一晚,家裡人圍著試穿西服的我在調侃,老媽卻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淚;

初中時候,有次被霸凌,父親大早騎著摩托來看望我。班主任在自習上講了這個故事,我不爭氣的哭了半節課;

我八歲暑假被送出去寄宿學習獨立,父親說母親埋怨他的狠心,其實私下也很難過;

有人說,長大後淚腺就退化了,眼睛越來越干;我說,越長大越容易感動,眼淚也越來越由不得自己。

分離,似乎是淚水的引子,也是情緒的堤壩。人生似乎就是在不斷地分離,成長伴隨者淚水的洗滌,嬰兒學會走路後第一次與母親開始分離、背上小書包去學堂時候與家庭的分離、收拾行李去大學時與城市的分離。

電影《孫子從美國來》(強烈推薦)里,兒子跟老楊說要帶布魯克斯走的時候,老楊愣一下,破天荒地請求兒子讓他帶布魯克斯看完皮影戲再走。表演開始後,兒子到後台找老楊道別,老楊沒搭理,繼續自己的唱曲,只讓身邊的人遞過去一套皮影給布魯克斯作為禮物。兒子走後,愛華強行抱走了聚精會神的布魯克斯,老楊的眼睛閃過一絲黯淡;不舍離去的布魯克斯尖叫著掙扎,眼睛盯著幕布:一老一少,中國的留守老人和美國的小頑童,隔著一塊布,無聲的道別。不煽情,卻讓人淚流滿面。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老楊那樣閱過千山,平淡的面對兒子三年不歸、洋孫子的來了又走。去年我長期出差,有次離別時晚餐,女友吃著吃著就落下筷子發獃,我笑著對她說,你的分離焦慮又犯了,逗得她破涕為笑。

分離焦慮是嬰兒早期與母親互動中未預期分離導致的受迫害妄想,它作用於成長的多個時期。在兩歲之前,嬰兒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需要母親來滿足。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等及時滿足,心理需求包括母親的關注和撫慰來形成穩定的安全感。如果在這個期間母親長時間離開嬰兒(留守兒童或者孤兒),或者對嬰兒的漠視、迫害等,會使他體驗到強烈的被拋棄感,從而封閉自己的內心減少與外界的互動,性格上體現為內向、敏感、孤僻。

來訪者陳女士夫婦長期在外地工作,兩個兒子放在老家讓爺爺奶奶帶。有一年春節回家,遠處的她看到門口三歲的兒子與她對視後,馬上把眼神閃開,並快速的跑進屋內。「那一刻我的心被刺痛了,發誓年後要把小孩帶在身邊」。

分離焦慮會讓戀愛的人陷入不斷重複的困境,伴隨著哀傷與自責。

一個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女孩子,會在戀愛過程中,不斷地去求證對方的愛。有可能會為了一頓早餐大吵大鬧,也會為一份甜品讓對象跑半個小城市,就是我們俗稱的「作」。

雖然說「作」這個詞可能是直男發明出來的,但它確實讓人不堪其擾。其實,很多「作」的女孩子,意識層面也不想的,但潛意識,由於自我的評價過低、不配得等認知,讓她無時不刻地擔心戀人會離自己而去,因此才會不斷地去試探,不斷地證明戀人的包容。

早期的被迫分離形成的創傷,在親密關係中會強迫性地重複體驗。武志紅老師的《為何愛會傷人》裡面講到一個女孩子,她的戀愛關係永遠止於兩年半。經過諮詢之後,在其兩歲半的時候父親離家出走後就一直沒回來。年幼的她被迫接受拋棄的命運,成年後她要站在命運的肩膀:在你拋棄我之前,我先拋棄你。

有些分離可以避免,但有的分離得直面,如婚姻是與原生家庭的分離,死亡是與人世的分離。這兩者並沒有多大區別,在很多地方,紅白喜事上哭的越洶湧越被人稱道。

坦然是面對分離最好的方式,不焦慮、不執著,只有坦然的分離,才會有再相逢的喜悅。

推薦閱讀:

狗狗行為:分離焦慮症
孩子入學分離焦慮時,請記得給一個《魔法親親》
學會這幾招,開學史詩級難題迎刃而解!
【開學了】誰說分離焦慮只在入園前有?新入園的前幾周都是調適期

TAG:孫子從美國來電影 | 分離焦慮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