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導演唐高鵬:六年,走了一條人跡罕至的《未擇之路》

專訪導演唐高鵬:六年,走了一條人跡罕至的《未擇之路》

作者 /嘉棲

跌跌撞撞,《未擇之路》終於上映。

從六七年前的最初構想,此後修改劇本幾十餘稿,到2015年開機拍攝,直到今天得以上映,這一路走來實屬不易。

採訪這天,正是電影舉行「命運交叉的路口」首映禮之前。可能是最近幾天正處於頻繁的路演宣傳期,眼前的唐高鵬導演,略有疲憊,咖啡成了必不可少的提神劑。

不過,只要談起和電影相關的種種,他仍興緻盎然,緩緩的語速中帶著一種篤定。

《未擇之路》講述了二勇和尕娃這對「叔侄」,在三天兩夜的時間裡穿越西部戈壁灘的旅程。這一路,高利貸、拆遷、性騷擾、綁架勒索、殺人犯罪等社會百態一一上演。

看似生猛粗糲,卻藏著人性的溫存;或許嚴肅沉重,但更多的是戲謔幽默。作為導演處女作,《未擇之路》完成度頗高。

而電影之外,言談之間,科恩兄弟、庫布里克;契訶夫,卡爾維諾;Beatles、Metallica,這些電影、文學、音樂界的大家,唐高鵬張口即來;不時也會蹦出一些金句,比如「成功者千篇一律,失敗者千姿百態,各有各的可愛。」

這個會將二三十歲時的感情失敗描述為人生最猛烈的挫敗的70後,似乎和那些中年油膩大叔不太一樣。

「標準的文藝青年。」

面對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記者調侃式的評價,他笑笑:「沒有沒有,我只是無所事事,用這些東西打發時光而已。」

  • 人物初顯:因感情失敗而創作

六七年前,導演唐高鵬和編劇岳小軍這對多年好友人生恰巧都遇到了一些問題,「確切來說是感情問題。當時談了很多年的女朋友,忽然就告別了。反正在酒吧借酒澆愁,想想還不如寫點東西打發時間。」

如果說,失戀是人生的必修課。那麼,對於唐高鵬而言,失戀成了他創作的緣起。

只是,他並沒有就此寫自己的經歷,去做私人化的影像表達,而是選擇去塑造一個離自己生活特別遙遠的人物。「你自然而然就會將自己的經歷、生命體驗這些東西投射在他身上 。」

於是,就有了「二勇」這個形象的誕生。這也是《未擇之路》劇本最初的起點。

「他(二勇)身上有一種我和小軍共有的東西,包括我們的攝影師,後來學兵加入進來,也有一些他自己的理解。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天真 。這種天真感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軟弱。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的確,影片中的二勇,生活在西北戈壁,婚姻失敗,債台高築,鴕鳥養殖場經營不善,最終更是為了去見前妻而喪命。他似乎與周遭的一切的格格不入,他的言行有一種近乎頑固、愚蠢的天真,卻也是個不折不扣的loser。

而唐高鵬偏愛這種「失敗者」,他認為二勇身上的困境,也是身處現代生活洪流中你我的困境。

「我記得契訶夫說過,再過兩三百年,人們會飛上天空,會穿上不一樣的衣服,但生活還是一樣艱辛,一樣充滿了神秘與幸福。再過一千年,人們還是會這樣感嘆:「活著真難啊!」

所以說,生活本身是一種傷害和淬鍊。感情受挫也好,事業不順也罷,這些生而為人必然存在的困境,可能有些是解決不了的,只能去梳理它、面對它,往前走。

「就像二勇一樣,相信一直走一直走就會有答案了;或者沒有答案也行。」

  • 劇本成形:甘肅採風、三人各自分工

有了二勇這個人物,就有了《未擇之路》的魂。

「我們先定了人物,一開始並沒有主題。我覺得主題是需要在塑造和尋找人物之中慢慢去發現的。」

不過,關於二勇死亡的結局,卻是最先確定的。「當時我唯一相信的就是這個結局。」或許這是西北廣袤大地給唐高鵬的直觀感受,也是人物特質必然的走向。

在劇本大綱大致完成之後,他和岳小軍一起去了趟甘肅採風,而這一路的所見所聞就形成了劇本(影片)的基調。

「有一天我們開了很久,根本分不清是在哪兒,好像時間、空間這些具體的坐標都隱沒了。忽然就看到一個車禍現場,一個穿著白裙子的女人,渾身是血倒在地上。你會覺得,在西部那樣耀眼的環境里 ,車禍是很自然而然的意外,每一天都會發生。而且,對於二勇來說,死亡也是一種自由和解脫,因為生活是他不能承受之重。」

圍繞著二勇,逐漸構想出了尕娃(一個被綁架來的孩子)、女司機小眉(旅途上的過客)、以及大耳朵、五哥更多的人物以及故事支線。

從開始動筆到2015年開機之前,劇本改了很多稿。唐高鵬摸著自己光溜溜的頭,笑說已經記不清具體數字了。

最終我們看到的《未擇之路》是由唐高鵬、岳小軍、段喆卿共同編劇完成的。

「我主要負責人物、意象、視覺化這些方面;小軍是職業編劇,他負責把握整個劇本的結構;小段是在甘肅建組之前參與進來,因為他本身是甘肅人,所以會在人物的台詞、反應模式等地方負責修改潤色。」

除此之外,劇本圍讀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開機前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包括主演王學兵等人,以及一些有表演背景的蘭州當地朋友,都參與其中。

「這是發生在西北的故事,大家講的都是西北方言,所以需要特別蘭州,才能在直觀上把觀眾帶入進去。。」

為此,他還特地找了一個當地的廚師幫忙改台詞。」因為在這個戲裡,除了李總之外都是沒上過大學的人,台詞不能文縐縐的。我就把二勇這個角色跟他一說,剛講十分鐘左右,他就愣住了,說你這不就是我發小么?」

一個想像中的人物,竟然在現實中得到了印證。這種奇妙的感覺,也讓唐高鵬覺得有些東西是冥冥中註定的。

  • 演員選擇:根據角色特質而定

正是因為前期對劇本充足的打磨,才有了影片品質基本的保障。不過,對於一部電影而言,選對演員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唐高鵬就極為看重這一點。「我一直贊同斯坦利·庫布里克的一句話,一部電影70%得靠演員來傳達。當然,一些很特別的作者電影是例外。」

毫無疑問,《未擇之路》的選角是成功的。一頭捲髮、胡茬邋遢、意志頹靡的西北糙漢王學兵(二勇),對前妻念念不忘,為此而踏上追尋她的旅途;黑膚素顏,拿著扳手,開著大卡車的馬伊琍(司機小眉),獨來獨往,一直在等一個人回來。這兩位職業演員的出演完全顛覆了以往的形象和觀眾的認知,但是和角色渾然一體。

此外,此前毫無表演經驗的小演員朱耕佑(尕娃)更是讓人驚嘆他的天才性。

片中有一場戲,尕娃坐在副駕駛,一根手指戳著被尿濕的內褲想要吹乾它,結果小內褲被風吹走了。他當時表現出來的那種想笑又憋著笑的尷尬表情,有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和幽默感,可以說是全片最大的笑點和亮點之一。

唐高鵬坦言,朱耕佑是從近萬個孩子中被選中的。「我當時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他是一個挺可愛的孩子,但是很警惕,也非常敏感。他的內心其實很倔,表現出來的不動聲色,不是老成,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說到底,之所以選他也是因為和這個角色本身的契合。「在開始挑選之前,我們已經對這個孩子的角色做了很細緻的設定,所以找到的就是想要的感覺。」

這點,也同樣適合其他人物的選定,尤其是主角。

作為《未擇之路》絕對的主人公,唐高鵬透露,光是關於二勇的人物小傳前史,就寫了大概五六頁,包括他和前妻之間的關係,他的職業等背景。「我在給他的角色介紹里寫了一句話,叫做詩意的漫遊者,天真的失敗者。」

「選擇學兵,一方面是因為這個角色需要跟西北土地發生關係,而他是新疆人,有西北成長的經歷;另一方面,我認為演員的魅力,來自於他本身的個性和特質。學兵的天真 、善良、敏感,和二勇這個角色很接近,沒有他可能就完成不了。」

事實上,從劇本圍讀到開機拍攝,王學兵確實給二勇這個角色貢獻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唐高鵬也毫不掩飾他對王學兵的讚美之詞。

「他賦予了二勇更加靈活機智的特性,他的表演經常會讓我想到三船敏郎。我覺得某種意義上,他們是一類演員,會用一種虛張聲勢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悲傷,這是特別迷人的地方。」

此外,女演員馬伊琍是影片第一個就確定的角色。在劇本還不是特別完善,也沒有投資的時候,她就答應出演了這個角色。

而之所以會選擇馬伊琍,也是因為唐高鵬自己內心對於女性形象的認知。「小眉她應該是一個外表像南方女孩兒那樣小巧柔弱,但內心其實很堅韌,有一種一往無前的執著。馬伊琍就給我這樣的感覺。」

不過,他也透露,劇組的策劃老師就不太喜歡小眉這樣的女性形象,認為這是直男癌想像出來的。「我就說我們只相信這樣的女人,我們敬愛她。」

事實證明,他的眼光依然是正確的。馬伊琍將小眉這個角色也詮釋的十分到位,尤其是最後塗口紅的那一場戲,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卻難掩她心中的波瀾萬千和柔情似水。

  • 最終成片:刪掉很多戲份,呈現黑色幽默氣質

由於《未擇之路》講述的是在旅途中三天兩夜的時間裡所發生的故事,是一個線性的時間關係;再加上有非職業演員的孩子在場,唐高鵬說,整部影片是按照劇本的順序順場拍的。

「在戲中,尕娃和二勇有一個從最初的對抗、厭惡、誤會,直至互相了解,甚至到最後相依為命的情感遞進過程。我們一路從敦煌拍到蘭州,朱耕佑和學兵也有一個從生疏到接近、逐漸了解再慢慢親密的過程,這樣對小演員來說會更自然。學兵也會根據孩子的表演來調整自己,甚至放棄自己覺得更好的表現方式,來配合孩子。」

當然,在拍攝的過程中,唐高鵬也會深切體會到從文本到影像呈現的差別。

他舉了一個例子,影片中有一場特別重要的戲,二勇要把尕娃送走。劇本中的二勇表現出的是一種王顧左右而言他、很悲切的感覺,「我當時寫這場戲,腦子裡聽到的都是Nancy Sinatra唱的《bang bang》,就是一種相愛相殺的氛圍。」

但是,在現場排練的時候,王學兵試了一個方式,跟尕娃說, 給叔笑一個。唐高鵬忽然覺得,這種表現方式更有趣,也更符合人物個性。他把二勇那種複雜的、內疚的、但又不以為然的感覺都給傳達出來了。

「有時候我在文本的階段想的特別多,做了大量的迂迴和掩藏。但一個好的演員在現場就能用一種更直覺、直觀的方式就表達出來。所以,我在拍攝時會更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他也坦言,很多好戲在後期剪輯中都被刪掉了,包括馬伊琍的戲份,做了大量的留白處理。

「之前我們自己剪過一版,時長很長,我又不捨得刪。後來找了一個日本剪輯師,我就跟他講了整部電影的敘事策略,主要就是圍繞大人和小孩的旅程展開,其他都是輔助性的。在這個原則下,由他來操刀。」

最後,如同我們最終看到的版本,《未擇之路》在人物上做了大量的取捨, 比如尕娃他爸爸,原本也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展開,結果成片里只剩最後兩個鏡頭。

「我看完覺得很感激,因為他剪的這些全部都是我動搖過的地方,只是我沒有勇氣去舍掉。」

不少觀眾看完影片也會被二勇和尕娃這一對「叔侄」從陌生到熟悉的日常互動所吸引,沉浸在他們的旅途中。

《未擇之路》雖說是一部公路題材的影片,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灰暗的部分,但整體而言並不會讓人覺得嚴肅和沉重,反而其中很多黑色幽默的橋段會讓觀眾會心一笑,從而消解這種壓抑感。

而這也正是唐高鵬想要的效果。「我一直喜歡的作家卡爾維諾,他的作品有一種美學上的追求,叫做』滑稽的哀傷』,這也正是我想要的。」

對他而言,如果觀眾能在影片中,通過這些人物投射自己的一些生命體驗,想一想自己人生中的一些選擇或者是挫敗的經歷,就已經受寵若驚,很滿足了。

  • 影片之外:廣告拍攝的積累,名家大師的滋養

畢竟,這是唐高鵬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在拍攝廣告,也對自己在廣告領域多年積累的經驗抱有自信,「我們(《未擇之路》)整個團隊都是在拍攝廣告時期就一起合作的,大家很有默契。所以拍攝起來會相對輕鬆。」

不過,也正是由於他們是拍廣告出身,所以在拍攝過程中少不了互相提醒。一旦有像廣告的地方, 他們就會停下來思考,這樣的方式到底對不對,合不合適?

「廣告時間短,它講究的是形式,是獨特性,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電影,除了獨特之外,更多時候需要拍攝者藏起來,兩者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都說片如其人。無論是從其作品中,還是在與其交談過程中,不難感受到唐高鵬身上的文青藝術氣息。

唐高鵬記得,高中那會兒,就因為愛看歐美現代文學,被老師批評為「崇洋媚外」。

就像這部影片的名字,就出自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同名詩歌《The Road Not Taken》。某種意義上,這首詩也可以作為理解這部影片的腳註。

關於電影,他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我可能比較狹隘,更喜歡「新好萊塢」這批人。在我的認知體系里,是先有馬丁·斯科塞斯才有塔可夫斯基,先有科恩兄弟才有戈達爾。」

這些文藝界的大師或多或少都會對他的作品產生影響,給予其滋養。就像不少觀眾在《未擇之路》中就看到了科恩兄弟的影子。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他對於音樂有種近乎偏執的熱愛。「我到現在都保持聽兩個小時以上音樂的習慣 ,這不是強制性的,已經成了我的一種生理習慣。」

從搖滾、金屬、朋克,到古典、後搖,什麼類型都聽,唐高鵬笑稱自己很分裂。但有一種音樂他現在聽不了,就是爵士樂。「我覺得爵士樂讓我特渙散,而我又是個自制力不太強的人。」

「那您是搖滾青年嗎?」

「我不是,我比較軟弱,不喜歡站在舞台上。」

不過,他很享受在幕後工作的感覺。

「現在想想,我為什麼覺得拍電影是件有意思的事兒?是因為我從小就享受這種幕後策劃的感覺。我記得小學時,有一次我們商量著怎麼把一塊玻璃給弄碎了。想了很多種方法,最後讓一個同學爬到樹上,把球踢到玻璃上。我不是踢足球的人,但我一定是幕後策劃、促成這件事的人。我最大的快感,就是躲在人群中,看大家的討論和反應。」


推薦閱讀:

盤點:馬伊琍曬餵奶照領銜20大豪女星放餵奶大集合(圖)
情人節過後,馬伊琍說了一段話,句句精闢!
馬伊琍「背後的男人」:因為有他的支撐,我才能走得更遠
馬伊琍這一句話,道出了不離婚的真相
文章:不允許肉體和精神出軌 把馬伊琍當指向標

TAG:導演 | 未擇之路電影 | 馬伊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