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常被欺負的、小「受氣包」?一定是家長忽略了這幾點
來自專欄稜子談科學
01
帶胖豆兒去積木屋搭積木,我們到的時候裡面有個小女孩大概三四歲的樣子、正坐在角落安靜且認真的用積木搭城堡??,但在她搭了一大半的時候突然衝過來一個小男孩過來搶她的積木,而小女孩的反應和接下來的事情著實讓我大吃一驚。
小女孩在積木第一次積木被搶後,非常委屈的看著媽媽,媽媽說「搶積木的是壞孩子,不要和壞孩子一起玩就好了」。
女兒果然聽媽媽的話,直接拿著自己的積木去角落裡重新搭,本想以此迴避「壞孩子」。誰知剛才的小男孩在轉了一圈後又過來搶積木,這次女孩兒本能的抓住積木,就這樣兩個孩子一左一右都牢牢抓住積木不鬆手,陷入了爭搶積木的僵持環節。
很快小女孩率先撐不住了,她委屈的看向媽媽,媽媽直接過來幫女兒一起「護積木」,任小男孩力氣再大也搶不過母女倆。
本以為小男孩會就此罷手,可誰知搶東西未果的男孩惱羞成怒,拿著積木照著女孩的臉狠狠的打了一下子,女兒沒還手,站在原地一邊看著媽媽一邊流淚~
小女孩的媽媽先是質問小女孩:別人打你,你的手哪裡去了?在沒得到孩子回應後一個人生了會兒悶氣就不了了之了……
02
起初,我對小女孩在東西被搶後的隱忍反應很不解:
小女孩在遭受非正義的攻擊後,完全沒有任何正面的「維權行為,不是隱忍的默默忍受,就是委屈的看著媽媽,儼然一個活生生的「受氣包」。
後來看到了女孩媽媽在面對孩子衝突的一系列表現,我大概理解了小姑娘為何心甘情願做「受氣包」~
小女孩的媽媽在女兒東西被搶後,先是不分緣由直接讓女兒「不要和搶東西的壞孩子玩兒」以此迴避衝突。
隨後在女兒二次被搶東西後,先是默默觀戰,後又在女兒弱勢之時及時介入,以此幫助女兒「守積木」成功。
在女兒被打後,小女孩媽媽儘管滿臉的不滿,但卻沒有正面回應,而是一邊在那生悶氣一邊憤憤的嘀咕:手倒是挺快的,接著又質問女兒:別人打你、你的手去哪了?在沒得到孩子回應後生了一會兒悶氣就不了了之了。
03
小女孩的媽媽看似是在幫孩子解決問題,但她沒有注意為孩子掃除被欺負而留下的心理陰霾。
也就是說,小女孩媽媽只是為她的女兒提供了幫助,但卻沒有對她進行引導。孩子再次被欺負的時候,依舊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更有可能還會像以往那樣懦弱地忍受著,時間久了孩子可能就會變成成小「受氣包」。
04
那麼,如何讓孩子不當「受氣包」呢?
家長應該這樣做:
1. 接納並安撫孩子的情緒, 減輕孩子的自我否定感「被人欺負不是沒用的表現,每個人都會遇到!
當孩子委屈的看著你,向你投來求助的目光,家長應該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蹲下與孩子平視,輕輕地抱著孩子,這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很重要,並且消除孩子的不安。
同時對孩子表示同感:「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委屈。」待孩子情緒平復後再詢問是怎麼回事,確定是孩子受委屈之後,要給予安慰,讓孩子明白被人欺負不是因為自己沒用,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讓孩子儘快擺脫氣餒和自我否定的情緒。
2. 理性溝通,教自我保護方法——「不許打人!」呵斥欺負者,保護自己。
在孩子的情緒平復後,選擇舒適輕鬆的環境,與孩子討論「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做」。可以用遊戲發問的形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想不出來時,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見,比如可以大聲呵斥「不許打人!」對欺負者起到威懾的作用等等。
同時教孩子一些簡單實用的自我保護方法,比如在肢體衝突中要護住頭、臉等關鍵部位;推開或擋住對方的胳膊,抓住對方的手腕;大聲呼喊,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時也給欺負者一種威懾;平時加強鍛煉,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等等。這些方法可以在家進行角色扮演練習。
3. 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嗨,我跟你們一起玩好嗎?」
常帶孩子到遊樂園或小型聚會,鼓勵孩子加入遊戲團隊。
如果孩子靦腆、害羞,最初的時候可以由家長帶孩子去,比如孩子想去玩滑梯,但又怕人多不敢去,家長就可以帶著孩子過去,和先在那裡玩的孩子們打個招呼,「嗨,你們好呀,糖糖也想玩滑滑梯,讓她和你們一起玩吧。」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向孩子示範了怎樣主動友好地讓別人接納自己的方法。然後,慢慢地鼓勵孩子自己主動去找別的孩子玩,直到他能主動融入團體,鼓勵孩子結交一些好朋友。有好人緣的孩子被欺負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豆媽說: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一定要讓他明白要立刻還擊,就算打不過,也不能任由人欺負。
這是在告訴所有人:我不愛動手,但也沒有人能夠隨意欺負我!就算你比我強,我也不怕你!
推薦閱讀:
※「比起玩耍,這群孩子更想在一起討論有絲分裂」| 異色童趣
※孕期這些信號,說明寶寶餓了!貴陽和美
※中國式父母才有的5個爛觀念,遲早毀了孩子前程!
※讓寶寶欲罷不能的薰衣草嬰幼兒童沐浴露。
※寶寶吃鹽也有學問?關乎成長!父母做好3點,寶寶貧血不能亂吃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