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爐——全世界都在尋找的真品
宣德爐是明代著名的文物之一,因鑄造盛行於明宣宗宣德年間而得名。明宣宗雖然在位十年,但真正意義上的宣德爐,只是指宣德三年(1428年)初次鑄造的一批,這一批宣德爐在器底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
正是因為宣德爐做工精細,造型美,耗材貴,十分珍稀,從鑄造開始,就十分炙手可熱。明朝中期已經有很多富豪、收藏家以重金求購宣德爐,到了明朝晚期,宣德爐的價格更高,一件品相完好者,動輒需耗費白銀數萬兩。此後,宣德爐價格居高不下,因暴利誘人,故仿造者、作偽者多不勝數。宣德爐造偽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存在著。
最早的偽造者,是宣德爐監造者之一吳邦佐。他在宣德爐封爐停造後,將參加鑄爐工匠搜羅起來,利用剩餘原料仿鑄宣德爐。公平地說,這些爐的做工同樣精細,只是由於原料不足,爐的形態多變。這些宣德爐的底款增為「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員吳邦佐造」或「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等。這批宣德爐雖然工藝精,且原料和宣德爐基本相同,但怎麼說也只能算是仿品。
從明萬曆到乾隆年間,仿鑄宣德爐之風盛行,仿鑄者此起彼伏,層出不窮,而且有了北鑄、南鑄、蘇鑄等派別之分。其時有很多以仿鑄宣德爐著稱的高手,如北鑄派施念峰,南鑄派甘文堂,蘇鑄派的蔡家、徐家等。很多人的仿品可與真宣德爐媲美,實在難辨真偽。因而有人乾脆將其歸入「宣德爐」之列,與真宣德爐同等看待。
清末到民國,北京前門大街一帶有好幾家專門鑄偽宣德爐的店鋪,由於意在騙人,其做工不再講究。更有甚者,為簡便而想出「高明」的欺詐法,如在市場上收買大批舊破銅爐,磨去原來顏色,敷以瓦塊、豬肝、土紅等色,從而冒充宣德爐。
那麼究竟如何認識和評價存世的宣德爐呢?
有人認為目前所能見到的宣德爐,不論品質優劣,幾乎全是偽造品,有人卻認為在大批偽品中,肯定還有真品存在。為去偽裝存真,有人總結了鑒別宣德爐的要點:
其一,看銅色,真宣德爐是由風磨銅摻加珍貴礦物質經過數次冶煉鑄就的,銅質之佳可想而知。通過觀察爐底足銅質好壞,可以認定優劣。
其二,看顏色,真宣德爐色蘊而斑斕,偽品則外光奪目,內質槁然。
其三,看款識,真宣德爐的款式書法完美,於爐色一致,偽造者則字跡粗生晦澀,隨意加、減字。
然而,這些看似明白的鑒定要點真要操作起來卻又難以定奪,畢竟沒有真品可資比較,又如何敢輕易判定孰真孰偽?不過若說現存的宣德爐幾乎都是偽品,可能也有失偏頗。試想,若果真如此,那五千件真宣德爐哪裡去了呢?就是被毀、被搶、被轉賣,總該有文字記載吧。
如果說現存宣德爐中有珍品,又是參照什麼界定的?君不見,數百年來又多少偽造品被當成「真宣」么?而所謂「真品」,又指的是哪一種定義條件下的真品呢?
由此可見,宣德爐的真偽,還真是非常難辨認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