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人類延續了上千年的事情,為何今天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養育孩子,人類延續了上千年的事情,為何今天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文/樂樂媽 公眾號/樂玩英語

為何現在的家長好像總有種育兒焦慮?

昨天在家聽到樓下傳來「什麼關係啊」「你說什麼關係」的喊叫聲,我以為是夫妻吵架了,仔細一下「互為相反數啊!」

原來是一位給孩子輔導功課的媽媽。之前網上就有一位給孩子輔導功課的家長把自己給氣到醫院去了。看來帶娃這件事也有風險。

育兒焦慮有很多明顯的表現,比如,當你走進書店裡總會看到這樣一番景象:育兒書的數量如此之多,教你怎樣培養孩子的愛心,培養孩子的毅力,養育一個健康不容易生病的孩子。除了一些偏門左道,其他育兒書似乎應有盡有。

又比如,當我們打開網路,各種培訓機構,各種培訓方法,可謂是一應俱全,無所不有。

來自美國《紐約》雜誌、《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暢銷書作者Jennifer Senior做的關於「育兒焦慮」的演講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Jennifer Senior據此在演講時提出一個疑問:養育孩子,這件人類薪火相傳了上千年的事情,為何今天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作為父母,肯定是希望孩子幸福美滿為第一前提,但是幸福不是教人讀書寫字,不是指導其做飯煲湯,強加的學習並不一定是孩子自己喜歡的,更談不上幸不幸幅了,因此,父母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學會放手以及學會引導

學會放手

現下很多父母就是「管太多」,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在生活方面照顧過多,導致很多孩子習慣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其實父母不用這樣「過分緊張」,大可以放寬心讓孩子學著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英語親子啟蒙的過程中,媽媽不應該過多進行糾音、選擇繪本、閱讀順序等的干預,而是讓孩子選擇他喜歡的繪本去閱讀,經過親子閱讀後,逐步讓孩子學會自己跟著音頻自主閱讀,這樣一來是為了加強積累,二來是讓孩子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會引導

學會引導。比起教學,我更喜歡引導,多年在培訓教育的經驗告訴我,很多時候引導會比教來得更有效果,且最終的持續時間更久。不管是小孩和成人多不太喜歡「嘮叨」的人,也不喜歡他人干涉自己做事,一旦有人這樣做了,可能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媽媽在所謂「教育」過程中,應更多採用引導的方式。

比如,閱讀繪本時,引導孩子跟著音頻做動作,跟孩子一起玩繪本里的拼圖遊戲,如果孩子鬧脾氣了,媽媽可以多多給予鼓勵,或者換個孩子喜歡的學習方式。

Jennifer Senior在看到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時,不由自主地說,「我會非常努力地去做到不傷害你。」這句出自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是比幸福更容易實現的一個目標。

作為父母,無法知曉未來世界的準則,但可以從這樣更小更有效的目標出發,把自己能給孩子的給孩子,再循序漸進地前進就好了。

推薦閱讀:

14歲後男孩養育寶典
隔代養育阻礙幼兒自理能力
每天聽本書《養育的選擇》 詳細解說孩子的自控力和創造力該如何培養。
一對夫妻養育了三個子女,三對夫妻可以贍養好一個老人么?

TAG:孩子 | 親子關係 | 養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