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僅在於運動,更在於熱愛。

生命不僅在於運動,更在於熱愛。

4 人贊了文章

「我願成為夏多布里昂或什麼都不是」,這是被稱為「法蘭西莎士比亞」的維克多·雨果在十五歲時寫下的一句話。

這個在二十九歲寫出《巴黎聖母院》的文學奇才絕想不到自己會在四十歲染上惡發性心臟病。在許多人眼中,像這樣一個被拿破崙的獨裁政權流放長達十九年的人,他應該被病魔早早奪去生命才對,可沒有人想到他最後竟活到了八十三歲,並且還寫出了《悲慘世界》。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從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到普法戰爭,在到巴黎公社,在到譴責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雨果幾乎經歷了十九世紀法國所有重大事件。

從《懲罰集》到《九三年》,雨果的每一部作品都像一把反抗獨裁的武器,《巴黎聖母院》里描述的摧殘和迫害、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司法制度的殘酷,《悲慘世界》里描寫的貧窮使男子潦倒、使婦女墮落,使兒童羸弱,每一個場景都向讀者揭露了資本主義體制里的尖銳矛盾。

我讀過不少國外名著,從盧梭到伏爾泰,從但丁到莎士比亞,從巴爾扎克到馬克吐溫,從拜倫到歌德,從普希金到泰戈爾,從托爾斯泰到雨果,等等等等。在這些風格迥異的大家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特色和與眾不同,卻唯獨只有雨果和托爾斯泰的文字能讓人產生一種世間惟作家偉大的想法。

托爾斯泰和雨果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可他們給讀者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

托爾斯泰的作品總是在沉默、平淡中爆發,清醒與軟弱、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參雜一絲反動和空想,是托爾斯泰的最為生動的寫照。

雨果的作品只需要稍微一觸碰就會馬上爆發,就像一個漫步在雲顛之上的浪漫主義詩人,浮現在他眼前的應該是繁華遍野,可他看到的卻全部都是支離破碎的荒原,外加無數個政治家的野心。

深埋在地底下的種子為重見陽光,從白到刺目的、乾枯到裂開的土地,長出碧綠的胚芽。

困在黑暗中的飛蛾為了走進光明,瘋狂的撞擊著緊閉的窗戶,只為撲向那燃燒的火焰。

那全部都是炙熱的生命,正在綻放出最驚心動魄的美麗。

那都是為了自由、為了光明、為了能好好的活著!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為生命而奉獻,在為生命而奮戰。

文字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記錄了生命跳動的旋律,讓生活在黑暗裡的人看到了光明,讓已經瀕臨絕境的人看到希望。

從二十九歲出版的《巴黎聖母院》,到六十歲出版的《悲慘世界》,雨果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所嚮往的人道主義。

在他的作品中,眼淚是沒用的。他要的不是讀者的眼淚,他要的是擦乾眼淚後,能看到一個如春雨里洗過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感動是沒用的,他要的不是讀者的感動,他要的是感動後,對生命的反思。

對於一個身患絕症,隨時都有可能被病魔奪去生命的人來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一個人,只要瀕臨死亡的邊緣,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他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諦。

也許,正是因為雨果自身對生命的參悟才用畢生來信奉遙不可及的人道主義,才能寫出那麼強有力的文字。

生命,是一個神奇的詞。

伏爾泰曾說「生命在於運動」,而我覺得,生命不僅在於運動,更在於熱愛。

人只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才能變得容易「被治癒」,才能抹去所有抹不去的情緒,才能從絕望中看到希望,才能在黑暗裡看到光明,才能讓靈魂獲得自由,才能讓自己、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過得幸福!


推薦閱讀:

這個世界不溫柔
生命的伊始-致給熱愛生活的你
熱愛生活,有這五個App就夠了!
我就喜歡你熱愛生活的樣子
動力實驗室脂肪終結者推薦:熱愛生活,戰勝健身房恐懼症!

TAG:生命 | 熱愛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