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到達美洲的幾種猜測
09-18
學者們認為,美洲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種相同,美洲的最早主人可能是從中國去的。 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前,印第安人早已分布在整個南北美洲,成為美洲大陸的主人。哥倫布在1492年航行到達美洲時,以為是到達了夢寐以求的亞洲的印度,遂把這裡的居民稱呼為印第安人,這個名稱一直沿襲至今。人種學、考古學、民俗學等研究成果表明,印第安人和中國人一樣,屬於蒙古利亞人種。而中國不僅是蒙古利亞人種的發源地,而且是蒙古利亞人種分布較集中的地方,可見印第安人和中國人在血統上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 那麼,印第安人遠古祖先是如何從亞洲到美洲去的呢?人們一般認為,可能是在距今一萬至四萬年以前,從亞洲東北部經過連接古代亞、美兩洲的白令海峽陸橋進入美洲的;也可能是從白令海峽冰上行走或乘船航行到達美洲的。 但也有人認為,遠古亞洲人類的環太平洋遷徙,與大陸和附近島嶼有關。大陸和附近島嶼,當冰期到來,海平面下降,即與大陸連成一片。某些島嶼即變為遠古人類生息和遷移的通途。某些遠古亞洲人可能由島嶼乘著獨木舟,來到今天的美洲。 中國人究竟是何時到達美洲的? 有人認為,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國殷周時的移民。在本世紀40年代,有人提出了「殷人東渡說」。據說,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趁商大舉征伐東夷(在今山東境內)之機,聯合庸、蜀、羌等族,率軍東征,企圖一舉滅殷。當周武王大軍抵達牧野(今河南淇縣),殷紂王才調兵遣將,倉促應戰。兩軍在牧野交戰,商朝全軍覆沒。紂王即登上鹿台,自燔〔fan凡〕而死。武王為全殲殷軍,免除後患,又率軍攻打紂王在東夷的大軍。這些國破家亡的殷軍,便向東從海上奪路而逃。渡海之時,恰逢颶風大浪,船隻漂洋過海,到達了美洲的墨西哥。逃亡者上岸後,先到墨西哥的聖洛倫索,後又至墨西哥韋臘克魯斯的拉文塔,並在那裡建立了都城。之後,這些逃亡者的後裔便由墨西哥繼續遷移,到達了中美洲一帶。 無獨有偶,恰恰在墨西哥和中美一些國家的古代遺址和出土文物中也找到了「殷人東渡說」的佐證。據說現已破譯了尤卡坦半島科潘拉文塔神廟遺址出土的奧爾梅克文化玉圭上的殷商祖先名號銘文,揭開了奧爾梅克文化主人的真面目——他們就是東渡美洲的殷末軍民。在墨西哥拉文塔和聖洛倫索,考古學家們曾發現了古代的排水渠道,與我國河南安陽發現的殷墟排水管道,竟十分類似。1968年,在中美洲的瓜地馬拉阿爾托山還發現了一尊巨石女神像。女神雙手放在腹部,扁平的臉朝向天空,可能是分娩神。這尊分娩神同我國出土的一尊商代大理石分娩神形態幾乎完全一樣。學者們根據以上種種遺物,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公元前1100年來到拉文塔的奧爾梅克人,可能就是從中國來的。 還有人認為,早在公元5世紀,我國僧人慧深就可能東渡到墨西哥。1752年,法國漢學家德·歧尼根據中國《文獻通考》卷三二七「扶桑國」的有關記載,提出中國僧人慧深在5世紀時即已到達扶桑國,且認為扶桑國就是墨西哥。關於扶桑國的記載,在中國正史中最早見於《梁書·諸夷傳》。傳中寫道:「扶桑國在昔未聞也。普通中有道人稱自彼而至,其言無本尤悉,故並錄焉。」又言:「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到荊州。」說云:「扶桑國在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上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梁書·諸夷傳》並對扶桑國的風土人情做了詳細的描述。 德·歧尼關於「慧深東渡扶桑」的看法一提出,猶如在平靜的湖水中投進了一顆石子,從此引起了無盡無休的爭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史料「確信無疑」,認為早在中國古文獻《梁書》、《山海經》和《淮南子》中均有湯谷、扶桑的記載。湯谷、扶桑是一地異名。湯谷是以祖先崇拜而得名,扶桑是以湯谷的地理環境特徵即多高大的樹木而得名。「扶桑」則是日族聚居地。湯谷、扶桑即日崇拜族團以其日出之地多高大樹木這一特徵為國族稱,謂之「扶桑國」。扶桑國族,就是太昊、少昊、羲和族團,他們生活在長江下游杭州灣、寧紹平原、太湖及蘇北一帶的沿海地區。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有極其強烈而持久的湯谷扶桑觀念,扶桑圖大量出土於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構成要素與中國相同。實際上,這就是東西方扶桑國遷移史的結果。有的認為是「游僧編造的海外奇談」;有的認為扶桑是日本或其他什麼地方。中國慧深在5世紀到達扶桑是真還是偽?扶桑是指日本還是指墨西哥?還尚待以後的中外史學工作者去研究評論。 不過,我們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的拉克布拉達廣場上又似乎找到了5世紀中國僧人慧深到達墨西哥的旁證。在拉克布拉達廣場上,聳立著一座中國帆船到港的紀念碑。這座碑是1936年11月20日由當地州長和市長督建,以紀念1400年前抵達此地的一艘帆船。儘管建立這座紀念碑是根據墨西哥當地人的傳說,但當地人傳說中國帆船到達的時間正與我國史籍所載「慧深東渡扶桑」的時間相吻合。真不知確有其事,還是偶然的巧合。 從以上諸多的猜想中,目前許多學者已得出了近乎一致的看法:即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中國人可能到達過美洲。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