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金融危機對策比較與思考
中日兩國金融危機對策比較與思考
劉昌黎
日本研究,2009.3
內容提要:美國金融危機對中日兩國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和影響,中日兩國都採取了積極的危機對策。由此,中國經濟率先擺脫危機,實現了內需拉動的經濟復甦,日本經濟形勢雖依然嚴峻,也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由於中日兩國危機對策的背景、危機對策發揮作用的基礎和危機對策的內容不同,凱恩斯主義對中日兩國經濟的有效性也不同。儘管如此,日本危機對策仍然有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之處。
關鍵詞:美國金融危機 中日兩國 對策 比較
一、中日兩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美國金融危機對中日兩國經濟的衝擊和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中日兩國雖然在金融方面都沒有出現嚴重的事態,但伴隨美國金融危機很快發展為經濟危機,中日兩國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其中,中國出口在2008年11同比下降2.2%,2009年上半年又出現了同比下降21.8%的負增長;GDP增長率在2008年第三季度減速為9%以後,第四季度驟然減速為6.8%,2009年第一季度又進一步減速為6.1%。日本出口在2008年12月同比下降35%,2009年2月又同比下降49.4%;實際GDP在2008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4.3%,2009年第一季度又同比下降8.7%,是戰後以來降幅最大的負增長。
(二)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政策措施
1.擴大內需的10大措施和4萬億元投資計劃
2.積極的財政政策
為幫助企業克服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務院及時出台了所得稅減免和出口退稅等政策措施。為在稅收減少稅的情況下確保財政支出,國家財政預算安排7500億元的赤字,並且為各地方政府發行2000億元的地方債提供了擔保。
3.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從
4.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2009年1—2月,國務院連續出台了汽車、鋼鐵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3月後又陸續公布了120項政策規劃,並要求在一年內落實相關政策措施,三年內完成規劃提出的76項任務。
5.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保民生保就業保穩定
面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看病難」、「買房難」、「上學難」、「就業難」等國民最關心的問題,中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強調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加強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保護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國務院又以穩定就業、社會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為中心,進一步加強了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
6.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
為解決出口減少造成的產品積壓,國務院出台支持家電產品下鄉等政策措施,努力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
7.繼續促進出口,開拓國際市場
為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發揮外需拉動經濟回升的作用並支持出口產業發展,國務院通過擴大外貿企業融資和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措施,繼續採取了促進出口的政策。
8.推進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
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從追求數量擴張轉變為追求質的提高,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轉向內需主導型經濟增長,這既是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任務,也是當前克服金融危機衝擊和影響、確保8%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雖然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和挑戰,也為中國加快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供了機遇和條件。因此,在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中國政府一直強調要大力推進結構改革,加快轉變增長方式。
(二)日本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政策措施
1.緊急綜合對策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2008年8月11日,日本政府為克服景氣衰退的局面,就出台了《實現安心的緊急綜合對策》。金融危機爆發後,在美國以及世界各國紛紛救市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又先後實施了《生活對策》(
(1)《實現安心的緊急綜合對策》的主要內容:①擴大僱用機會,消除國民憂慮;②改善居住環境,提高防災減災能力;③提高中小企業活力,振興地方經濟社會;④推進低碳社會建設,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
(2)《生活對策》的主要內容:①實施緊急家庭支援對策、強化僱用安全對策和確保生活放心的對策,安定國民生活;②穩定金融資本市場,扶持中小企業,進一步增強經濟成長力;③推進地方改革,提高地方活力。
(3)《保衛生活的緊急對策》的主要內容:①財政措施:穩定僱用,支持再就業;振興地方經濟社會;新設緊急經濟對策預備費,用於增加僱用、扶持中小企業和社會公共投資;修改稅制,減免稅收;繼續落實《生活對策》的政策措施。②金融措施:把政府向民間企業參與資本的規模由原定的2萬億日元增加到12萬億日元,一旦緊急需要,立即對主要金融機構追加10萬億日元的公共資金投入;充分發揮金融持股機構的作用,把政府擔保借款的上限提高到20萬億日元;發揮政策金融的作用,擴充危機對策業務。
2.追加經濟危機對策經費
針對2009年第一季度前所未有的負增長,日本政府在
日本政府在追加財政補充預算的同時,還追加了78423億日元的財政投融資,使2009財年財政投融資總額由原計劃的158632億日元增加到237055億日元,增加49.4%。追加的財政投融資主要用於支持中小企業資金籌措等的政策金融,為61203億日元,佔總額的78.0%。
3.日本銀行繼續實施超緩和的金融政策
面臨日本經濟嚴重衰退的局面,日本銀行配合日本政府的危機對策,在連續向短期金融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的同時,2008年10月把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由0.75%下調到0.50%,12月又下調到0.30%,略高於實施零利率期間的0.10%,再次實施了超緩和的金融政策。
4.中長期對策
二、中日兩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效果的比較
(一)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效果
1.擴大內需的效果
(1)固定資產投資增大。2009年1-7月,全國城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加32.9%,比上年同期增長的27.3%高5.6個百分點。從各方面的具體統計看,除住宅投資增長明顯低於上年同期、第二產業投資增長略低於上年同期、中央項目投資增長與上年同期持平外,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地方項目投資、第一、第三產業投資、新建投資、擴建投資和改建投資的增長率都高於上年同期。
(2)社會消費增加。2009年1-7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0%。而且,除2月份增長率偏低、3月和4月增長率不足15%以外,其餘各月都增長了15%以上。與上年同期增長21.7%相比,增速雖然回落6.7個百分點,但在經濟大幅度減速的情況下,其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1倍以上,仍然是值得稱道的。
2.中國經濟率先擺脫危機,走向復甦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次中國經濟循環的谷底是在2009年1-2月之間。從3月開始,工業生產已經開始回升,1-7月同比增長7.5%,其中5-7月增長率已經提高到了10%以上。特別是重工業,在汽車工業產銷兩旺的帶動下,增長率由1-2月的2.7%一舉提高到3月的8.3%,4月增速雖然回落為6.9%,5-6月即提高到10%以上,7月又提高到11.3%。伴隨工業生產回升,GDP上半年增長7.1%,其中第二季度增長7.9%。由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擺脫危機走向了經濟復甦,增強了全年實現8%經濟增長的信心。
3.中國率先走向內需拉動經濟復甦的軌道
2009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7.6%,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3.8個百分點,貢獻率為53.4%,凈出口拉動GDP增長-2.9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1.0%。由此,中國不僅在世界上率先走向了經濟復甦,而且還率先實現了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
(二)日本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效果
1.日本內閣府測算的政策效果
根據日本內閣府的測算,作為日本政府採取的緊急綜合對策的經濟效果,一是能夠把實際GDP增長率抬高2個百分點左右,二是可創造出40-50萬個就業崗位。[2]由此,日本經濟在下降到谷底後可以擺脫最壞的局面。
2.日本經濟形勢依然嚴峻
儘管日本政府對緊急綜合對策的經濟效果抱有上述期待,但日本經濟在2009年第一季度出現戰後以來降幅最大的負增長以後,第二季度又出現了下降7.2%負增長,7月的完全失業率也高達5.4%,再次達到了戰後以來的最高水平。從目前情況看,受中國經濟率先復甦日本對華出口回升的影響,日本經濟已經度過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儘管如此,日本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前景不容樂觀。日本內閣府9月發表的《月份經濟報告》,也承認景氣仍然處於非常嚴峻的局面,只不過最近出現了若干復甦的跡象而已,當前日本經濟形勢的基本特點是:出口和生產有所恢復;企業收益雖仍然是大幅度減少,但減速有所放緩;設備投資繼續減少;僱用形勢進一步惡化,失業率達到了以往的最高水平;個人消費出現了恢復的跡象。[3]
3.內需不足繼續拉動經濟增長率下滑
從2008年第二季度起,因企業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增加緩慢乃至減少,內需不足就一直是拉動日本經濟下滑的主要因素,其中第四季度拉動實際經濟增長率下滑1.6個百分點。日本政府在前述危機對策中雖然採取了安定國民生活以及增加公共投資等擴大內需的政策,但民間需求仍繼續減少且減幅增大,內需不足在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又分別拉動GDP下滑了4.8個百分點和4.9個百分點。從國內需求的具體情況看,公共固定資本形成在2009年第一季度只增加0.3%,對GDP增長的貢獻度為零,直到第二季度增加15.8%,才拉動GDP增長了0.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由於相關政策措施對企業設備投資、家庭消費和個人住宅投資的作用不大,民間需求在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分別減少6.5%和7.0%,明顯超過2008年第四季度減少的1.9%,分別拉動GDP下滑4.9個百分點和5.5個百分點。其中,企業設備投資分別減少20.5%和23.4%,分別拉動GDP下滑3.9個百分點和3.5個百分點;家庭最終消費支出分別減少2.8%和1.0%,分別拉動GDP下滑1.6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
三、結論與思考
如前所述,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使中日兩國經濟都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和影響,中日兩國政府也都採取了積極應對的政策措施。然而,與中國經濟率先擺脫危機走向復甦相比,日本經濟仍然處於非常嚴峻的局面。儘管如此,就像不同患者就醫治療效果不同、不能簡單地根據治療效果來評價不同醫生的醫術高低一樣,並不能根據當前中日兩國經濟的不同表現,來簡單地判定中日兩國政府應對危機對策孰優孰劣。為此,應該在比較中日兩國克服金融危機的背景和條件的基礎上,研究中日兩國應對危機對策成敗的基本原因。
1.中日兩國危機對策實施背景的差別
從美國金融危機前中日兩國經濟形勢的比較看,中國是在持續經濟過熱的情況下連年實施了適度偏緊的貨幣政策。2003年以來,面臨中國經濟再次出現兩位數高速增長的局面,以「十一五計劃」年均增長7.5%的目標為標誌,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思路一直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溫家寶總理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目標也都是實現8%左右的經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中國政府提出確保8%的經濟增長,乃是在非常形勢下所做出的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正是因為這種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基本思路,再加上2007年高達13%的高速增長,所以,儘管2008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明顯減速的跡象,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仍然是控制經濟過熱,沒有對那些陷入經營危機的企業採取救助措施。由於這種適度偏緊的貨幣政策直到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才開始轉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作用要有一段時間差,而這段時間差恰恰是美國實體經濟危機使出口開始急劇減少之際,中國經濟在2009年初也就陷入了最困難的境地。從第二季度開始,由於擴大內需政策的作用開始顯現,中國經濟也就很快走上了復甦的軌道。
相比之下,日本經濟是在周期循環進入衰退階段的情況下遭遇美國金融危機嚴重打擊的,可謂雪上加霜。從2007年11月開始,日本經濟已經走向了下坡路,第三季度已經出現了負增長,日本政府也已採取了《實現安心的緊急綜合對策》。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政府雖然又連續採取了新的危機對策,日本銀行也再次實施了超緩和的金融政策,但由於景氣下坡路剛剛開始,因此,即使危機對策發揮作用,也只能減輕日本經濟惡化的程度,避免景氣下滑到谷底後出現更壞的局面。這是日本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的直接原因。
2.中日兩國危機對策發揮作用基礎的差別
中國雖然發展很快,經濟總量已經接近日本的規模並可望在今後一兩年內超過日本,但總體上說,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處於經濟發展的趕超階段,無論工業化還是城市化以及其他各個方面,都有廣闊發展的空間。相比之下,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前已經實現了經濟趕超,工業化與城市化基本完成,90年代後開始經歷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轉折。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經濟就陷入了長期停滯的局面,新世紀初雖然實現了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繁榮,GDP年均增長率也只為2%左右。這意味著日本經濟已經進入了緩慢增長階段,好容易才能維持正增長,一遇風吹草動,就會陷入經濟滑坡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大規模」的危機對策往往不起作用,充其量也只能使景氣惡化避免更壞的事態,這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現在面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日本堪稱「世界之最」規模的危機對策發揮不出預期效果,也就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了。
3.中日兩國危機對策內容的差別
毫無疑問,中日兩國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對策都是根據本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制定和實施的。就中國而言,由於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只有靠發展才能解決,因此,作為擴大內需政策措施的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公共投資和產業振興以及財政出動與金融緩和,在確保8%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保民生。正因為是優先保增長並通過保增長來保民生,所以,從需求方面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就保持了比上年同期還高的增速,社會最終消費支出也繼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這乃是拉動經濟復甦的兩大動力。
就日本而言,在新世紀初堪稱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景氣中,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通過裁員增效,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利潤,其中製造業銷售額經常利潤率甚至超過了高速發展時期的水平。然而,國民特別是工薪階層卻沒有得到長期景氣繁榮的好處,工資水平和家庭收入都沒有多大的提高和增加,致使家庭和個人的消費水平下降、消費支出減少。由此,家庭和個人消費不足、住宅投資不旺,就一直是影響日本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不僅危機對策的首要目標是保障廣大國民的基本生活,而且「追加經濟危機對策經費」中直接與國民生活相關的支出也超過了1/3以上。儘管如此,保障國民生活的支出卻彌補不了家庭和個人收入的減少,支持企業發展的金融措施也改變不了企業經營繼續惡化的局面。結果,家庭最終消費支出特別是企業設備投資大幅減少所導致的內需不足,就繼續拉動了日本經濟的大幅度滑坡。
4.凱恩斯主義對中日兩國經濟的有效性
從中日兩國危機對策的基本內容和實施實踐看,可說中日兩國都採取了凱恩斯主義擴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其中,中國危機對策不僅更為明顯地體現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特徵,而且還獲得了明顯的成效。這意味著凱恩斯主義擴大有效需求的政策符合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有政策運用的空間和政策迴旋的餘地。究其原因,乃因為中國在工業化、城市化迅速發展的過程中,13億人口的潛在大市場迅速轉化為現實的大市場,產業投資和社會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非常大。相比之下,日本工業化和城市化在上世紀80年代已發展到了世界先進水平,90年代後發展已經非常緩慢。同時,伴隨少子高齡化人口增長緩慢乃至減少的趨勢,日本國內市場日趨飽和,運用凱恩斯主義擴大有效需求的政策空間和政策餘地都越來越小了。
5.日本危機對策仍然有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之處
改革開放之初,包括宏觀經濟管理在內,中國曾認真研究和學習了日本各方面的經驗,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日本政府對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形勢判斷屢屢失誤,接二連三的大規模的景氣對策也不見成效,再加上中國經濟走上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一些人對日本經驗的重視程度開始下降了。特別是當前,由於日本政府的危機對策未能改變日本經濟在發達國家中的最差表現,自民黨在「選擇政權」的眾議院大選中又慘遭失敗,一些人更容忽視學習日本宏觀經濟管理經驗的必要性。從表面上看,日本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確實是麻生政府制定的,而麻生政府現在已經被日本國民淘汰了。但不要忘記,日本宏觀經濟政策並不是日本執政黨少數領導人自己制定的,而是在政府各經濟管理部門的經濟官員的配合下並充分吸收經濟界、學術界以及其他各方有識之士的經驗和智慧的基礎上制定的。日本政府各經濟管理部門政務次官以下的經濟官員大都出身於日本知名大學的高材生,他們不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而且工作比較穩定,並不因領導人或政權的更迭而變換。因此,任何忽視日本宏觀經濟管理經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就日本應對金融危機的各項對策而言,其以安定國民生活為中心制定危機對策的經驗,以及推進經濟社會結構改革、振興地方經濟社會、扶持中小企業、支持尖端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支持新能源開發、建設低碳社會等方面的經驗,都是值得中國參考和借鑒的。
[1] [日]內閣府:《麻生政府的經濟對策》,2009年1月。
[2] [日]內閣府:《經濟危機對策的經濟效果》,
[3] [日]內閣府:《月份經濟報告)》,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海蜇怎麼做比較好吃?
※老年健忘症吃什麼葯比較有效
※《韓非子》與《君主論》統治術的比較
※章海山:莊子與斯多亞派人生哲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