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與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與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已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中國也處在心理疾病的高發期。日益增加的心理疾病患者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健康人格,已成為人類刻不容緩的大事。我刊特此刊登此文,歡迎讀者就文中觀點發表意見。人類將進入「精神病時代」?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報告中說,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已經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21世紀的"精神病時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範圍內約有4億人受到各種精神疾病的困擾,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2億人,已經成了世紀病,有30%至40%求醫者有精神衛生問題,20%人口存在心理衛生問題和精神障礙。全球完全沒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僅為9.5%。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心理疾患已成為社會熟知的疾病。在美國30%的人曾經接受心理治療,89%的人都經歷過沉重的心理壓抑。近5000萬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據研究,每年由於心理壓抑給美國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50億美元。在法國,健康投資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費用超過購買食品的費用。鎮靜葯每年使用1億多盒,平均每人每年兩盒。因此法國人自稱是世界上最「鎮定」的國家。

  國外心理學家曾把心理問題比作精神上的「感冒」。有專家指出,中國有70%左右的人屬於精神「亞健康」,正陷入一場「集體感冒」之中。據統計,目前中國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在年滿20歲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礙患者每年以11.3%的速度增加,17歲以下未成年人有各類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3000萬人,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大學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狀等為主,老年人、殘疾人、軍人、婦女、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較突出。據專家估計,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 

心理疾病溯源按照心理學理論,「人人都可能產生心理問題,」每個人都必然會在某些階段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心理不健康,尤其是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存在心理問題。越文明,病越深。社會文明不斷進步,對人類的要求也越高,其慾望也就越強,人類的心理壓力就越大。不少心理醫生都說,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往往不是那些看上去喜歡吵鬧或愛哭啼的人,因為他們往往通過這種方式把負面情緒進行了宣洩。而那些在生活或工作中看上去最正常的人,不少卻有著明顯的心理衝突,尤其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自我要求高的人。中國人的心理疾病之所以迅速凸顯,主要是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分化的烈度、速度、強度和廣度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給人們傳遞出一系列巨大壓力,各級的腐敗、各行各業的不公平、貧富懸殊拉大等現象導致人們心理嚴重失衡。

  什麼人才算心理健康?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這樣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不是指絕對的十全十美的狀態。」1946年世界心理衛生大會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緒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並將個人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的狀態。」總之,中外學者提出的標準中,較多認同的有:智力正常,情緒自控,了解、悅納自己,人際關係良好,適應社會環境,人格完整統一,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美國學者注意到了個人基本要求的適當滿足與個性發揮,中國學者明確提出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心理健康也指「精神衛生」、「精神健康」。 美國把心理健康稱之為mentalhealth」(精神健康),美國總統每年的政府白皮書報告中,總要把心理健康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組織到施政報告書中去。台灣把心理健康稱之為「心理衛生」。日語中「心理健康」稱作「心の健康」,日本近年來在各領域中「心の健康」使用率相當頻繁。

中西文化對心理治療的不同態度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治理心理疾病多採用的是「中醫療法」:儒家講究自我內省反思,不提倡交流,佛教追求「悟」,道教提倡「參禪」,封閉性的文化導致了封閉性國民性格。面對心理疾病,歷來諱疾忌醫的「中國病人」高度強調內功和忍術,更願意尋求親人朋友的理解和意見,要麼喝酒解愁愁更愁,要麼採用非健康方式發泄,要麼隨其自然發展成精神疾病甚至自殺。在以前的幾代人還可以靠覺悟、修養來維持諱疾忌醫的局面,但現在已經頗有西方觀念的年輕人尤其是「80年代後」,可是沒有前輩們的內功和忍術,劇變的現實使他們成為心理脆弱的一代和心理多病的一代,但又在諱疾忌醫上又與前輩們驚人相似。某所全國重點中學的一名優秀學生說:「學校里有心理輔導室,但因為同學歧視的目光會造成更大的壓力,所以絕對不會去。」一著名大學的學生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很多學生認為心理上有疾病是可恥的,因而不願主動尋求心理醫生幫助。」此外,社會上對心理醫生也還另眼相看。一位心理醫生就說,「別認為我們是怪人,而且明顯有同情可憐我們的成分。」所以在中國一些大學科研機構,免費的心理諮詢所長期門庭冷落,連為實驗招募志願者都要頗費周折。

相對中國,西方人對待心理疾病就坦然多了。歐美國家普遍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內心世界無法均衡的時候,可以向神父或心中的主傾訴,早期的心理諮詢也就從宗教機構轉化而來。西方人普遍以接受心理治療為家常便飯。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NossratPeseschkian指出:那些自認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於面對心理問題的人。當代美國人形容說:「美國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兩個人扶持的,一個是法律顧問,一個是心理顧問。」法律顧問幫助美國人獲得各種現實資源的保障,而心理顧問幫助美國人達到內心與外在的和諧。

當今美國公民接受心理諮詢如同吃一頓麥當勞那樣自然簡單,都把接受心理諮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徵,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美國人連拔牙怕疼,都要先找自己的心理醫生諮詢。西方人更怕自己的領導人心理出異常,總統的心理狀況都不能成為隱私。從1972年開始,美國政府就特別設立了「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作為白宮辦事機構,專門為總統提供心理諮詢,以便他能更好地為美國服務。在「拉練門」新聞最張揚的日子裡,美國人連柯林頓服用「百優解」來緩解壓力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老布希因競選總統失敗,接受了足足2個月的心理治療。難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舒爾茲稱美國人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講究實際的人」。中西方的心理疾病在表現上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中國人最容易苦惱的是具體的事情,而非本源問題,即使歸納到最後,也是一個「我為什麼不能和別人一樣?」這樣很實際的問題,而西方人卻更容易聚焦到本源上,最大的問題往往是「我怎麼變得和別人越來越一樣,真正的我在哪裡?」

急需「心靈雞湯」

要治理心理疾病,首先要大力治理病源。但是治理病源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心理病源要徹底根除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的發展總是要帶來一些社會問題的,在人類的前進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永遠伴隨我們的,心理疾病的發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其次,要徹底擯棄中國人諱疾忌醫的「中醫療法」觀念,要讓人人都明白生活在世間,就像人吃五穀雜糧誰都得病一樣,自己隨時都可能有心理病患。樹立有病正常,看病應當的正確觀念。讓心理諮詢和治療就像到餐館就餐,到音樂廳欣賞音樂一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時尚和必需。

政府及社會要積極推動心理健康體系的建立。在美國,政府強行企業為員工的心理健康買單,心理諮詢費含蓋在個人醫療保險中。在中國目前看心理門診是自費,不少人難以或不願承擔。若要真正解決老百姓的心理健康問題,政府有必要在醫保政策上進行調整,讓更多患者看得起病。

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心理諮詢和治療隊伍,大力發展本土化心理諮詢業。現代心理諮詢100多年前起源於美國的職業指導運動。心理諮詢被喻為「心靈雞湯」、「社會的晴雨表」,心理諮詢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修復師」。但要解決中國人的心理問題必須重視本土化研究,但同時它又不能簡單地等同於道德教育和思想工作。要用中西療法結合,真正解決中國病人的困惑與難題。在美國要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必須是博士水平,同時必須是不低於2000小時的專業培訓。目前,中國心理諮詢師的整體素質良莠不齊,心理衛生保障體制非常薄弱,每100萬人口中平均9個心理諮詢專業人員,相對於美國每千人中有一名心理諮詢師,德國每兩千人中有一名諮詢師的比例來說太不適應中國的市場需求。

在求助於心理健康保健和治療的同時,更需要人們用以下方法自救和預防。樹立人格和理想。愛因斯坦指出:「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賴於人格上的偉大」。 良好的人格促使人超越自己進而延年益壽。自製心理健康「營養素」。這裡的「營養素」包括愛、善意的批評、堅強的信念、寬容、善待挫折等。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男人的必備心理城府,你有嗎?
男性必讀:女性戀愛心理解密
行为心理学
【深度心理】當你無法理解Ta的時候,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