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館已悄然從1.0模式切換到3.0模式
一場中醫藥復興運動由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開始。
所有文件無不突出加強中醫藥建設,恢復中醫中藥在祖國醫學中的地位。全國各地中醫藥相關的人事、部門立即響應,投身到基層中醫藥館的建設大潮中。2016 年,醫藥圈特別是藥店連鎖範圍,流行詞是「今年開了幾家中醫館?」。
近幾年大型藥店都掀起了圈地兼并的擴張潮,雖然門店數量多,但藥店服務能力和盈利能力卻沒有形成正比,顧客已不再滿足簡單的用藥指導,而是需要更專業的個體化診治方案。中醫講究辯證論治,正是個體診療需求的第一出口。然而一個省級單位基本上只有一個中醫院,很難滿足全省的需求,基於中醫院和藥店(有坐堂醫坐診)之間的中醫業態中醫館立刻受到了追捧,釋放了這一需求。國內幾家大型藥店連鎖很早就涉足了中醫館的業務,如雲南的一心堂、四川的德仁堂等,有的開中醫館是為了走藥店經營的多元化路線,有的則是為了延續藥店的利潤,不管怎麼樣,都提前進行了布局,走在復興中醫的道路上。
中醫館的 1.0 模式,筆者定義為醫技型的中醫館。這些中醫館多由家族繼承或一技之長的中醫大夫開店。此類醫館按規模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醫館規模不大,主要為社區鄰里人群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館,中醫服務以基本的診治傷風感冒,頭痛骨傷為主,並可提供針灸、艾灸等服務,館內無檢查設備,診治病患完全靠大夫的醫技和經驗,藥材採購、驗貨、開方、製藥也多由館長擔任,其他服務人員多為徒弟和家人,該類醫館現多為在街邊巷裡,或難以維繫或關閉,或轉型成為中醫按摩、針灸、推拿服務店。另一類,以這種模式起家,但經過幾十年甚至百年之後,形成歷史品牌,醫館規模和前一類不可同日而語。此類醫館通過醫技和口碑的傳承,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形成名店、名醫、名葯模式,是本地乃至省外全國選擇中醫的不二之地,品牌無法複製,如同仁堂、胡慶余堂等,達到國醫館的級別。
中醫館 2.0 模式,是以連鎖為背景的中醫館。近十年來興起,因為管理模式和經營模式相對統一,較之 1.0 模式易複製,該類中醫館更易形成鏈式發展,即中醫館的連鎖形態。早一批的 2.0 中醫館建在連鎖的旗艦店或健康城裡,多以擴充藥物營收為主,中醫診治為輔,這類業態由藥店坐堂醫發展而來。但此類中醫館發展一般,定位也不清晰,診療科室少,配備有血壓儀、血糖筆等簡單的輔助診斷治療儀器,客源不固定,醫生的收入還是以藥店內的藥品銷售為主。
成熟的 2.0 中醫館模式,剝離出主營業務單獨開館,形成區域性的連鎖,如四川德仁堂中醫館、寧波彩虹中醫館,此類中醫館都以名醫 + 名葯 + 服務取勝,他們都有「特色」。首先在門店選址和裝修上投入巨資,打造古樸、考究的就醫環境,配合完善的醫療設備,如中醫體質辨識設備、中藥霧化設備、頸椎牽引設備等,讓就醫顧客感覺並非一般的小診所,體驗感好。其次,中醫館在診療技術上下重金,邀請本地中醫院退休老中醫甚至是國醫,打造金牌科室,這是中醫館開館聚客的法寶,各大中醫館對這一塊的資源爭奪甚是慘烈。所以現在的中醫館在邀請外來中醫名家的基礎上,悉心培養自己的醫師梯度團隊,為後續開店培養骨幹力量。用藥上,精選優質中藥材,挑選中大型的飲片供應商,貨源穩定質量可靠,有的中醫館甚至還派出老葯工到上游飲片廠考察,確保藥材優質,最大程度上保證療效,杜絕「中醫亡於葯,病患不信醫」情況。據筆者了解,已經有中醫館開始自建飲片廠,既可以從源頭上保證飲片的質量,還能降低採購成本,一舉兩得。如深圳和順堂。再次,是中醫館服務特色,病患進店到接診、分診、診治到回訪跟進,誰能更加個體化誰就能牢牢抓住回頭客。有的中醫館則是通過「冬病夏治」特設科室、舉辦新鮮中藥節,如「新鮮人蔘節」、「新鮮蟲草節」等推廣方式,吸引顧客。2.0 相對於 1.0,可複製性更強。
中醫館 3.0 模式,以「互聯網 + 中醫館」為特點,在現有中醫館的基礎上,開設遠程診療、中醫技師互聯共享、智慧藥房等服務,讓中醫館的服務半徑和服務能力上大大提升。「雲中醫、雲中醫診室」的開設,讓西遊記中的「懸絲診脈」成為現實。通過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客戶端將檢測到實時的心率、血壓、脈搏強度等信息傳導到診斷端,中醫醫師再通過視頻中的面診,問診等手段,確診病患。這種診療變化將使中醫館成為一個診療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可以為病患接診到全國的名中醫,更好的解決各大中醫院人滿為患的場面。有條件的中醫館,還可以提供上門服務,帶上基本的通訊設備和診療設備,也可以讓名醫去到平常百姓家。此外,智慧藥房,從開方到煎藥到送葯,一條龍服務,無需顧客排隊等待,回到家中,煎好的中藥就已經送到家了。中醫館和互聯網結合,最大的優勢在於:不再擔心醫師的資源不夠,無法提供特色的診療服務。「從目前的觀察來看,互聯網工具在提升實體中醫館的業務量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 胡慶余堂投資人、經緯中國合伙人曹國熊在媒體上表示。
不管哪一個模式,中醫館的平台功能不能抹殺,因為在中國人的心中,中醫藥館才是中醫發源和傳承地。筆者認為,要想復興中醫藥,中醫館的建設必定會佔到很大比重。而中醫館要想形成品牌,就必須可複製,如何在個體化診療和標準化複製之間平衡,是目前的中醫館發展的痛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醫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