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斷層談到道德教育

吳大地要了解一個社會的道德現象,除了文化傳統、治理體制以及領導人外,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一個比較全面的研究架構,必須涵蓋內在(精神/文化)與外在(物質/制度),以及個人與集體(社群)的各項因素。  沈裕尼說,由於1980年代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進英校念書,西風東漸,我國中華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這個文化的斷層,造成我國的這一代人,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缺少羞慚心、惻隱之心以及感恩的心。她還說,「當我們的學校教育著重經濟效益,只傳授知識、求生存的技能,而忽略了灌輸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一切道德淪亡的社會敗象便競相湧現。」(《「外部環境」影響語言學習之取向」 》早報言論2009年11月11日)  國人在救災、慈善方面的表現,不比人差。而且,誠實守信,早已是新加坡品牌的賣點。沈說的「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缺少羞慚心、惻隱之心以及感恩的心」的民眾,什麼國家都有。這樣的人,在新加坡是否特別多,沒有數據支持,實在不好說。  不過,如果說到道德淪亡的社會敗象,倒是有兩個很常用的指標性數椐;那就是犯罪率與貪污的國家排名。  不論是犯罪率或貪污指數之低,新加坡都領先亞洲,並高居世界各國排名榜上。而且,自建國以來,逐年在進步中,並沒有因「文化斷層」而下降。所以沈裕尼的說法,相信純粹是個人觀感,不足以反映現實。禮儀之邦貪污盛行  長久以來,我個人有一個不解的困惑:中華文化標榜道徳,號稱禮義之邦。何以在社會的實踐上卻往往不如人意。  鄭永年說,「中國道德衰微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了」,並具體的說,「說到中國官場,給人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腐敗。」如果把中國大陸今日的道德困境歸咎於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那台灣陳水扁弊案所揭露的官商勾結的驚人貪腐行徑,又如何解釋?  民進黨如此,國民黨在這方面也乏善可陳。當年國民黨就是因為貪婪腐敗而被共產黨擊敗,趕出大陸。  如果把社會以及官場的道德亂象,歸咎於中國對民主制度的不適應,那隻要看看民國以前的清朝,就很難自圓其說。「西方傳教士和商人一踏上中國這塊土地,與地方或中央政權相關機構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後」被貪污的普遍與嚴重性嚇了一跳,並因此立刻開始研究中國的貪污問題。(李海鴻《清史研究》)  據一些研究者的說法,縱觀中國歷史長河,唯一能消滅貪污的時代,曇花一現的,只有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不過,如果好像柏楊那樣,直指貪污腐敗的根源是中華文化,是其主流儒家文化,忽略了許多中國特殊的地理與歷史條件,那又未免太過簡單倉促。  奇怪的是,世界華人社會中,比較廉潔自律,幾乎都是比較西化的社會,如新加坡與香港。而在清朝,唯一不腐敗的官方機構,據說只有一個:那就是晚清的中國海關。這個奇蹟是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締造的。赫德任海關總稅務司,從1861年到1908年,掌握了中國海關實際管理權達半個世紀之久。  這些例子,似乎說明了法治的體制與管理方式,其杜絕貪污的效應,勝於文化傳統。  其實,要了解一個社會的道德現象,除了文化傳統、治理體制以及領導人外,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一個比較全面的研究架構,必須涵蓋內在(精神/文化)與外在(物質/制度),以及個人與集體(社群)的各項因素。  外在因素如地理環境,物質資源,政治經濟系統,科技水平等;內在因素,集體的有文化傳統,個人的如人格心理的發展等等,這些因素,無一不對其社會的道德現象發生影響。  二十世紀初的人文地理學大師杭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 1876-1947)走遍世界,他覺得當時的中國人似乎特別自私自利。經過多年的研究,他認定這是中國荒年特多對民族性的殘害。「一個人要是沒有這種畸形發展的自私心,是抵擋不了那種殘酷的荒年。於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機會就越大;多經一次荒年,人品自私自利的心理就深一分。總之,極端的自私自利可以使一家人度過荒年,生存下去。幾千年的長時間裡,唯有這種自私自利的人才受選擇。因為,以前凡是能夠損己利人,解衣推食之輩,在荒年的時候已經死光了。」  這種令人心驚膽跳的論說,當然不是人人可以苟同的。不過作為一個例子,用來解釋外在因素如地理環境與物質資源對道德現象的影響,倒很恰當。  至於制度對道德的影響,就更顯而易見了。例如,在探討貪污的成因時,很多學者將眼光盯住了官僚制度本身的問題,如清朝的捐納(賣官鬻爵)與財政制度的漏洞,往往迫使官吏貪污。他們還指出,清朝地方官員的俸祿極低,官吏們卻不得不自己掏腰包維持地方政府的運行以及地方基礎建設,為了應付這種職位本身所帶來的巨大支出,地方官員們便不得不想方設法地合法或不合法地斂財。  上面談的,是外在因素的例子。至於內在因素,如沈裕尼所說的文化傳承以及道德教育,又該如何看待?  近代教育學家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區別了來自文化(族群)的規範習俗(norm and convention)與普世道德原則(universal moral concerns)。  不同的族群文化有不同的社會規範與信仰,例如,回教禁止婦女穿著露出肌膚的服裝、不準教徒吃豬肉。而普世道德卻是各種文化宗教都共有的,更深層的道德原則,如公正/平等與人類福利/關愛。  傳統的規範與信仰需要上一代人有意識的傳授。而普世的道德本能則是與生俱來的。  道德的健全發展,與整個人格發展切切相關。如一棵種子,需要良好的外在環境,陽光雨水,肥料滋養。幼嫩的苗芽,還需要園丁築籬保護,細心栽培。  慈愛的父母,溫馨的家庭,良師益友,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等,全方位愛的教育,才能確保一個孩子,能隨著其認知能力的成長,在天賦良知良能的基礎上,建構自已的道德認知,從一個自我中心的嬰兒,成長為一個博愛眾生的心靈。  如果單從學校環境來看道德發展的培育,教育學家建議,要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團隊作業,因為道德發展,主要來自同輩之間的建設性/良性互動,而不僅是師長的訓誡。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特級教師總結的9大超管用教育法則
老師收「辛苦費」讓教育變了味
教育孩子別觸碰「雷區」
傾聽,是一種高尚的教育
美國窮人如何獲得高等教育

TAG:道德 | 教育 | 文化 | 文化斷層 | 道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