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 | 海洋鑄就的美麗傳奇

台灣島| 海洋鑄就的美麗傳奇2015-08-03中國國家地理點擊上方「中國國家地理」可訂閱哦!台灣島是海洋鑄造的一個傳奇,在它崎嶇的身世背後,有著令人目眩神迷的驚世美麗。在台灣,你可以一天之內,由海邊潮間帶一直玩到海拔3000多米的針葉林,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超過整個加拿大加上美國可見到的蕨類種類,也可以遇見各種令人讚歎的生物奇觀。這樣的精彩面貌,正因為台灣是一座海島。

台灣是一座海島,島不大,但也不小。以目前正流行的騎單車環島的旅行經驗來看,大部分的人得花上一個星期才能繞島一周。台灣面積跟加拿大的溫哥華島差不多大,在這片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2300多萬人,而溫哥華島上只住了75萬人。許多國外的觀光客來到台灣,除了看到地狹人稠的城市面貌外,對於台灣生態的繽紛豐富,更是驚異萬分。在台灣,你可以一天之內,由海邊潮間帶一直玩到海拔3000多米的針葉林,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超過整個加拿大加上美國可見到的蕨類種類,也可以遇見各種令人讚歎的生物奇觀。這樣的精彩面貌,正因為台灣是一座海島。

台灣島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外緣花彩列島的中段。台灣地區由86個大小島嶼所組成,包括台灣本島、散布在四周海域的21座離島以及澎湖列島。其中,澎湖列島就包括了64座大小面積不等的小島。台灣東部多岩岸、西部多沙灘、北部多為灣岬相間的岩岸,南部的恆春半島則常見珊瑚礁海岸。東部、南部的岩岸之間,偶現的是礫石質的海灘。當堅硬岩層突出海岸,或是有斷層切斷岩岸的時候,就出現了斷崖海岸。

然而,對於從小就生活在這座海島上的我而言,也許是長期教育的忽視,讓我對於海洋感到陌生。直到在各種因緣際會下,我開始拍攝起海洋生態紀錄片時,才找到了認識自己家鄉的全新視野。我深深察覺到,原來,台灣的命運,與海洋緊緊相系。海洋鑄造了美麗的傳奇,也帶了脆弱崎嶇的身世。然而,要了解台灣與海洋的關係,就必須了解台灣島的緣起。

這是一段遙遠而漫長的故事。我追溯到6500萬年前的古老現場,也就是恐龍滅絕的年代,當時地球的兩大板塊正逐漸靠近擠壓,此時台灣島還在海底下。不過已經有些模糊的輪廓。一直到了兩千多萬年前,來自陸塊下的岩漿找到了噴發的出口,於是將澎湖列島一拱而上……這股排山倒海的勢力,在一千萬年前達到極點,受到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台灣島逐漸隆起並露出海面。在五百萬年前,一場驚天動地的造山運動,讓台灣主要的山脈一一浮現而出。旺盛的生命力,讓台灣有了高山,有了平原,有了峽谷,也有了河階。大地演變出各種不同的棲息環境,就等待著各種生命的登場。

台灣真正成為一座「海島」,應該是最後一次冰期的事。由於1.8萬年之後,海水因氣候回暖而逐漸上升,一直到了8000年前,台灣島就被海水所包圍,變成了今天的模樣。許多跟台灣同緯度的生物,特別是來自於喜馬拉雅山東麓到華南的一些生物,包括黑熊、獼猴、鳥類……早在冰河時期就來到台灣居住,後來隨著氣候的改變,許多生物在台灣的高山上找到了最後的庇護天堂,它們在此繁衍後代,展開了全新的生命組曲。然而,因為海洋的阻隔,讓它們無法跟原本家鄉的生物進行交流,久而久之,這些生物開始有了基因上的改變,演變成所謂的「特有種」生物,台灣有20多種特有種的鳥類,親緣最近的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鳥類。另外,台灣山上的高山小黃鼠狼以及櫻花溝吻鮭,親緣最近的則是來自於日本的北海道,台灣存在著許多來自冰河時期的孑遺命脈,也成就了一座彌足珍貴的生物基因寶庫。

東海岸台灣東部海岸的海蝕地形十分顯著,又可細分為蘇澳至花蓮的蘇花斷崖海岸、花東岩石海岸、台東至旭海的斷崖海岸。小野柳位於台灣東部台東縣富岡碼頭的北方,海濱上羅列著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同台灣北部的野柳地質公園非常相像,故稱為「小野柳」。小野柳遍布著珊瑚岩礁群,因久經風化、海蝕作用,呈現出各種奇特的岩石景觀。有儀態萬千的龜陣岩、縱橫交錯的豆腐岩等,千奇百怪,不勝枚舉。

相遇的舞台

因為海洋,生物的演化開始分道揚鑣。然而,海洋既是險阻,也是通路。根據考古學的研究,台灣到了距今6000年之後,開始有了大批移民的進入,也就是大坌坑文化人。毋庸置疑的是,這群會使用「細繩紋紅陶」的新石器時代人,當初是坐著船來的。

海與人的相遇,在此有了起點。有趣的是,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台灣是所謂「南島語族」的擴散地,也就是大約在5000多年之後,有一群人以台灣為起點,陸陸續續向南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島與復活節島之間。當然,人類的遷徙總是來來去去,過去遷出的民族,可能生活了一陣子,又會回到原來的土地,台灣正是各種移民遷徙的驛站。

歲月幽幽,人類開始跟這片土地展開了漫長的演進歷程。生活在這裡的人,早已經透過海洋,發展出一套交易的網路,我們還可以在越南、菲律賓找到許多用台灣玉製作的裝飾品,甚至工具。從種種考古的證據來分析,可見千年前的先民,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活躍,而存在於台灣島與周邊小島上的故事,也隨著海洋的意象,有了多層次的美感展現。

不論從自然史的角度,或是海洋生態系,甚至歷史的脈絡,海洋都可以牽扯出非常豐富的圖像。台灣所在的位置,正好是處於全世界最古老的歐亞大陸板塊與全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生活在這座島上的人,對於典型潮濕多雨的海島型氣候非常熟悉,也對各種強度的地震,有了心理上的基本戒備。每年夏季到秋季,大概會有三到五個颱風會造訪這座海島,颱風帶來了生態上的衝擊,也帶來了足以潤澤收成的豐厚雨量。台灣雖然畏懼颱風的肆虐,卻也離不開颱風的影響。面對無法逃脫的自然挑戰,台灣人似乎多了一份認命,也多了一份樂天。

北海岸台灣北部海岸海蝕地貌發達。野柳位於基隆市西北約15公里的地方,是伸入大海中的一個山岬,曾被我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海岸」第二名。野柳的海蝕平台上有蕈狀岩、蜂窩岩、燭台石、海蝕洞、風化紋等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造成這種獨特地貌的主要原因,包括東北季風帶來的旺盛海蝕作用、地殼不等量的上升速率以及岩層間不同的抗風化能力。在海蝕平台上時而可見複雜迴旋的風化紋,美麗如玫瑰花瓣。在明顯的岩面節理線上,有細沙堆積形成層次分明的紋路,為單調的平台岩面增添了幾許細膩的色彩。攝影/戴進元

燭台石的外形十分奇持,上細下粗呈半圓錐狀,高約 2米,柱頂中央常有一顆石灰質結核,結核邊有環狀溝槽圍繞。整個岩體狀似蠟炬燭台,頂端結核如燭焰,因此名之為燭台石。攝影/李正茂

野柳地貌中最引人入勝的,當屬蕈狀石群。蕈狀石外觀似蘑菇,通常有較細的石頸,上托粗大的石球,著名的「女王頭」即為發育完整的蕈狀石。野柳約有180個蕈狀石,由於侵蝕作用仍持續進行,許多細頸形蕈狀石目前已經瀕臨倒塌的危險。攝影/戴進元

黑潮的寬度大約是110到150公里,深度大約為700米到1000米,每秒高達1米的流速更成為眾多大洋性魚類南來北往洄遊的重要通道。我曾經問過海洋學家,黑潮到底是什麼?有一位學者比喻得很有趣,他說:「想像一下,你拿著一根水管,向前噴出的水柱,就像是一道洋流,只是它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循環著,對於海洋生物而言,它就像是一條快捷便利的高速公路。」

許多生物,正是通過黑潮來開疆拓土。而隨著黑潮而來的海洋生物,也跟島嶼上的子民,形成了「生命共同體」。

位於綠島下方的蘭嶼,同樣是黑潮流經的火山島。每年3月,飛魚隨著黑潮而來,啟動了島上達悟人的生活節奏,什麼時候該捕飛魚,什麼時候該停止,在飛魚季中該遵守什麼樣的禁忌與準則,達悟人都有一套嚴密而完整的規定,他們視飛魚為上天所賜的恩典,必須懂得珍惜與感謝。達悟人的祖先,早在千百年前,就為當前推崇的「永續漁業」,樹立了最佳典範。

南海岸台灣南部恆春半島的海岸地形景觀變化十分豐富,東北部常可見到沙岩構成的海崖,沿岸則有海蝕平台、礫灘及珊瑚礁。佳樂水以南一直到半島西側的海口附近,都是裙狀珊瑚礁發達的海岸。鵝鑾鼻是台灣島最南端的岬角,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地理景觀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絕,被視為「台灣八景」之一。

彈丸礁的明星/雙髻和鎚頭,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種鯊的獨特形態以及雙重性格。這類鯊的頭部左右兩側的突起上分別長有一隻眼睛和一個鼻孔,不僅視野開闊,而且對氣味的分辨也靈敏而準確。有人說它頭如重鎚,性情兇悍嗜血,而很多水下攝影師卻認為它性格溫順,彷彿發挽雙髻的大姑娘。南沙群島南部的潛水勝地彈丸礁,便是以觀賞雙髻鯊而聞名於世的。遺憾的是,彈丸礁現在被馬來西亞非法佔據著。攝影/王敏嘉

主要分布區:南海、東海

黑潮溫暖清澈的海水孕育了東部海域繁盛的珊瑚生態,目前所知全台灣最古老的珊瑚,首推在黑潮流經的火山島—綠島海底下的一棵鐘形微孔珊瑚,它還有一個可愛的綽號,稱作「大香菇」,許多人來到綠島潛水,都會前來一睹它的風姿。因為這座老珊瑚體不但外形仍然健康完整,而且有1200多歲的高齡,可以說是台灣海底下「老樹級」的超級國寶,它驚人的生命力讓人景仰。

台灣南部恆春半島附近的海域,就是屬於熱帶性的珊瑚礁海域,正因為黑潮洋流的經過,這片海域同樣孕育著繽紛的海洋熱帶雨林。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全世界約有1000多種的珊瑚,台灣已知的共有400多種,過去台灣曾經有「珊瑚王國」之稱,也就是因為台灣曾經外銷了大量的珠寶珊瑚,賺盡了外匯。但是隨著資源的枯竭以及保育思潮的影響,這類採集工業已經走向末路。而來到台灣最南端的海域附近,都可以看到整片高低不平,表面粗糙嶙峋的礁石,當它們裸露到水面上,因為質地堅硬,讓我聯想到澎湖常見的「咾咕石」房舍,斑駁的表面總帶著濃濃的海洋氣息。

離島澎湖列島的海岸地帶常見玄武岩出露。這種黝黑的岩石就是當初的火山岩漿冷卻固結而成。因為收縮的原因,形成了柱狀和板狀的天然破裂面,最終形成一排排管風琴般的柱狀玄武岩。桶盤嶼位於澎湖本島的南方,除了北側的海灣外,環島四周都是玄武岩的石柱,十分狀觀。攝影/戴進元

小琉球清澈的藍色珊瑚海。小琉球位於屏東縣琉球鄉,是台灣附近屬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嶼,沿岸有因海水侵蝕所形成的珊瑚礁岩石灰岩,礁岩在海浪的侵蝕下,崢嶸嶙峋。南部多懸崖,西部沿岸略有沙灘分布。攝影/洪志仁

蘭嶼是台灣東部的一個小島,它是海底火山噴發隆起而形成的火山島,大部分為山地,僅海岸附近有較和緩的平地。全島周長38公里,海岸線十分曲折,多被隆起的珊瑚礁所環繞。

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之上,總共由90座小島組成。每次來到澎湖旅遊,總是讓我想起了希臘愛琴海上的小島。這裡大大小小的島嶼中,除了花嶼為花崗岩所鑄造,其他均為裂隙式火山噴發的玄武熔岩與沉積岩所組成。其中,桶盤嶼的柱狀玄武岩,見證了太古蠻荒的具體成就。親臨於此,仰望海崖絕壁,真是氣象萬千。

西海岸常見堆積作用產生的地形,有海灘和沙洲。沙洲是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在外海地區堆積而成的堤狀沙礫沉積,通稱為沙洲,在台灣西南沿海常見沙洲地形。沙洲斷續相連,形成東北—西南走向的細長沙堤。沿海沙堤所包圍的湖東側大多被利用為鹽田、水稻田或魚塘。大鵬灣是台灣西南沿海最大的囊狀湖,面積有532公頃,平均水深2—6米。過去曾經是大型牡蠣養殖場,現為台灣水上活動的最佳場所之一。

事實上,不論是台灣本島,還是附近的離島,依循著海洋的線索,我彷彿走進了諸神的花園,被各種生靈觸動得目眩神迷,對我來說,在海上流浪,我喜歡讓浪花襲身,去貼近一份冒險的勇氣與決心。我相信,若無法領會海洋所帶來的豐美與堂奧,就無法以海洋的意志,去面對各種波濤起伏的考驗。海洋,讓我更深度地認識自我。生活在海島上的人,大多具有一種海洋精神。船已起錨,我們將繼續在大海的脈動中行旅,在波逐流浪間去尋求更多生命的啟示。

本文選編於《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10月

撰文/范欽慧 攝影/齊柏林 等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清末最美麗的格格

TAG:台灣 | 海洋 | 美麗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