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學術的根本源於陰陽理論
09-18
陰陽學說本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辯證思想,而後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積極的推動著中醫學三大理論體系(五行藏腑理論體系,三陰三陽的六綱理論體系,三陰三陽的經絡理論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各理論體系歸屬於不同的思維方法,因此在具體應用中切記夾雜,做到思路純正才能體現真正的理法圓融!首先關於中醫學中的陰陽學說做一簡單梳理陰陽學說,在學院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只是簡單的提出和敘述了其在中醫學中的一般運用,做一簡單整理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即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2.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人體的生理活動,無論是生命活動的整體還是就各個部分都可以用陰陽進行抽象化的概括說明;3.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主要表現為陰陽的偏盛偏衰和互損的狀態和病機;4.用於疾病的診斷:用於四診資料的歸類以及疾病癥候的概括;5.指導疾病的治療及用陰陽歸納藥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沉浮;6.指導中醫養生防病。但是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精髓當屬於三陰三陽的理論框架模型,這些是課本中所沒有具體和系統提到的,三陰三陽理論作為一種分類法則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經絡的命名分類;2.運氣學說的六氣分類;3.就是今天所講的重點:運用於《傷寒雜病論》的六綱辯證體系。三者共同以三陰三陽進行分類和理論指導,但是其賦予的理論內涵和概念以及時序各不相同,不能彼此混淆,否則,將發生理論錯位,導致學術體系的混亂。經方的六綱辯證體系屬於陰陽理論體系,它是囊括理法方葯在內的整體,以整體觀為主導思想,以「陰陽學說」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以陰陽先後天,衛氣營血,三焦胃氣等為生理病理學基礎,通過嚴格的分析法則,進而體現辨證論治診治特點的嚴謹的科學的理論體系!簡言之,在臨床運用六綱體系的過程中,從收集資料,辯證、選方、選葯,都要抓住陰陽的大方向下面,就經方六綱辨證體系中「陰陽理論」的具體應用從三方面做一簡單歸納:1.陰陽在六綱體系基礎概念中的引用;2.陰陽對六綱辯證內涵的指導;3.陰陽脈法。一、陰陽在六綱體系基礎概念中的引用六綱體系的基礎概念主要包括:陰陽先後天、衛氣營血、三焦胃氣、五證病機。(一)陰陽先後天理論中所體現的陰陽法則先天之陽居下焦,先天之陰居上焦。先天真陰真陽為一對陰陽,稟受於先天,為生命之根!後天上焦屬火,真陰所居之處。真陰與後天之火為一對陰陽,真陰不制則陽火上炎作亂。這種情況有一個典型的方證: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證。後天下焦屬水,真陽所居之處.真陽與水為一對陰陽,真陽不蒸則飲水停聚為邪,這種情況就更多見了,在很多真陽不足的太陰方證都可以得到體現。後天的水火也構成一對陰陽,通過有序的水升火降,互相作用而維持人體正常的陰陽轉化鏈(衛氣營血)的平衡。這對陰陽如果出現問題,那就會出現各種寒熱錯雜的癥候,比如瀉心湯類······(二)衛氣營血中所體現的陰陽法則氣為陽,衛(津液)為氣中血,屬於陽中之陰。血為陰,營為血中氣,屬於陰中之陽。氣血在人體的作用通俗說就是防衛和濡養,並且互相含化營衛是氣血的中間體,氣化津液,津液化血,血化營,營化氣,反覆循環,如環無端,組成了衛氣營血互相生化的平衡鏈。(三)三焦、胃氣中所體現的陰陽法則三焦(包括表裡):上焦為火位,下焦為水位,中焦為發揮樞紐屏障以及化物作用的土。三焦的寒熱平衡,則為衛氣營血生化運行和布散提供了一個完好的環境,衛氣營血則正常布散周身,維持陰陽平衡。如果三焦寒熱出現病態,衛氣營血生化運行和布散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障礙,產生痰飲水濕食淤等病理產物現代人有一種很多見的狀況,就是容易上火。這就是各種習慣導致三焦的寒熱出現病態的一個體現。胃氣指人體正常的食慾和消化功能,為衛氣營血的後天源泉,胃氣和則氣血的化生源源不斷,衛氣營血和則胃氣得到充養而發揮正常的功能。總結一下陰陽先後天、衛氣營血、三焦胃氣三者之間的關係:正常人體依賴衛氣營血之間協調的關係來維持自身的陰陽平衡,氣血的交合轉化依靠營衛來完成,衛氣營血之間正常的生理依賴於機體正常的氣化才能達成。正常的氣化過程包括:①下焦蒸騰津液②津液通過三焦表裡通道布全身③全身各處衛氣營血正常正常的交合轉化。而正常的氣化可以由這三方面的因素影響制約:①下焦真陽對水液的蒸騰②上焦真陰和火的制化③三焦表裡通道的暢通。這三者出現異常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病變,劉師高度概括的將其主要總結為五證:痞、煩、燥、滯、飲。這五證在在不同的疾病中都有可能出現。比如飲有表飲如各種風水表證、又有各種虛寒腹脹的里飲。滯有氣分的滯、有血分的滯留···燥有在表皮膚毛髮的乾燥失養,有在里的經脈臟腑失養。所以五證病機是對人體各種病理的高度分類概括。六綱辯證不談臟腑經絡並非拋離或者刻意迴避臟腑,其實衛氣營血之所以能夠正常的化生平衡,這恰恰是臟腑活動功能正常的具體表現。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六綱體系所言的陰陽就是從先後天陰陽、衛氣營血、胃氣等角度出發,對臟腑經絡等活動所反應出的生理病理現象,用六綱五證所做出的抽象化的分類概括和總結!老子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充分體現出陰陽是通過一種互動般的相互作用,達到一種相互融合的和諧狀態。這種狀態存在於人體,則人體健康,在六綱體系中,這種狀態的維持就依賴真陰真陽,衛氣營血,三焦胃氣的共同協作而完成。人體具有自動維持和恢復這一動態協調平衡的能力與趨勢。但是陰陽的這種動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又失去了自和能力,則人體由生理狀態進入了疾病狀態甚至死亡。傷寒58條有言: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請大家深刻理解這個條文的深意。而經方藥物治病的主要目的則是通過藥物恢復陰陽(衛氣營血)的自和功能。我們看書看書應該應該會注意到,在整個《傷寒雜病論》中,仲景很重視津液和胃氣,之所以重視津液其原因就是由於津液氣化鏈條中重要的中間物質,也是發揮人體防衛和濡潤作用的主要物質。而中焦胃氣是水火發揮正常生理作用的基礎,所以傷寒方證中甘草大棗的配伍在方子中多次出現。二、陰陽對六綱辯證內涵的指導中醫六綱辯證和五綱藏腑辯證均是中醫用於辯證疾病的方法,其靈魂也均歸屬於陰陽,兩者都是基於中醫四診資料,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認識疾病,我們可以把他們理解為不同角度的疾病歸類法。臟腑辯證以陰陽的五行理論模型(陰陽五分法)為指導思想對疾病辯證歸類,六綱辯證以三陰三陽的六分法為指導思想對疾病進行歸類。就好比西醫內科學,其主要分類疾病的綱領主要就是從人體九大系統出發的。其實後世所言所創之五行臟腑辯證理論其本質已經發生迷失,其表面說理似乎很圓滿,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便掉進了五行生剋的圈裡跳不出來,各種含混不清,更別說交流了,真正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因此造就了諸多「醫者意也」的中醫印象派人才!迷失本來面目的臟腑辯證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恩師稱其為夢幻理論。其實真正的五行理論模型依然歸屬於陰陽,具體請參看恩師的文章:《五星生克論是中醫自亡的罪魁禍首》《五藏與五臓的區分》。摘取《五藏與五臓的區分》一文中一段話一段話:「古人,把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表現,用陰陽學說的五行理論模型,進行了五大系統分類,並以心、肝、脾、肺、腎等五個「臓腑」名詞為代表作了冠名。五大藏象系統中,心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火」的太陽之氣;肝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木」的少陽之氣;脾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土」的中和之氣;肺藏是指一身之「金」的少陰之氣;腎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水」的太陰之氣。這五藏之氣,能夠抽象的闡明周身陰陽的升降出入運轉,以及精神、魂魄、氣血、營衛的歸屬和轉化機理,更為中藥的葯症、方劑配伍等,奠定了堅實的臨床理論基礎,當然,它也可以象六綱辨證一樣,指導有效的臨床辨證施治。」理清了上面的,我們繼續說六綱六綱就是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六綱這個名字是劉師首次提出的,為了與經絡理論的六經相鑒別,劉師建議將六經更正為「六綱」,同時將六經辨證更名為「六綱辨證」。「六綱」和後世的「八綱」一樣,是辨證綱要,不是特指什麼經絡臟腑,這一更名對還原仲景六經本義具有很大的意義。傷寒的六綱是一個病理性的概念,而並非經絡,並非指臓腑,而是六個判斷疾病規律的法則,是醫生通過望聞問切搜集到患者的臨床癥狀,然後對癥狀進行病位(表半里),病性(寒熱),病態(虛實)的歸類整合,最後才得出的六綱歸屬。萬物分陰陽,則疾病同樣分陰陽,三陰三陽是對陰陽辨病的進一步細化。六綱通過病位、病性、病態(即六綱實質)的辨析而網羅了所有的疾病。六綱病可以單綱發病,也可表現為合病,並病,系屬病。一個好的疾病歸類就其實用性而言應該具備以下三種特點1,指導治療2,判斷預後3,便於交流較後世所言之臟腑辯證而言,六綱辯證完全具備了以上三條的優勢。辨六綱—辨衛氣營血(明病機)—選方證--葯症加減,整個辯證過程很直觀,更可貴的是其交流方便,易於學習和傳承學院課本的五行生剋,將我們帶入了一個怪圈,怎麼說怎麼對,可是就是沒療效······中醫內科學貌似什麼病都能治,可是管用的沒幾個·····我們不能否認某些方劑的療效,但是理論出現偏差,就沒法指導運用記得在上哲學課的時候,老師提到:自然辨證法中關於科學理論的四個評價標準如下:①同經驗事實的一致性②內在邏輯的完備性③簡單性④預見性。可是我們的中醫課本理論不少都違背了這一標準。雲里霧裡的一大堆,最後整一個「博大精深」來美化自己。我們從這個角度對六綱辨證體系做一個很客觀的評價,相信會更加感受到六綱體系所具備的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所以讀書時應放下成見,細讀體會,方能真正感受到整部仲景書中,陰陽無處不在,六綱辨證體系其實就是陰陽辨證。人體本身應該有循壞,循環中斷就差不多沒命了但是我們治病就是尋找循壞出現問題的原因,也就是找出病機,針對病機做針對性治療可惜後人在認識傷寒理論的過程中,首先迷失了六經本意,其次把《傷寒雜病論》所示的仲景六綱大法人為割裂,而言以六經(經絡)辨傷寒,以臟腑辯雜病,犯了嚴重的本質錯誤!方向錯了,即使仲景把傷寒雜病論留給我們,我們也不會用。仲景時代,由於戰亂頻發,《傷寒雜病論》流散於民間,再加上當時文字多以竹簡為載體,傳抄十分困難,以至於原書散落不全,全貌難以得見,種種原因導致《傷寒雜病論》完整的理論體系支離破碎。可幸的是,現在劉老師幫我們還原了仲景的理論根源,真理無爭。萬病不離陰陽,陰陽不離六宗,寒熱虛實表裡盡在,臨證類而歸之!有句話,對我們學中醫的很有用,與大家共勉:一切法門,明心為要。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征游移,漫無定見,故葯證不合,難以奏效。所以,掌握規則和法理是學習的基礎。三、陰陽脈法劉師在《金匱增補》中關於脈講的很明了,脈象,有陰陽脈法,臟腑脈法,經絡脈法。而六綱辯證應用的是陰陽脈法。各種病脈均是在人體在疾病的正邪相爭中形成的,六綱之病有表裡,虛實,寒熱,半表裡,半虛實,半寒熱,按照脈象的浮沉,遲數,虛實,弦雜來侯疾病之表裡虛實寒熱和錯雜。諸脈按照搏動的太過與不及,皆以陰陽統之,太過為陽為實為熱,不及為陰為虛為寒,。陰陽整體脈象的總綱:浮在表,沉在里,遲多為寒,數為病熱,虛為不足,實為有餘,弦為表裡居中,當有錯雜。陰陽脈也有分部:寸部主上焦和頭面,關主中焦,尺主下焦和腰腿,左脈管身體左側,右脈管身體右側,身體那裡有病,就會在那個部位的脈上表現出異常。陰陽脈體現的是個全息對應理論,肝膽長在右側,肝膽病變就會體現在右手脈上,並不像課本所說的什麼左肝右肺·····關於陰陽脈具體脈象主病和分類,《金匱增補》中均有詳細說明,條文中也有具體的滲透講解,我就不多說了。學中醫這麼久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沒有一個內在邏輯完備的框架約束和規範這些東西,或者對已經形成的體系,由於沒有一個嚴格的分類標準,沒有一個嚴格統一的命名,始終沒有達成一個共識,所以最終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在中醫的「博大精深」中最終迷失了······而六綱辯證體系就是我們用經方的框架和法則,不違背法則就是要重視基礎。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第二期 學術園地
※【活動通告】一帶一路百人論壇與一帶一路日本研究中心學術交流活動將於9月14日在北京舉行
※學術 | 不僅有「火鍋英雄」,還有「熱風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