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啥不聽話?
文|徐海娜(特約撰稿人)
1聽話是因為信任你總是有人說自己的孩子正在叛逆期,甚至養育一兩歲孩子的父母也抱怨,孩子的叛逆期來的真早。然而,孩子是不是真的從兩歲就開始叛逆了呢?(當然兩三歲時的不聽話只是在獲取關注)
在孩子眼裡,大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聽話啊!」這幾乎成了每個家長的口頭禪。但是有多少人細細想過孩子怎樣開始不聽話的,以及為什麼不聽話?
「聽話」的意思通常是說要服從大人的指示,孩子為什麼要服從呢?服從來自於信任,相信父母是為自己好,才會服從指令。
比如過馬路,要聽話不能亂跑,服從指示此時是為了孩子的安全;再比如生病了,要聽話好好吃藥多喝水,服從指示是為了孩子的健康。之所以要求孩子聽話,是為了孩子自己的好處。當孩子明白感受到,聽話是為了自己好的時候,才有可能主動配合。孩子之所以會服從大人的指示,是因為對大人的信任。
越是年幼,孩子的利益與大人的利益越容易統一,關係更親密,信任更深。但隨著年歲增長,孩子會漸漸生出自己的思想,也會漸漸發現自己的利益與父母的利益不總是統一的,甚至常常不一致。這時候原有的信任就會開始動搖。
這時候父母就會感到不安,因為孩子變得不聽話了。那麼父母到底要怎樣做呢?
1讀太多幼兒書並不一定好
首先我們必須放棄的觀念就是——我一切都是為你好。
每個人在上帝眼裡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可能利益完全一致。然而世界上多數父母都會說——我那是為你好,你應該聽話。他們不認為孩子的利益和和自己的利益會有多大的不一致。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可不是這樣的啊!
CNN的創辦人泰德(Ted Turner)在他的自傳《Call me Ted》中說他成長於一個舊式家庭中,父親的權威高於一切。而且他的父親在生活中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為了教育好子女,他父親讀了大量的育兒方面的書,並且實踐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看到這裡,站在父母角度看,父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泰德的感受卻是,正因為父親看了太多教育的書和總嘗試不同的方法,所以父親的風格常常是無法預測的,這帶給童年的他很大的不安全感。
讀到這些,我想起不久前,某個家長說,她新買了一本書自己看,孩子一看那個標題就把她的書給藏起來了,原來那本書有個令她的孩子感到受驚的標題——特別狠心特別愛。(對這本書我沒看過也毫無臧否之意)。所以若換成孩子的視角,你還能夠簡單的說,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
CNN的創辦人泰德上大學的時候,還因為選科的問題,與他父親起了爭執,他的商人父親挖苦選了古典學方向的兒子,寫了一封綿長的信,彷彿要向全世界控訴「我有一個說希臘語的兒子」。
這封信被年輕的泰德公開,以言論來討伐父親。儘管泰德在他父親過世後,滿足了他父親「子承父業」的願望,但在他的書中,他對他父親給他提供的一系列教育都沒有流露出哪怕一絲的好感。所以父母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孩子利益的代言人,孩子有可能會揭竿而起的。
1長大需要碰壁的過程除了放棄「我一切都是為你好」的觀念之外,還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要學著自己慢慢長大。(寫到這裡,我想起張艾嘉的一首老歌)
成人畢竟是成人,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因為還未成熟,他們所做的在大人眼裡看來總是稚嫩的。但是,孩子的認知總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孩子們總是在經驗和探索中得到成長的,很多孩子都想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每一個道理都想要反覆驗證,而不是直接接受大人的教導。
著名作家張愛玲曾寫過一篇小短文,叫《非走不可的彎路》,她寫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不顧母親的攔阻,她執意走了那條彎路。不出所料,她果然走的艱難。當她走過之後,勸阻後人別再走時,也沒有人聽,理由和她一樣「我喜歡,我不怕」。
她感慨,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是非走不可的,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人不碰壁不流血,怎樣能夠長大呢?
如果去公園裡溜達一圈,總會遇到這樣的家長。年幼的孩子在前面走,大人跟著不斷地說:「臟,不要摸!」「不要碰!」「不要爬!」「小心!小心!」。總是這樣緊張的語氣,孩子如何探索這個世界?
1聽話和權力之爭處理「不聽話」有技巧——給予選擇和避免「權力之爭」。
有家長說,有一些孩子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稍稍長大就十分頑固, 讓父母頭疼不已。為什麼他們不再聽話了呢?嬰兒期百分百的信任不見了,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父母更應當明白,聽話和服從是來自於信任的。而信任只能通過良好的親子關係獲得,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上與孩子討論他堅持的每件事,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和同情,才能獲得信任。要求他盲從,或者威逼利誘都無法收穫信任。
想一想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孩子,是盲從他人的?是隨風轉舵的?還是一個有能力獨立思考和做決定,並承擔責任的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或者表現叛逆的時候,無須焦慮。他們只是想要學習怎樣獨立思考和怎樣掌控自己的生活。當天冷了,你要孩子多穿一件外套的時候。他有可能會堅持說,我不冷,我不需要。當時他可能真的沒有感覺到冷,但氣溫在下降,父母擔心他著涼,那怎麼辦?
有個對付頑固孩子的錦囊妙計,就是給他選擇,選擇就是做決定的機會。你可以說,你不如把外套放在書包裡帶著,萬一冷了也可以穿。選擇穿或不穿都是你的權利。
然而這個方法奏效,還有一個前提,你的語氣不可讓他覺得你一定是對的。更不可說,「看看,這麼冷,最後你還是得穿外套吧!」不可讓他感覺在這件事上你贏了,儘管你是對的。家長要先把輸贏觀念、有關經驗教訓的一切觀念拋棄掉,才能理性的面對一個頑固的孩子。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你急著帶他出門,你可以給他選擇,「現在馬上走,還是再玩五分鐘之後走?」「如果到了五分鐘之後,我怎樣幫你,咱們才能快點出門?」給孩子選擇而不是命令,可以讓孩子更願意合作。
美國教育專家和作家Dr. Laura Markham曾經說過,面對一個叛逆的或者頑固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避免「權力之爭」。
孩子想要掌權,控制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人逐漸邁向自立的開始。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還想要控制他的一切時,就會發生「權力之爭」。這時家長要放棄希望他聽話的想法,和他討論,讓孩子明白你的想法和他的分歧在於哪裡,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彼此學習妥協。
我們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而不是一個盲目聽話的人,那麼就從現在開始,不要執著於要孩子聽話了。
孩子通常願意取悅於大人,當大人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不想取悅於大人了。但是如果大人可以轉變觀念,接納孩子的想法,有技巧的給予孩子選擇,相信孩子的不聽話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寶貝(in the night) 張懸 - my life will…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父母懂得培養孩子的敬畏心,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厭學的孩子就該這樣學數學,三個月逆襲學霸!
※美國孩子的分級閱讀
※夫妻恩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