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家丹訣串述——燕冀道文化研究中心

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家丹訣串述原詩

陳攖寧串述

李永霖注釋

洪碩峰合注

黃煥君編輯

參校 葉武雄 廖學銓 黃煥君 林世和 王雲峰

第一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註:本詩作者系禪宗六祖下第六世張拙秀才,因禪月大師參石霜,霜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張忽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丹訣第一首詩顯從此出,但略去後四句耳。

本詩所述乃純粹見地,意謂心性光明遍乎恆河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者止也,照者觀也。止屬於定,觀屬於慧,一般佛教皆由止入手,然後修觀,最後止觀雙運;而教外別傳之禪宗則認為定慧一體,定為慧體,慧為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等學,不可分割,若說先由定而發慧,或先由慧而生定,便是法有二相,非宗下語矣。

凡聖原來共一家者,凡夫與聖人自性相同也。凡夫心迷於外境,故造種種業而輪迴於生死六道;聖人袪除無明,貪嗔痴永斷,煩惱永斷,證入涅槃。雖然凡聖境界迥異,但心性源頭卻未曾不同也。

宗下所謂一念不生,並非一般人所說心中無思想念頭,而是指根塵相觸之時,心中不起分別之意。即是說內六根與外六塵相接觸時,須要保持清明在躬,不起分別取捨;如一著境,落入取捨,便是心性本體之光明被烏雲掩蓋,不能顯露出來矣。

 

第二

真心浩浩妙無極。仙佛聖賢從里出。

世人執著小形骸。一顆玄珠迷不識。

 

註:本詩出自張三丰《玄要篇》中五首七絕之中,《性命圭旨》之文句與張三丰之原詩亦有數字不同,原詩曰:

真心浩浩無窮極。無限神仙從里出。

世人耽著小形骸。一顆玄珠人不識。

本詩亦是講究心性源頭,提示世人要認識本來面目,不可始終執著形骸作功夫。古人曾說修仙有程,煉己無限,仙佛聖賢無不於心性淘洗磨鍊也。真心是妄心之反義,妄心是雜染心,真心是清凈心,雜染是習氣煩惱,清凈則是空性。浩浩是廣大或盛大意,吾人清凈心廣大無涯,妙用亦無窮,《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蓋果位之高下,取決於心性功夫也。世人不知,執著後天形骸作功夫,蓋未能體認玄珠原是自家本有之無價珍寶也。

「玄珠」一語源於《莊子》之《天地篇》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張三丰之詩,以玄珠比喻本有之真心。圓頓子曾為胡淵如先生解釋此篇玄義,謂赤水之北,玄家所謂坎也;崑崙之丘,喻氣脈發源之地。象罔者,恍惚窈冥,采物精時之妙用也。①

荼陵郁山主曰: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一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此明珠亦喻本有真心。

本詩提出真心與玄珠,約略與《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所說常住真心、如來藏、凈圓覺心相彷彿,即印順論師所歸納為真常唯心系者。

國人夙喜調和綜合,將不同之思想,予以折衷,另成一種學說,自以為圓融,豈知兩俱失之矣。印度與藏佛教但有中觀、瑜珈二宗,而我國則於中觀瑜珈之外,另成立真心之說,其經論即楞嚴、圓覺、起信,此二書在我國,部分佛教人士目為國人偽造。由於此三書之故,中國便有性、相、空三宗,鼎足而立,性宗即唯心,相宗即唯識,空宗即中觀也。

①煥君註:參見胡遠浚(淵如)《莊子詮詁》天地篇

 

第三

兩儀肇分於太極。乾以直專坤辟翕。

唯賴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註:本詩出自李清庵《中和集》之《性理歌》,其原詩曰:

兩儀肇判分二極。乾以直專坤辟翕。

天地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兩儀者陰陽也。陰陽肇分於太極,陽為天,陰為地,太極是兩儀未判之本體。《易經》《繫辭》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李清庵援用《繫辭》入丹訣,無非闡明乾坤為鼎爐之作用。蓋乾之靜也專,動也直;坤之靜也翕,動也辟。此中乾之靜專動直,坤之靜翕動辟,其作用究竟如何?務須窮其理,得其用。

《道德經》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又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太極是陰陽交感之現象,陰者坤也,坤之作用,靜則翕,動則辟;陽者乾也,乾之作用,靜則專,動則直。

然而如何使陰陽交感,兩儀合一耶?曰:「惟賴中間玄牝門」而已。蓋玄牝之門乃天地之根,陰陽之蒂,即「玄關一竅」之別名也。

玄關一竅涵動靜,靜者杳杳冥冥,頓失天地人我日月星辰也。動者恍恍惚惚,忽見光明閃爍如珠如粟也。唯有靜之又靜,清之又清,混混續續,兀兀騰騰,然後才能入乎空同之鄉,游乎廣漠之野,故曰「其靜愈入」;亦唯有心息相依,神氣合一,天地冥晦,日月合符;然後才能初三日,月出庚,春雷鳴,驚蟄出, 故曰「其動愈出」。

 

第四

天地之間猶橐籥。橐籥須知鼓者誰?

動靜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風無。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書中標明為薛紫賢虛中詩,然查薛著《復命篇》七言三十首,卻無此詩。

首句即《道德經》所謂「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即風箱,橐者外櫝,籥者內管。天地之間,猶如橐籥,而鼓動橐籥者,究為何人?使天地之間,生機泉源,連續不絕,綿綿而出。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究其動靜之根宗,實在於橐籥之出入。如一旦放手,此出入之作用即停,橐籥一停,天地間之生機亦隨之而息矣。

本詩提示橐籥為天地生機之泉源,人身之中何曾不是如此。蓋靜坐之時,一方面固須閉邪存誠,制心一處,使雜念不生,精神統一;另一方面更須後天呼吸之氣相與配合,古人每昭示風火之重要,良有以也。

仙家最重「息」字,此息在佛教天台宗分為風、喘、氣、息四個層次,仙家未嘗如此細分,但云心靜之極,其息亦隨之細微之至。蓋息隨心動,心不靜則息必粗,試看慷慨激昂之人,其息必然粗重;入定忘我之人,其息必然細微。學者苟能於「心息相依」之法,細心推究體驗,未嘗不能蒙受其益者。至於調息之法,古有數息、隨息之分,然均未能合乎道妙,唯《莊子》所說聽息法,最為上乘。昔日圓頓子曾於杭州屏風山傳授靜功療養法,其中以聽息法獨契玄宗,更早於民國初,胡淵如先生將此法傳授於李朝瑞②,李行之未幾,即進入小周天③,此聽息法即心齋坐忘也。

②煥君註:參見胡遠浚(淵如)《莊子詮詁》

台灣商務印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叢書,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台二版

③煥君註:參見徐伯英《中華仙學》之「前安徽師範學校學生李朝瑞致其教授胡淵如君研究內丹十二函」

 

第五

性之根兮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註:《性命圭旨》白玉蟾原詩曰:

性之根,命之蒂。同出異名分兩類。

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性之根與命之蒂同出一源,在先天固說性命合一,一落後天神氣分開,則清者為天而在上,濁者為地而在下,上者離也,下者坎也,坎離者神氣也,故說「同出異名分兩類」。

性之根在乎心,心即腦海也;命之蒂在乎腎,腎即命門也,心之氣為赤龍,或曰神水;腎之精為黑虎,或曰華池。仙家煉丹,以神水入乎華池之中,則龍虎交姤,稱為合為一處。若俟機奪取其元精,加以烹煉,則可結為金丹也。

當龍虎交姤之後,子母分胎之時,自然有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

雖然理論如此,其實欲造此境,必先於離宮修定,然後方能水府求玄。離宮修定者,煉己持心也。水府求玄者,採藥結丹也。

同出異名四字,出自《道德經》第一章,其言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六

先天至理奧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

 

註:本詩出自李清庵《中和集》《詠真樂》十二首中第六首,原詩為:

先天至理妙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

有知不有真為有。空會無空實是空。

無有有無端的意。滔滔海底太陽紅。

先天境界其理奧妙無窮,蓋先天乃指太極境界,太極則是陰陽合體,陰陽指陽鉛陰汞,鉛屬金,位在西方;汞屬木,位在東方,鉛汞相投即是金木交並,若落實於人身之中,即是凝神調息,以期陰陽交感,玄牝合一;神為火,氣為水,神藏泥丸,氣蟄丹田,火在上,水在下,故說「水火二途分上下」。圓頓子曰:苟能心息相依,神氣相搏,則玄關之體已立。

俞玉吾曾謂:內煉之道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

至於如何降心火入于丹田,仙家相傳多種法門,務求真傳,仔細體會,方克成就。

 

第七

一竅虛空玄牝門。調停節候要常溫。

仙人鼎內無他葯。雜礦銷成百鍊金。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記載,出自劉長生《仙樂集》,唯《道藏輯要》版卻遍尋不著。玄牝門是指虛空一竅,雖曰虛空一竅,卻非在身外虛空之中;虛空者,不可捉摸之謂。

玄牝有時指一處,有時指兩物,本詩乃指一處,即「玄關一竅」是也。

玄關之產生,誠然是「氣發始成竅,機息復渺茫」,世人不察,以為有一竅矣,必在吾身五臟六腑,七竅八門之中,如此著相以求,咫尺千里矣。

玄關一竅端賴心息相依、神氣相守,方克顯露。故吾心當須照顧吾息,務令綿綿密密,則爐火溫溫,暖氣不絕,始得其肯綮。調停即是照顧之意,節候者時令之謂也。仙人指修鍊成就者,鼎者非身外有形之物,而是身中無形之處。古仙燒煉外丹,必假鼎爐火候藥物;修內丹者,遂假外丹名詞,譬喻吾人身心精氣。仙人身中之葯,並非金石草木之渣滓,而是從雜礦提煉而成之精華。修鍊家是以水火焚煉色身,古人謂之抽鉛添汞,取坎填離。

至於如何將雜礦銷成百鍊金,牽涉太廣,不能一言以盡之,請於具德師家,殷勤扣求可也。

 

第八

天機秘密難傾吐。顏氏如愚曾子魯。

問渠何處用功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系出自《弄丸集》,而《弄丸集》依該書標稱羅公遠所著,該集恐早已失傳。羅公遠為唐時道士,相傳曾施法術,讓唐明皇游月宮,譜下霓裳羽衣曲。(或說葉法善或說申天師,已不可考)

天機者,不可說之謂。顏氏即顏回,曾子即曾參,二人皆為孔子門生。顏回秉賦聰明,聞一知十。《論語》載:孔子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而曾子事母至孝,日三省其身,其性也魯,魯者遲鈍也。顏回聰明絕頂,曾參則駑鈍不堪,但二人皆名列孔門,譽傳後世。

顏曾兩人當初究竟如何用功夫?致令秉賦不同之人,均能名垂千古?蓋只在於不聞與不睹耳。

聞從耳,睹從眼,常人耳能聞,眼能見,故心馳於外境,而氣散於七竅。蓋一見可愛之人,一聞悅意之事,無不歡欣鼓舞而心動神馳矣。不幸一見厭惡之人,一聞逆心之事,則又勃然作色,嗔心大起矣。

至於顏曾二人則有目而不睹,有耳而不聞,精神內守,心不可動。《道德經》亦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若能廢耳目之用,庶幾可達《莊子》所謂「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也。

顏回之終日不違如愚者,默而識之也;曾子之日三省其身者,其質魯也。顏曾二人不聞不睹之功,於千餘年後,二程兄弟亦彷彿相若。蓋二程兄弟嘗游於青樓酒肆,人問小程見妓時如何?小程曰:「心中有妓,眼中無妓」。又問大程,曰:「眼中有妓,心中無妓」,論境界顯然大程高於小程,而顏曾二人資質縱然相去霄壤,但功夫則不分軒輊矣。

不聞不睹之功夫,亦可解釋於作功夫時,由勉強造作後天有為之守護根門,漸至於自然而然先天無為之不聞不睹,忘機絕慮。

 

第九

聞於不聞好溫存。見於不見休驚怕。

尤貴勿忘勿助間。優而游之使自化。

 

註:本詩載於《性命圭旨》之《採藥歸壺圖》上,未標出自何人手筆。

聞於不聞者,須先有不聞之功夫,然後方能有所聞也;見於不見者,須先有不見之功夫,然後方能有所見也。

初入玄關時,有耳而若不聞,有目而若不見,苟或有所見有所聞,是為後天之見聞覺知,尚未進入先天杳冥之境界;其後丹田雷響,乃聞於不聞之後;星光閃爍,乃見於不見之時。當此之際,若不溫存而起驚怕,則俯仰之間,藥物遁乎千里之外矣。

詩既載於《採藥歸壺圖》上,即表示此詩必然與採藥攸關,至其口訣雲者,勿忘勿助也。

李涵虛曰:「神息相依,守其清凈自然曰勿忘,順其自然曰勿助」。

優遊自化者,凝神氣穴,心息相依,勿忘勿助,若存若亡,心愈細,息愈微,如雞抱卵,暖氣相續。

後天造作之有功用行既舍,才入先天自然之無功用行,由勉強漸至自然,身內生機,氤氤氳氳,優遊自化。

本詩不聞不見之後,方能有所聞有所見,正與前詩不聞不睹前後呼應。

 

第十

杳冥才覺露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界真種子。

 

註:《性命圭旨》原詩曰:

窈冥才露一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人真種子。

本詩作者據載為北宋陳希夷,丹經中記錄陳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今已失傳。杳冥者,幽暗深邃之意,在仙家術語中,表示心息相依、神氣相抱之現象,即太極境界也。

恍惚者,神智意識模糊不清之意,在仙家術語中,表示由無意識里,微露意識,但尚在模糊不分彼此之際,未起大明覺之時。

杳冥是由動入靜之己土,恍惚是由靜生動之戊土,在此杳冥恍惚之間,能主宰這些者,便是世界真種子,即中宮真土也。

世人未能尋求真種子,是因未明玄理,未知口訣。故不能入玄關,索玄珠,轉而尋聲逐色,心馳於外,氣亦隨之亡逸矣。

中宮真土者,宗門謂「本來面目」也,

中宮一詞,源自洛書九宮圖,所謂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其中也。九宮之圖,無論縱數橫數,或交叉而數,其和必為十五,乃開術數之端者也。

真土分戊己二土,己土為陰土,戊土為陽土,必合陰陽二土,方稱真土;合戊己二土,方稱玄關,己土屬靜,戊土屬動,合動靜二象者,非言玄關而何?

古今多少修道學仙者,或指身上某穴為玄關一竅,未免著相;或指一切托諸無為,不事心息功夫,則又落空。近代圓頓子所傳玄關,最合古仙之說,既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但於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才是天地間一大秘密也。

 

第十一

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

有無從此交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

 

註:本詩為張紫陽《悟真篇》中之七言絕句詩。

恍惚杳冥出自《道德經》第廿一章,其言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後世仙家之言玄關採藥大多根據此說。

首二句乃在描述進入玄關之狀態,杳冥者,身心打成一片,神氣融為一團,日月同宮是也,此時猶如神風靜默,山嶽藏煙。

恍惚者混沌初辟,靜極而動,重陰之下,一陽來複,金光閃爍,劈破鴻蒙,月出庚方是也。此時正是雷轟巽戶,電發坤門。

有無二字亦出自《道德經》,其言曰:「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欲以觀其妙」。

蓋神入杳冥之際,如萬物蟄藏,渺無人煙,故謂之無;然而陰陽交感,氤氤氳氳,乃人身美妙之境也。逮乎神入恍惚之時,如春臨大地,百物生焉,故謂之有;然則天人合發,融融泄泄,乃玄關竅開之謂也。

 

第十二

天心復處是無心。心到無時無處尋。

若謂無心便無事。水中何故卻生金?

 

註:本詩出自邵康節《寄亳州秦伯鎮兵部詩》之一。

仙家功夫,並非只在肉身上搬弄水火,苟如是,則與一般氣功師何異?蓋仙家講求玄關一竅,而玄竅之中,猶如太極圖,陰陽相抱。

若靜極生動,便是一陽來複而見天心矣,此時之心是混沌之心,無一毫妄念夾乎其中。故說「天心復處是無心」,此蓋本於《易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真正之無心,自己無法當下知道,若一涉知覺,即非無心,直落後天矣。

所謂「萬念俱泯,一靈獨存」,此時既曰獨存,即非對待,故不可知,才涉知覺作用,即起作意分別,故說「心到無時無處尋」。

然而只就無心,亦非究竟而從此無事,宗下亦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還隔一重關」。

宗下之道,乃妙高峰頂,不容商量,而仙家之道,於見天心而無心之後,仍有造化在,故說「水中何故卻生金?」

五行在人身,水為精,金為氣,水是後天,金是先天,金水同宮,金屬西方,水屬北方,《悟真篇》曰:

「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金水屬同一性質,不過在人身中,金為先天之氣,水為後天之精耳。

下手之初,打合身心,凝聚神氣,經過一番功夫,水府之中,迸出真火,謂之水中火發。伺乎瓊鍾一扣,玉洞雙吹之時,湛然攝起海底金波,循水火之道路,進火退符,再返丹田,溫養一番,丹苗自然日日成長矣。

仙家性命雙修,於見天心之後,正須假爐鼎風火,鍛煉鉛汞烏兔,以期身心逐漸起變化,陶素耜曰:「始而易氣,次而易血易脈,次而易肉易髓,次而易筋易骨,次而易發易形,然後陰盡陽純而長生不死也」。

古仙九載功變詩曰:

氣並血脈與肉髓。筋骨發形依次起。

欲遣衰老卻童華。一年一變九載矣。

「水中何故卻生金」者,因五行順生,系由金生水,然仙家重在逆字,如轉凡為聖,順則生人,逆則成仙,水中生金即是逆轉五行,將後天變為先天,即古雲「龍從火里出,虎向水中生」之意歟!

 

第十三

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

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系邵康節之詩,但邵氏《擊壤集》中卻未見,又據說為朱熹所作。

夜半者,子時也,然並非天地之呆板子時,而是人身之活子時,即《易經》復卦,重陰之下,一陽來複,卦名地雷復,坤為地,震為雷。首句說明人身在虛極靜篤之下,心腎相交,如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撣持,此時為坤卦;逮乎雷聲震動,一陽來複,則為復卦。在坤復二卦之間,即是動靜玄關。玄關是合動靜而說,驚蟄之後,冬眠之蟲,紛紛出來,猶如萬戶千門次第而開,轉喻人身產生種種法象,《入葯鏡》曰:天應星,地應潮是也。

無中含有象者,無為坤卦,有是復卦,邵康節曰:「無極之前陰含陽,有象之後陽分陰」,陰含陽是自姤至坤,陽分陰是自復至乾。

「許君親見伏羲來」,是說若能明白坤復有無,動靜竅妙之玄義,方許得伏羲之嫡傳。伏羲乃遠古聖人。

《繫辭》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創於伏羲,本詩借用坤震二卦組合,說明人身動靜之機,如能洞徹坤復之意,即如親見伏羲而面承指授矣。

 

第十四

西南路上月華明。大葯還從此處生。

記得古人詩一句。曲江之上鵲橋橫。

 

註:本詩為南宋陳泥丸所作,收於《翠虛篇/金丹詩訣》一百首內。

西南路上系指後天八卦之坤方,坤方於人身代表腹,故西南路上即是臍下丹田也。月華明者,葯產之景象也。蓋葯生之時,下丹田中,見如珠如粟,光彩奪目,月華燦爛,上沖眉間者藥物也。

曲江者界斷任督二脈之處也,在人身尾閭會陰之間,曲江之上,必架鵲橋,藥物方能渡過,故說曲江之上鵲橋橫,亦即古人留詩告誡後來之用意,恐不架起鵲橋,容易失足也。

總之修持過程,如逢太極開基,玄關竅開,藥物如月華光明,發生於臍下丹田處,此刻切須謹記古人之詩,「曲江之上鵲橋橫」,當即撥轉天罡,逆運河車,從尾閭透夾脊而上崑崙之頂也。

 

第十五

塞兌垂簾默默窺。滿空白雪亂參差。

殷勤收拾無令失。佇看孤輪月上時。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系出自鍾離權,然已不可考矣。

塞兌即是閉口,垂簾則是閉目,當藥物產生之時,當然必需塞兌垂簾,默默窺視,勿起明覺,俟其不老不嫩之候,方可下手採取,迎過下鵲橋,逆上背後三關,直至於泥丸。

至於葯生之際,光透簾幃,但見滿空白雪,光明瑩凈,亦葯產景象也。

既升泥丸,溫養沐浴,復轉鵲橋,下胸前任脈,重返丹田,溫養一番,故又囑曰:「殷勤收拾無令失」,叮嚀採藥時機,勿當面錯過也。

孤輪即是明月一輪孤也,此時之月,是表示心性功夫,孤輪月上時,即是萬念俱泯,一靈獨存也。

 

第十六

妙運三田觀上下。團成一氣合西東。

憑君遙指崑崙頂。夾脊分明有路通。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一書記載為《原道歌》,但原詩與此有數字之異,原詩曰:

妙運三田須上下。須知一體合西東。

幾回笑指崑山上。夾脊分明有路通。

原詩不太工整,經圓頓子潤色後已較完美。

本詩所述為小周天功夫。蓋撥轉河車,由下逆上,復由上往下。由下而上者逆透三關也,由上而下者妙運三田也。上者泥丸也,月窟也。下者丹田也,天根也。

邵康節詩云:「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即是逆透三關,妙運三田之意。

團成一氣者,攢五簇四,會三歸一也。蓋其初也,心火腎水,南北分為二途,漸則魄金魂木,西東團成一氣也。

崑崙頂者,山頭也,其位在上,即泥丸宮也。

夾脊分明有路通者,欲上崑崙,崎嶇難行,猶如蜀道,但只要卦爻度數運用妥當,內伏天罡,外推斗柄,夾脊之路,分明可通也。

 

第十七

子時氣到尾閭關。逆轉河車透甑山。

要在八門牢閉鎖。火符進退任循環。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書中記載,系陳泥丸《翠虛篇》所出,然《性命圭旨》原詩與此有異,陳詩與《性命圭旨》所載又不同。

《性命圭旨》詩為:

子時氣到尾閭關。夾脊河車透甑山。

一顆水晶入爐內。赤龍含汞上泥丸。

陳詩第二句為「夾脊河車透頂門」。門與關字,其韻不同,恐系《性命圭旨》作者將陳詩略作更易,而圓頓子又將之修改為「逆轉河車透甑山」,並刪除後二句,轉接《性命圭旨》所另載《金丹集》之詩「妙在八門牢閉鎖,陰陽一氣自循環」,且將最後一句亦改為「火符進退任循環」雲。

子時者,正子時也,金丹一顆如雀卵,上衝心位,下轉尾閭,逆運河車,直透甑山。甑山者,昆崙山也,泥丸宮也。《參同契》曰:「升熬於甑山兮,炎火張於下」。本詩亦可通於小周天功夫,唯按功夫層次,丹詩秩序,應作大還丹解。

采大葯之際,須要固攝六根,閉鎖八門,伍柳門下所以有上夾下塞之說,逮至民國初年,《性命法訣明指》一書,竟將「木夾牢塞封」,刻為「木來年塞封」,不知是魯魚亥豕之誤,抑或口耳訛傳之失。

至於「火符進退任循環」之句,亦無非說明大葯須待動而後引,不可引而後動,致有揠苗助長之謬,一切進退,總宜合乎自然運用為要。

丹經之中常見八門之句,亦如佛典慣用六根之說,其意義大同小異,八門出自《易經》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艮為手,坎為耳,離為目,巽為股,兌為口。另一說法謂洛書九宮,除卻中宮,即是八門。

「八門牢閉鎖」即後來所說「吸呧撮閉」四字訣。

 

第十八

只求一味水中金。鎮攝虛無造化窟。

促將百脈盡歸根。念住息停丹乃結。

 

註:本詩在《性命圭旨》一書記載為陳泥丸所作,考之《翠虛篇》,屬《羅浮翠虛吟》。

原詩云:

只取一味水中金。收拾虛無造化窟。

促將百脈盡歸源。脈住氣停丹乃結。

本詩依功夫境界而論,當屬大周天,而《性命圭旨》卻列於小周天。

一味水中金者,後天中之先天葯,依時採藥,進退升降,熏蒸營衛,再返丹田,周天數足,金丹出爐,依訣採取,落於黃庭,即是「鎮攝虛無造化窟」也。虛無是形容造化窟之所在,雖曰黃庭,卻不可著相以求。

至於人身何止百脈,此處雖言百脈,亦不過說全身之脈絡耳。聞諸師說,百脈歸源之處即臍下丹田也。

念住息停之現象在小周天即可發生,大周天時,更有脈住之情形。

有人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此說不符佛家四禪之定義,恐系後人勉強為之解說者。蓋初禪為有尋有伺三摩地,二禪以上方為無尋無伺三摩地也。

念住者,由心息相依,神氣相守,漸入萬念俱泯,一靈獨存之狀態。

息停者,靜定之中,口鼻呼吸,細微之極,偶而息斷,此境界較之念住則高矣。

脈住者,左右兩手寸關尺,六脈俱停是也,據聞得道之人,其六脈已停,生理情形殆不可以常理測焉。

 

第十九

怪事教人笑幾回。男兒今日也懷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註:本詩據《性命圭旨》所載為白玉蟾之詩,查《白玉蟾全集》《華陽吟》中確有此詩,然陳泥丸《翠虛篇》亦載有此詩,究為誰作,惜余無暇考證。

小周天既已完成,俟大葯過關後,便進入大周天,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是也。

大葯乃是先天一氣凝結而成,或稱金丹,或稱靈丹,只是氣團而已,非別有一有形之物也。靈丹入口,落於黃庭,即須入定守中,時時照顧,念茲在茲,元神大葯,二五之精,自然妙合而凝,一如世間夫婦交姤之後,婦人受孕,行住坐卧,不宜馳驟。金丹大道以自身陰陽二氣為夫婦,二氣交結,即是「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本詩蓋言大周天十月養聖胎之事,此聖胎之成就,賴元神與大葯凝結而成,又賴靜定功深,純陽氣足,聖胎方圓,可以脫體而出。

宗下言養聖胎,是開悟之人,作保任之功,不至退轉之謂。

仙家言養聖胎,是大還丹時,作入定之功,以期大葯元神凝結成象之謂。

 

第二十

從此仙苗漸現形。隨時灌溉守黃庭。

養胎八九功將熟。忽覺凡軀已有靈。

 

註:據《性命圭旨》所載,系張紫陽贈白龍洞道人劉永年之詩,原詩為:

從此根苗漸長成。隨時灌溉抱真精。

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

本詩所述,乃是大還丹之功,原不宜註解。蓋此時功夫,純是守中入定而已,身中法象,層出迭起,或真或幻,均不可認取或執著,苟或不慎,走火入魔,時有聽聞。

仙苗者,成仙之根苗也,大還丹時,陰陽二氣深深交結,諸多感應,不一而足,先天一氣自能源源而來,及至神氣逐漸泰定,繼之而起者,有種種幻境,此殆與本人習氣深有關係,性純者容易透關而過,所謂境來勘過,事來看破也,若其嗜食腥膻辛辣,貪愛重,智慧低者,恐魔障迭起,滿目荊棘,難以透關矣。

養胎八九月後,將近胎圓,此時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又因經常入定,輒有神異感應,不特本身有念止氣停之現象,更有脈住情形。

至於養胎火候,即是張紫陽所說「漫守葯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古仙常說念不可起,念起則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則火寒。含光默默,真息綿綿(注),如龍養珠,如雞抱卵,乃養胎之要訣也。

煥君註:「含光默默,真息綿綿」字句系古人所撰之成語,惟如按功夫,「真息綿綿」應系「胎息綿綿」。

 

 

第廿一

飢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希言順自然。

十月聖胎超脫出。奔雷震裂上丹田。

 

註:本詩為陳致虛所作,原詩載於《金丹大要》《醒眼詩》五十首中,詩曰:

飢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分明體自然。

十月聖胎完就了。一聲霹靂上丹田。

古仙於林下泉邊,長養聖胎之時,往往隱姓埋名,韜光養晦,飢則進食,渴則飲水,勿令饑渴失宜,有損真氣;睏倦則入眠,不可違逆生理時鐘,有悖自然造化。故說大道希言,但順其自然而已。希言自然四字出自《道德經》第廿三章。

十月是指火候成熟,聖胎已圓,六齣紛紛,超脫凡塵。由於靜定功深,可以入定出神,故曰:「奔雷震裂上丹田」。

上丹田即是泥丸宮,紫府內院,元神晏居之處。奔雷是指聖胎已就,陽神脫殼,自頂門而出,頂門即囪門。嬰兒初生,其囪門尚開,按之柔軟,童年之後,囪門即閉,按之堅實。

佛家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法,意即從頂門而去者聖人也,可以了脫生死,從眼而去者生天界也,福報雖好,難免再入輪迴。仙家陽神破天關而出者,乃因陽氣精純,故能沖開頂門,脫殼而去。

此處用沖開震裂來形容陽神之脫殼,頗易引起誤會;西藏密宗有頗瓦法,專究開頂,因是子曾參聖露上師之法座而開頂。據說頂門開,吉祥草即可插入,其頂往往有腫痛流血現象,年輕人不宜學,此蓋為往生作準備耳,與出陽神之功夫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仙家相傳陽神衝破天門,亦有雷聲霹靂一響,轟開紫府內院之說,然而海印子極言其非,意謂玄宗修道,心息相依在外面空中,定亦在外面空中,定極自能與色身分離,斯所謂脫胎神化,豈有衝破頂門而出之理?又謂古雲業鏡忽然撲破,翻身跳出虛空,是天門頂中破之意也,豈可作沖開頂門一竅會乎?

出神境界,不說當代未見其人,即前輩亦難得一見。圓頓子自言訪道三十年,未曾目睹陽神是何情狀?如何出法?余聞友人李俊慶醫師轉述其師胡美成先生曾見湖南某修士於當地廟宇,趺坐入定,頂門出現白氣,冉冉浮空而去,其人亦隨之坐脫。果真如此,則為陽神脫體,委身而去之實例。由此可知出陽神者,不必執定「身外有身」也。

 

第廿二

空不頑兮色不礙。世界能壞他不壞。

有為事畢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

 

註:《性命圭旨》第八節口訣記載陰長生詩曰:

無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無塵可礙。

有為功就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

達觀禪師詩曰:

色不縛兮空不礙。宴息冥心觀自在。

大千萬有總歸無。世界壞時渠不壞。

依此二詩推斷,恐系圓頓子據以合成第廿二首丹訣之所本。

本詩是說陽神出竅之後仍有功夫在。蓋陽神本是氣聚神凝而成,並非空無一物之頑空。縱使山河大地亦不能阻礙陽神之出入,古人謂之貫金石而無礙,蹈水火而無傷也。

依佛教說法,星辰世界一切有形之物,經過一大劫(《俱舍論》謂十二億七千九百八十四萬年),終將毀壞,唯有經過修鍊成功之陽神,如金出礦,歷劫長存,不復磨滅。此陽神不可說為識神,乃是不神之神。故世界壞時他不壞,然此亦方便說耳。

有為是指小周天,半有為半無為則是大周天,至於聖胎成就,陽神脫殼以後乃是無為之事。大小周天固然有功夫在,即使陽神出竅後無為之事,仍有功夫在焉,其功夫究竟如何耶?

陽神畢竟是丹法所煉成,縱為純陽之體,然如嬰兒,猶須謹慎護持,小心照顧,故有三年乳哺之功也。

宗下於頓悟之後,仍作保任功夫,更於六度萬行中磨去習氣,故《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古人又雲未悟之前猶自可,既悟之後事更多。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既明更如喪考妣。可見頓悟之後,須繼以漸修,如庵摩羅果之漸熟也。

 

第廿三

法身剛大包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

若未頂門開巨眼。休誇散影與分形。

 

註:《性命圭旨》記載本詩為東華帝君所作,其原詩曰:

法身剛大通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

若未頂門開隻眼。休教散影與分形。

又《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記載:

東華帝君曰:

法身剛大通天地。

心性圓明貫古今。

不識三才原一個。

空教心性獨圓明。

又曰:

世間也有修元者。

先後渾凝類聖嬰。

若未頂門開巨眼。

莫教散影與分形。

若據此,則《性命圭旨》之詩似又源於此經矣。

法身即是真性,若能證得法身,則時空出入無礙,古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頂門開巨眼之句,或說為開隻眼,亦可通。

一玄老人曰:「據宋永明延壽禪師之《宗鏡錄》中,為神秀作翻案文章,認為神秀雙眼圓明,而六祖止具一隻眼,意謂六祖專於頓悟,而神秀悟後漸修,智行雙備。」由他所說,豈神秀偈原是中道第一義諦,而五祖卻有失高鑒乎?金元兩朝之萬松老人獨對此見解作評唱云:「此一隻眼是盡大地沙門一隻眼,是把定乾坤眼,是頂門金剛眼」。

散影與分形者,陽神之能事也,柳華陽曾言,雍正年間,寂無禪師能分身多處,家家均各見一寂無禪師談笑自若雲。

然此神通末事而已,若欲真正超脫,而不滯於幻軀之中,須具頂門一隻眼也。

頂門一隻眼者,言彌綸天地之智慧也;陽神者,具千變萬化,分形化影之神通也。神通乃修止修定而成,聖末邊事也。智慧則修觀修慧而成,生死大事也。

 

第廿四

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舍舟楫。

閱盡丹經萬萬篇。末後一句無人說。

 

註:《性命圭旨》記載此詩出自水丘子。

本詩首句打破虛空,乍看之下,眩人眼目。蓋虛空本空,無邊無際,如何打破乎?豈虛空之外,別有一畸零世界之彼岸乎?

消億劫者,消除百千萬億之劫數也,古說「厄以鑄聖賢,劫以煉仙佛」,豈無窮劫數之消除,須待虛空之打破乎?打破虛空者,其粉碎虛空之謂乎?

彼岸者,常樂我凈之境也,語出佛家,即苦海之反義語也。

既登彼岸矣,舟楫即可棄之不用,其不可貪戀肉身之謂乎?抑不可再執取諸法之謂乎?

慨嘆閱盡丹經萬萬篇,最後一句卻無人說出,豈古人亦有所未逮乎?抑或不肯明說?無法明說乎?

圓頓子爰作解釋曰:末後一句無人說。再入輪迴作眾生。

 

丹詩副墨後跋

《性命圭旨》一書,傳系明尹繼先真人高弟所作,雖內容頗有可觀,然實編纂古人之作而成,故不著撰人。

考尹繼先,臨洮人,成化年間,游南都,亂髮鬅鬙,人呼尹蓬頭。綴道牒羊皮袋中,元時所給也,問其年,曰宋紹興,三百十有餘歲矣。而容色若處子,去來不恆,不知所休舍;或休舍閉關,卧踰月,時出遊,彌旬始返,不飲食,人飲食之,亦不辭,雖多輒盡,或少嚼之,則深自喜也。

至於《性命圭旨》一書,享譽玄門已久,余曾細核其理論方法,得知蓋以元俞玉吾之丹法為骨幹,以諸家學說附和之,並經精審編訂而成書者。

其前半段功夫口訣大抵中肯,惜有旁門小法雜於其中,後半段則有碔砆亂玉之嫌。尤以末後參以佛家思想,本無可厚非,惜於佛家根本旨趣未曾契入,所論輒有似是而非之謬,似不如青華老人之論,專於道也。而青華老人始終以「煉心」二字貫穿全書,其煉心之旨,又瞠乎宗門之後。

三十餘年來,由學仙道而兼扣禪關,深知仙佛二家之優劣,慨嘆目前宗教界,一些妄人標榜神通,其實不過是騙人手段、詐財伎倆而已。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愚痴無聞,凡夫不能辨是非真偽,認賊為父,始終不悔,夫復何言?

我輩幸生中國,更有幸得聞民族絕學金丹大道,允宜精研力行,以期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千聖相傳,天人合一之仙學,得以成就焉。

可惜寶島未聞有全真教宮觀,可供教徒從事修鍊,際此瞬息萬變,功利取向之社會,好道者,不是家室累身,經濟拮据,無暇修鍊;便是偷心未死,因循苟且,期待他日。於是多抱道而終,殊為可嘆!

余夙有心鳩合同志,聚三五人之資力,謀一清幽之福地,闢室數間,作為丹房,供法侶修鍊之用,今法侶猶在物色,福地仍未求得,而年已近知命,中夜憶之,輒生嗟嘆。

本書既成,當向太極玄院何茂松先生致最敬之謝意,再者多年好友蘇慶元醫師之朝夕論道,李俊慶醫師、蘇曉雲小姐之提供珍貴資料,中央銀行葉武雄、廖學銓、黃煥君、林世和及王雲峰諸先生之鼎力相助,與神交已久,夙未謀面之李豐楙、李隆楙、吳彰裕教授之促成。於是災梨禍棗,名曰《丹詩副墨》,特書於此,用志緣起雲。

 

李永霖跋

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三日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檢察文化研究不能庸俗化
秦汉历史文化研究
中華彭祖文化研究促進會——彭祖後裔之北京市懷柔區湯河川滿族彭姓
馬銀琴:「文」名的確立與「文的自覺」|《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

TAG:文化 | 文化研究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