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文化與新形式傳承

傳統節日文化與新形式傳承諶 強 《 光明日報 》( 2012年02月18日 12 版)

在節日文化形態越來越豐富多元的今天,書寫吉祥喜慶的春聯依然是春節時最重要的內容。攝影/諶強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也日益發生著變化,而延續、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也隨著這種變化,以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的觸角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其產生的影響正越來越廣泛地引起人們關注和議論。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新春之際,邀請部分文化學者和民俗學家,就如何面對這些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弘揚傳統節日文化進行了廣泛探討。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認為,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首先體現在人們在節日過程中的文化認同,節日最能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族群的文化認同,如果一個人沒有參與節日或是在遠離故土之外的地方,沒有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群體當中,就會有被群體拋棄的感覺,就會有非常強的孤獨感。我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字面上看好像是對親人的思念,實際上更多體現出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內心文化認同。同時,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也在於節日體現的和諧。在節日這個大背景下,不管是家庭和個人,那些平日的矛盾和不愉快都要煙消雲散,節日體現出人與人、家庭和民族的和諧,這是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中非常珍貴、非常重要的一點。

馬盛德說,傳統節日所展現出來的儀式感和文化多樣性也是非常突出的,節日體現出群體性的、強烈的儀式感,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節日,是一個群體的、非常理性的、非常強烈的、非常濃烈的儀式感,而且是非常莊重的。但在如今的都市中缺少了這種儀式感,使得人們對各種生命的珍惜、對生靈的敬畏淡化了,而在民族地區,這種儀式感還是非常突出的。節日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只有在節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氛圍里,才體現得更加鮮明和豐富多彩。因此,怎樣抓住傳統節日文化里這些核心的意義,讓人們知道和感受到節日裡面有那些寶貴的、珍貴的東西,是我們在面對其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時亟待關注的課題。傳統節日文化怎麼創新我們還要很好思考,關鍵我們要搞清楚現在的傳統節日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它還能不能適應今天的現實,隨著時代的發展,能不能添加一些新的節日內容。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田青對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有一種亦喜亦憂的強烈感受。田青說,作為一個長期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統文化研究的學人,他對「新」字其實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和警惕,對傳統文化在面對新形式、新載體、新民俗時怎樣傳承有認真的思考。田青說,首先不能把新和舊對立起來,就像一件衣服最初是新的,但慢慢地、逐漸地穿舊了;而舊的東西到了一定階段也不會一成不變,會有新的東西產生出來。不能把新和舊對立起來,但最重要的是怎麼能夠正確地、客觀地看待新和舊的關係,同時發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在傳統文化的弘揚方面起到一個主導作用,來解決新和舊所出現的矛盾問題。

田青說,比如今天的青年人過洋節的問題,應該怎麼看待,並不是反對青年人過洋節,而是有些青年人只過洋節而不過傳統節日,這是我們應當關注的,聽說有一個調查結果是,當春節和西方的情人節同一天、兩個節日必須選擇時,許多青年人選擇了春節,這讓我有些開心。曾經有一個時期,就是在我們今天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倡重新回歸傳統文化的熱潮開始之前,尤其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度出現了青年人只知洋節不知傳統節日的現象。所以,我們還是要堅持文化的自覺和文化的本體性,還是要強調過我們的傳統節日。至於有些洋節比如說情人節、愚人節,青年人自發選擇去過也無所謂。但如果洋節威脅到我們傳統節日、民族文化時,我們應該有一個導向性的把握。

田青認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中蘊含著傳統文化最頑強、最巨大的力量,感天動地,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但現在也確實面臨著傳統節日新的形式出現和舊的形式淡化和退出的問題,比如每年的返鄉春運大潮,返鄉潮本身是舊的、傳統的,但現在面臨著巨大的交通壓力,也體現了新民俗的產生和舊民俗的頑固性。今年除了返鄉潮,還出現了更多的旅遊潮。如果說返鄉潮是一種傳統文化,出國旅遊或者到外地去旅遊、用這樣的方式來過春節,不知道可不可以叫作新形式和新民俗。所以,無論是新形式的出現還是舊傳統的復歸,如何更準確客觀地來看待傳統文化當中出現的新形式,是值得思考的。

田青說自己一直在思考,在面對「新」與「舊」的關係時,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一定要堅持,而對新形式、新載體、新民俗的出現,無論是持歡迎還是無奈的態度,我們也都必須接受它。但是,田青說,面對「新」與「舊」,有兩種態度和方法,一種是破舊立新,一種是推陳出新,而破舊立新這個提法不符合辯證法和人類文化發展的規律,對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坑害、破壞是太大了,最近北京梁思成的故居被拆了,也是一個證明。從城市建設來講是這樣,不破舊也可以立新,可以新舊並存,擴大而言,對一個風俗、一個傳統文化,不一定要破了再立,新和舊是可以並存、可以美美與共的。田青說,推陳出新不同於破舊立新。「陳」字在字典中有不同解釋,陳舊不好,但陳皮梅、陳年老酒就好。「推」字也有兩個理解,一是推開,把它排斥掉,但用推出、推薦、力推來解釋推陳出新就好了。我們能夠讓新舊並存,一方面弘揚傳統文化,一方面又不排斥新形式、新載體。弘揚傳統節日文化這件事必須要做,無論出現多少新形式、新載體、新風俗,傳統文化還要弘揚、還要推廣、還要普及,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可以談新載體、新形式、新風俗。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認為,面對如何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和其新形式、新載體、新風俗,首先我們要思考的就是究竟傳統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們今天來說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對象、我們在今天應該怎樣來理解傳統節日。一個民族的標誌並不是用新的發明創造來代表,而是民族的傳統。我們要對傳統有一個特別的認識,傳統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識,也是我們今天在創造新的東西的過程中的一個依據和基礎。

劉魁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但更是當今、更是當下,當我們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不僅僅是面對過去,同時也是面對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因此,我們今天就要面對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適應現實需求的問題,但談這個問題的基礎還是傳統。如果我們把節日傳統看成是一個傳統的形式,那麼就要考慮它的內涵和它的外在形式上的載體之間的關係。節日文化的內涵和它在形式上的載體是互為表裡、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的。比如春節時的回鄉潮,蘊涵在這種外在表現中,是要把節日的內涵在回家的過程中間體現出來。但是現在我們出現了一種矛盾狀態,一方面老一輩的人希望兒女回家過年,但可能年輕人心裡雖然也有這種需求,但又想著戀人一起出去旅遊。所以,在節日的內涵和外在的載體之間出現這了這樣一些新型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使我們的節日活動能夠適應現在的時代要求、人們的心理要求和情感要求,是一個我們要盡量去協調、卻不大容易做好的事情。用一個什麼樣的載體、在什麼樣的形式里體現我們的民俗傳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難的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認為,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里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民族傳統節日,不管新舊,都不能脫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到的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節日內涵這句話,不管新舊,把優秀的傳統節日內涵挖掘了、傳承了、保護了,就是對的。比如北京市已經搞了七年區縣春節廟會、燈會和文藝活動的評獎,其重要的目的就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這也是一種新的形式,推陳出新,既要繼承傳統,又不斷出現新形式、新載體,都是正常的。在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的一千多個項目中,其民俗項目中最重要的就是節日,保護好節日就保護好了民俗。節日里包括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所以在非遺保護中,把節日保護好,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護我們的民族情感。

祁慶富說,我們一直在說現在傳統節日的氣氛淡化了,其實質是傳統節日的儀式和內涵淡化了,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情感最重要,發掘節日內涵,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民眾的文化情感。現在有些地方以假代新,甚至以假代舊,隨意改變節日傳統的文化基因,違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傳統性。比如潑水節,現在有的地方搞得差不多天天都是潑水節,就潑亂了。比如正月十五鬧元宵,有的地方從正月初七就開始鬧,就亂了。我們要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要重視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但是要防止以假代新的東西,防止違背節日的真實性。另外,現在的傳統節日也出現了物化傾向,節日本來就是歡歡喜喜過大年,是一個精神的東西,現在有的人卻把傳統節日變成了餃子節、月餅節、粽子節,這種物化傾向是亟待防止的,今後應該引起注意。所以,傳統文化節日不管新和舊,都要守護住它的優秀的、有價值的文化內涵,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群眾的情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普洱茶的傳統工藝製作
傳統釣各種釣餌的優缺點及使用注意事項
中國新年遊行:中國文化與西方傳統的結合
傳統飲食禮儀(下)

TAG:文化 | 節日 | 傳統 | 傳承 | 節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