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破解幸福人生「密碼」(憑欄處)
09-17
倪志良《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03日 20 版)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成就顯著。然而,躍居世界第二位的經濟總量並未同步帶動人們的幸福感。環顧四周,「忙」「累」普遍,積極情緒佔比偏低,焦躁、暴戾引致的悲劇頻發。那麼,如何破解幸福人生「密碼」?教育也許可以起到積極作用。正如「天氣」需要藉助溫度、濕度、風力、氣壓等指標測量,破解幸福人生「密碼」,需要從「感」「知」「行」三重角度入手:幸福需要「感」。有媒體問,「你幸福嗎?」被問者可能茫然失措,但若改問「你今天的積極情緒和中性情緒佔比多嗎?」被問者就易給出答案。積極情緒佔比是衡量幸福的基礎指標,提升公眾積極情緒佔比是當務之急。幸福需要「知」。「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人能常樂是功夫,但為樂而樂,過情之後是疲憊。最美不過心安,收入、名望都不能必然保證心安,惟有合道方能心安,方能得真實幸福之道,讓樂持久。幸福需要「行」。「志行,為也」。行為層面的幸福表現在能積極主動地改善自我、改善他人、改善世界,從而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世界。個體應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和天賦,致力於使幸福的個體性與社會性有效融合。「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會真實持久,立己達人。破解了「幸福密碼」,不幸福的根源也水落石出。人類生命中最珍貴的資源無疑是時間與精力,幸福經濟學認為,個體幸福程度取決於個體配置於收入、名望、人際與健康的時間與精力是否均衡、是否有效。「惑人者無逾利也」。長期以來,「生命效用最大化」被偏解為追逐「收入最大化」。「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2000多年前,老子就有過考量。要知道,親情、友情、健康等「無價」要素決定著個體生命的質量與意義,若是過於逐利,反而忽視了這些「無價」要素,就容易產生一些人生悲劇,比如精英猝死者、淡漠親情者、逐利忘義者……教育的價值由此彰顯。教育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個人和家庭生活水平,為人生幸福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為人打開幸福的大門。在學校教育中,除了引導學生遵從幸福「感、知、行」的規律,讓學生較早就懂得平衡收入、名望、人際與健康的關係,還應當特別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係:益與損。為學強調「書破萬卷,路行萬里」「為學日益」,信息佔有盡量多;為道則強調「不窺牖,見天道」「為道日損」,信息處理務必至簡。若無至簡,雜亂信息堆積過多,反倒讓人無助、逃避。因此,只有將信息削冗舉要、去偽存真,方能生成有效判斷和決策,讓學無所用的情況盡量減少。簡與繁。人生路上,很多邏輯完美與現實難題產生碰撞。即使是美聯儲加息這樣的決策,坐擁足夠豐富的理論和模型,也很難變得輕鬆明確。過於強調某一邏輯,邏輯就會成為羈絆智慧選擇的枷鎖。人生路上法無定法,不管是為學還是為人,都要懂得豁達變通的道理。專與廣。愛因斯坦有言:「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當下教育重知識傳授,忽視「方法論與獨立思考」「遠大志向與仁愛責任擔當」「過有意義生活」等能力的培養,建議學生「大其心」,廣泛涉獵,增強博採眾長、腳踏實地的自覺。「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了學生一生的幸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如此倡導。期待更多人因教育改變命運,期待教育破解更多的幸福人生「密碼」。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婚姻幸福,需要一顆堅定的心
※幸福的女人不抱怨
※平安健康,是此生最大的幸福!
※做一個優秀、幸福的人
※【經典名言薈萃】靜心和沉穩是幸福人生最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