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是最缺乏說服力的東西

這幾天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再聯繫到之前看過的其他經濟學著作,發現了一個粗糙的規律:當過(了)官的經濟學家或左派經濟學家,提出的政策主張多基於已經發生的經驗教訓,而沒當過官的經濟學家或右派經濟學家,提出的好多政策主張,較少提到經驗教訓,而是更多地進行邏輯推理;前者更關注一項政策的直接影響、短期期影響,而後者則更關注間接影響、長期影響。後一種經濟學家,往往都十分清楚,他們出的建議,「不可行」,不會被決策者採納,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提?因為他們清楚,那是一個值得為止努力的方向。前一種經濟學家,當然也清楚,他們的建議不完美,甚至會有隱患,那為什麼還要提?因為,在他們看來,在當下,那是一種「最不壞」的建議,不施行,會「立馬死」,施行了,會「死得晚一些」。巴斯夏提出過一個「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概念,似乎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或容易屈從於政治壓力的決策者更關注「看得見的」,而那些既有見識又不願意屈從於利益集團壓力、不向庸眾妥協的決策者,則會較多關注那些「看不見」的(但弄不好的話,會自斷政治前程)。當然,同一個經濟學家的政策建議和其學術觀點是兩碼事情,學術觀點基於理想化假設,而政策建議則需要考慮現實中的種種愚昧和操蛋。之所以把「當過(了)官的經濟學家」跟左派經濟學家放在一起,是因為,即使在自由市場國家,當官也會使學者的某些立場變左一些。前面說沒當過官的經濟學家較少提經驗,而是更多地基於邏輯推理,這沒有任何貶低的成分。他不提經驗,絕不意味著他的理論不是「基於經驗」,而是因為,經驗,往往是最沒有說服力卻最容易誤導人的東西。我為什麼說經驗最沒有說服力呢?跑題一下。以前,有不少人說我寫的東西,經常沒有論證,對此,郭磊同學說:所有哲學和神學的東西,都沒有論據。論據都在生活中,全看讀者自己有沒有感知到。缺乏邏輯訓練的人,永遠不可能明白,初中語文在議論文寫作裡面教給我們的「舉例論證」,乃是所有論證方法中最不靠譜、最差的一種(並列第一差為狗屁「名言論證」)。你舉的例子再多,永遠都是一種不完全歸納,除非你加上邏輯推理,說明k=n+1時仍然成立。所以,我們只能通過舉一個反例來推翻一個觀點,卻不能通過舉例來論證一個觀點的合理性。沒當過官的經濟學家或右派經濟學家不那麼喜歡用具體的例子說明自己的觀點,非不能為也,乃不屑為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怎麼說服別人的,1個套路搞定(寫得太好了)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說服他人?
千萬不要透露這兩個說服高招給別人,否則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
如何用五步有邏輯地說服別人

TAG:經驗 | 說服 | 東西 | 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