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六大茶類 ▏知它們的起源
石家莊茶業協會品鑒中心,石家莊茶友會活動中心將於6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在新華茶城2樓品鑒中心將上演盲品猜茶活動(年份、茶類、價格等),高手茶友切磋,愛好多年茶友們可以報名參加,名額有限。
諮詢電話:18031151750
端午節一起來品六大茶系各位朋友,端午節活動,一起來免費品茗六大茶系,學習六大茶葉,品味六大茶系的不同味道!更多精彩環節,請大家繼續關注,現場還有抽獎環節哦!
地點:友誼北大街鍾旺路19號新華茶城一樓大廳
活動時間:2016年6月9日-11日
茶樹的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的漫長歷史了。我國的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自從四五千年前我國發現茶樹並利用茶葉後,飲茶習慣和茶葉生產技術都是直接或間接傳入了世界各國,因此中國被譽為「茶的故鄉」。
中國茶的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傳說第一個品嘗茶樹的鮮葉並發現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是神農氏,在神農時期原始農業主要還是靠採集野生植物,然後熬成稀粥使用。所以茶最初並沒有當做飲品,而是採食鮮葉,被當做果腹的樹葉。
到了春秋時期,《晏子春秋》一書中有寫以茶作餐菜的記載。到三國時,魏國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晒乾或者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兩晉時期《晉書》中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生煮羹飲,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同時茶也被當做葯,就像採集其它草藥一樣採集鮮葉晒乾收藏備用。
從漢代開始,漸有了飲茶的記載,此時茶已被當做飲品使用,兩晉南北朝是我國飲茶風俗的興起期,而至三國時期,人們將采來的茶葉先做成餅,晒乾或者烘乾,飲用時,研末沖泡,加佐料和作羹飲。但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濃厚的青草味,於是革新工藝,發明了「將茶的鮮葉洗滌、蒸後碎制,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的蒸青制茶法。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宋代制茶出現了研膏茶、蠟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團餅茶在製作工序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團餅茶製作工程中在蒸青後要用冷水沖洗使之冷卻,並會壓榨水分,則茶汁也會隨之被榨去,失去了茶的真味,而散茶則避免了這個缺點。
近代制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等一系列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由炒青綠茶演變而製成了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利用六大基本茶類作原料進行再加工以後的產品統稱為再加工茶類。下面就是六大茶類起源的先後順序:
綠 茶 起 源
現場品茗,新華茶城1-37店鋪「沁園春」舉辦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綠茶最早起源於巴地(今川北、陝南一帶)。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當年周武王伐紂時,巴人為犒勞周武王軍隊,曾「獻茶」。《華陽國志》是信史,可以認定:不晚於西周時代,陝南(今漢中、安康一帶)的巴人就已開始在園中人工栽培茶葉。因此巴人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不爭的事實。
另據傳言,綠茶發源於湖北省赤壁市。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羊樓洞茶農從軍奔赴新(疆)蒙(古)邊城。他們在軍中見有人飯後腹痛,便將帶去的蒲圻綠茶給病者服用。服後,患者相繼病癒。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他記在了心裡。當了皇帝後,朱元璋和宰相劉基到蒲圻找尋隱士劉天德,恰遇在此種茶的劉天德長子劉玄一。
劉玄一請皇帝賜名。朱元璋見茶葉翠綠,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賜名「松峰茶」,又將長有茶葉的高山,命名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飲羊樓松峰茶成習慣,遂詔告天下:「罷造龍團,唯採茶芽以進。」因此,劉玄一成為天下第一個做綠茶的人,朱元璋成為天下第一個推廣綠茶的人,羊樓洞成為天下最早做綠茶的地方。
黃 茶 起 源
現場品茗,新華茶城1-16店鋪「綠源茗茶」舉辦
黃茶有兩類型:
一是茶樹品種的芽葉自然發黃,叫黃茶。唐朝盛產「壽州黃芽」是自然發黃的茶芽,蒸製為團茶,不象現時霍山大化坪出產自然發黃的黃芽。如從品種說起,遠在七世紀就有了。
二是,炒制過程中悶黃;從炒青綠茶演變而來的說起,則在公元1570年前後,由於炒青綠茶的實踐,發覺殺青後或揉捻後,不及時乾燥或於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產生新的認識,再去實踐,就創造了黃茶。如黃芽是殺青後悶黃的;黃湯是揉捻後悶堆二三小時;黃大茶是初干後堆放20多天變黃的。
許次紓的《茶疏》說:「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縣名,其實產霍山之大蜀山也。顧此山中不善製造,就食鐺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這是批評制茶技術不好,綠茶變成黃茶,因此,發現黃茶的製法。現時霍山黃大茶製法,正是如此。
黃大茶的製法是在十六世紀前,從綠茶發展而來的。如《明。會典》說:「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這是四川曬青綠茶做色蒸壓為邊茶。做色重的變褐黑色,輕的變黃茶。
黑 茶 起 源
現場品茗,新華茶城2-16店鋪「瑞聘號茶行」舉辦
黑茶有兩個類型。一是起源於十一世紀前後。四川綠茶運銷西北,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必須壓縮體積,蒸製為邊銷團塊茶,便於長期遠運。因此,邊銷茶品質更加醇厚,邊區人民更加喜愛飲用邊銷茶,使邊銷茶成為西北邊區唯一重要商品,等於一日不可少的糧食。
四川綠毛茶要加工為蒸壓團塊茶的半成品,要經過20多天的濕堆才能變黑。通過這樣實踐,有了變色的認識,就採取新的技術措施,發明為黑毛茶的製法。
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後渥堆20多小時,使葉色變成褐綠帶黑,而後烘乾為黑毛茶,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以後的。
渥堆作用與四川綠毛茶堆積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變色過程大大縮短、技術有很大革新。這種黑毛茶經過各種蒸壓技術措施,造成各種各樣的黑磚茶。如安化的黑磚茶、茯磚茶、花持 (現改為花磚茶);散裝黑茶有天尖、貢尖(現改為湘尖1號、2 號)。
歷史上記載的黑茶,十六世紀以前,是指四川由綠毛茶經過 做色工序變為的黑茶成品,遠在宋神宗趙頊熙寧(公元1068至1077年)年間就有。十六世紀以後,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後的各種黑茶。
綠色變黑色四川稱做色,湖南稱握堆,湖北青磚茶稱漚堆雲南稱轉色,名稱雖不同,其實則一,都濕堆或半干長久堆積之故也。
白 茶 起 源
現場品茗,新華茶城1-21店鋪「壺中天茶行」舉辦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關於白茶的歷史究竟起於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白茶起於北宋,其主要依據是"白茶"最早出現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文中說建安七種茶樹品種中名列第一的是"白葉茶")中;也有認為是始於明代或清代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茶葉製作方法上來加以區別茶類的,因白茶的生產過程只經過"萎凋與乾燥"兩道工序。
也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國先民最初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後,為了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芽葉晒乾或焙乾,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青茶起源:
現場品茗,新華茶城1-12店鋪「旺苑茗茶」舉辦
據福建安溪縣人民政府查檔案資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楨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間勞動人民發明的。太平天國時期閩南近海居民,紛紛逃難,安溪居民有的內遷到沙縣集居;有 的過海入台灣省。青茶製法就隨之傳人沙縣和台灣。沙縣和台 灣很早就出產青茶。
有的從沙縣往北前進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開發茶業。武夷山種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灣開始種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從此證明青茶發源於安漠是無可懷 疑的。
武夷山土地少不能容納很多移民為生,有一部分遊民流人江西上饒附近各地農村,到茶季時來武夷山為採茶制茶僱工,茶季結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
清朝文宗奕訂咸豐(公元1855年前後)年間,當時福建紅茶生產過剩,品質下降,銷路不暢,茶價下跌,影響廣大人民生活,促使茶業勞動者在制茶實踐過程中加深認識,改進位茶技術措施,提高品質。武夷岩茶就於茶業危機時,在安溪青茶的基礎上大力改進技術,提高技術而興起的,揚名國內外。製法和品質都勝過其它茶類。是時,台灣省台北包種,政和白毫蓮心的青茶相繼出世,以擴大銷路。
青茶製法是在綠、紅茶之間。由於黑茶的實踐。啟示了黑茶品質在綠、紅茶之間,先是綠茶製法,後是紅茶製法,就認識了先紅後綠的製法,可以創新茶類,認識再實踐,就發明了青茶製法。 青茶具有紅、綠茶的優點,既有紅茶的色香優美,又有綠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無綠茶苦味和紅茶澀味的缺點。在制綠茶、黑茶、紅茶的基礎上,無數的實踐與認識往複循環,才發明青茶製法。六大茶類的技術措施,以青茶為最精巧。品質也以青茶為最好。
紅 茶 起 源
現場品茗,新華茶城2-09-1店鋪「小舟茶語」舉辦
中國作為茶葉的原產國,是紅茶的發祥地。但國人中,知道中國為世界紅茶發源地的並不多;知道武夷山桐木關的正山小種紅茶為世界紅茶鼻祖的國人更是鳳毛麟角。正山小種紅茶迄今已有約400年的歷史。它大約產生於中國明朝後期,確切的時期至今沒有得到考證。
武夷山市桐木關江氏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據江氏族譜中記載:江氏家族於南宋末年遷居崇安縣(現為武夷山市)桐木關,世代種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葉加工技術。
在江氏家族內,流傳著這樣一個關於正山小種紅茶產生的說法:大約在明朝後期某年採茶季節,有一北方軍隊路過桐木關廟灣,夜晚駐紮在當地的木製茶葉加工地點,睡在了茶葉青葉上。待到天明軍隊離開後,茶葉青葉已經變軟發紅,而且帶黏性。江氏族人非常著急,為了盡量挽回損失,族人決定把已經變軟的茶葉搓揉成條,並用當地盛產的馬尾松的枯萎材塊作為燃料來烘乾已經帶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葉烘乾後,原來紅綠相伴的茶葉變的烏黑髮亮,並且帶有一股松脂的香氣。可是烘乾好的茶葉在當地並沒有人願意買,於是江氏族人把這種烘過的茶葉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儘可能地挽回些損失。
令人沒有想到的時是,當第二年的制茶季節將來臨時,有人竟然願意出高於原來茶葉幾倍的價格來收購這種烏黑並且帶松脂香味的茶葉,並且付了現款。之後,在高價格的驅動下,這種烏黑、帶有松脂香味的茶葉越做越多,生意也越來越興旺,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廣。
端午節一起「粽」享茶香
6月9日 上午: 「我是小小茶藝師」培訓
石家莊市茶業協會品鑒中心揭牌儀式
石家莊茶友會活動中心猜茶鬥茶
現場抽獎贈送精美禮品
漢服試穿
彩棕欣賞
下午: 六大茶葉免費品茗
現場抽獎贈送精美禮品
雅集表演
漢服試穿
彩棕欣賞
6月10日 : 一起來製作彩棕、香囊
現場雅集之香道表演
現場抽獎贈送精美禮品
六大茶葉免費品茗
漢服試穿
6月11日 : 一起來製作彩棕、臉譜
現場雅集之香道表演
現場抽獎贈送精美禮品
六大茶葉免費品茗
漢服試穿
報名方式: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佛教的起源、目的及修行方法
※物種起源––正傳:38. 冰河時代
※姓氏起源7
※漢字真是倉頡創造的嗎?幾種漢字的起源,你相信哪一種?
※盤點中國遠古人類遺址——震撼非洲起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