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蕭姓的起源

正文 字體大小:大 中 小蕭姓的起源(2009-04-03 18:32:42)

轉載

標籤: 文化

關於蕭氏源起,說法較多。

一、源於伯翳

此種說法最早見於《路史》。《路史》為南宋學者羅泌所撰,它將蕭姓的起源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禹夏之際。據《路史》卷十六《小昊》和卷二十五《國名紀》所載,古代有一個善訓鳥獸的部落,因其棲居於「贏」地(《史記·秦本紀》稱:「伯翳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贏。」贏姓原是少吳得之於贏水,後伯翳為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為表彰其功德,舜便將贏邑賜予他,並賜姓贏氏,以示承繼少吳之血統。),故被稱為贏部落或贏姓部落。該部落的始祖伯翳(另據《史記·五帝本紀》和《秦本紀》又分別寫作益和柏翳),是唐虞之際有名望、有功德的十一個臣子中的一位,曾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到了夏王朝時,伯翳的後裔孟虧也和他的始祖一樣善於馴服鳥獸,立有大功,被夏王封土於「蕭」,於是孟虧又以國名為姓,改稱「蕭孟虧」。孟虧的後人遂沿用這一姓氏。

《路史》又說:「蕭,孟虧封徐之蕭,漢故縣,屬沛。」古蕭國位於今安徽蕭縣西北地區,而少昊之地或伯翳棲居之所位於今山東兗州一帶,兩地相距不遠,都屬於以鳥為圖騰的東夷文化圈。這樣看來,孟虧作為伯翳之後封於古蕭國而改姓蕭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千多年後,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據漢代經學家、史學家劉向的《列仙傳》記載,秦穆公時出了一位能夠吹簫引鳳的蕭姓人物。此人名叫蕭史,善於吹簫模仿鳳凰鳴啼,吸引孔雀、白鶴等在庭院中翩翩起舞。秦穆公仰慕蕭史的高名,就把自己的女兒弄玉嫁給了他。從此夫唱婦隨,形影不離。蕭史每天都教弄玉吹簫作鳳鳴,經久不輟。於是鸞鳳和鳴,聲聲動耳,數年後果然有鳳來此。秦穆公喜出望外,特為此事,造了一座鳳凰台。夫婦倆整日在台上吹簫引鳳不肯下來,突然有一天,這一對蕭氏夫婦,一個乘龍,一個跨鳳,相伴飛升而去。因此秦人就在雍宮中建了一座鳳女祠,裡面經常有簫聲傳出,後人遂賦詩一首:蕭史妙吹,鳳雀舞庭;贏氏好合,乃習鳳聲;遂攀鳳翼,參翥高冥;女祠寄想,遺音載清。「乘龍快婿」的典故即出於此。

這雖然是一個玄妙離奇的傳說,卻未必是空穴來風,說明馴鳥一族曾確實存在過,而且作為一個馴鳥高手,蕭史很可能就是他們的後裔。

清人編著的《姓氏考略》和《姓氏辯誤》都把伯翳作為蕭姓最早的源頭之一,並說:「伯翳之後孟虧,作土於蕭,是為蕭孟虧。」很多人也都認同這一說法。

二、源於殷商遺民

根據史學家的考證,蕭姓的另一源頭,可遠溯到三千七百年以前的殷商時代。《姓氏考略》說:「蕭氏,殷舊姓也。望出蘭陵廣陵。」為什麼說蕭為殷舊姓呢?這還要從周滅商後對「殷民六族」的處置說起。

周武王滅商後,為安撫商朝遺民,分封紂王兒子武庚為殷侯,留在商都。同時,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視武庚。第二年武王病逝,成王誦繼位。但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輔政。這就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滿,武庚又從中離間,一時說周公有野心、想篡奪王位的謠言大起,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爽等人的疑慮。武庚乘機串通管叔、蔡叔、霍叔,聯合東方的奄、徐、蒲姑等國起兵反叛。周公身處內外交困之境,他懇切地向召公作了解釋,表明自己決無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誤解,穩定了周王室阿部。隨後,周公帶兵東征,經過三年的苦戰,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罷黜霍叔,滅掉了東方五國,平定了叛亂。平定叛亂後,周公一方面加大力度分封姬姓子弟建立諸侯國,藩屏周室;另一方面,大力削弱殷商遺民勢力,將子姓及其支屬從殷商的舊地遷徙到別處,分予各個封國。其中魯國作為周初封國中地位最重要、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

據《左傳·定公四年》載:周成王時,分封給魯國「殷民六族」,即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率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醜類,以法則周公」;分封衛國「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鑄氏、樊氏、飢氏、終葵氏等。

與封國相對應,「殷民六族」的實力可能較為強大。這裡蕭氏作為殷人的身份出現,也是第一次作為一個宗族的面孔出現,它說明了蕭氏的存在、發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他們與古蕭國有沒有聯繫,又有何種聯繫,由於年代久遠已不可得而知了。但有一點很明確,「殷民六族」中的蕭氏肯定是今天蕭姓的源頭之一。

周初,蕭氏一族被從殷商王畿河南安陽一帶遷到魯國後,很有可能就在魯地繁衍生息,並不斷壯大,成為後世蕭氏的極為重要的族源之一。漢王符在《潛夫論·志氏族》中就認為漢初功臣第一的蕭何和後來的儒學大師蕭望之都是「殷民六族」的後裔,不能說毫無道理。

三、源於蕭叔大心

《世本》稱:「子姓有蕭氏。」子姓為殷人國姓,這是說蕭姓為子姓分支,或者也可以認為蕭姓出自子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得更詳細:「蕭氏出自姬姓,帝嚳之後。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為宋公,弟仲衍八世孫戴公生子衍(kan),字樂父,裔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今徐州蕭縣是也,子孫因以為氏。」這就是今天關於蕭姓起源中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即蕭姓始祖是宋公微子裔孫大心。關於這個說法還有一段極為精彩的歷史故事。這段歷史在《左傳·庄公》和《史記·宋世家》中均有記載。春秋庄公十一年(前684),宋國入侵魯國,兩軍在乘丘交戰,宋國大將南宮長萬素以勇猛著稱,不料卻被魯庄公的暗箭射中,隨即被魯軍上將生擒,致使宋師尚未站穩陣腳就已潰敗。戰事結束後,宋國請求歸還戰俘,南宮長萬得以回到宋國。有一次,宋閔公戲謔地對南宮長萬說:「原來我敬重你,因為你是員虎將;而今你卻做了魯國的俘虜,我不再敬重你了。」南宮長萬聽了既感慚愧,又很憤怒。二年後(前682)的秋天,宋閔公與南宮長萬等人外出打獵,途中因事爭執,閔公又以被魯俘虜之事侮辱南宮長萬,南宮長萬怒不可遏,就遮蒙澤(今河南商丘縣北)殺了宋閔公。隨後,南宮長萬回到宋國都城(今河南商丘市南),又殺了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改立公族子游為君。

至此,宋國大亂。公子御說逃奔毫邑(今河南商丘市北約五十里),南宮長萬派弟弟南宮牛和將軍猛獲率軍圍攻毫邑。其他諸公子逃奔到蕭邑(今安徽蕭縣西北)。宋國宗室、蕭邑執政大心率群公子請來曹國救兵,先奔赴毫地解救了公子御說,在激戰中殺死了南宮牛,猛獲逃奔衛國。既而,大心又率軍攻人宋國都城,殺了子游。南宮長萬見大勢已去,逃奔到陳國。大心與諸公子、大臣便立閔公之弟公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隨後,宋國從陳國、衛國要回罪魁禍首南宮長萬與猛獲,皆烹醢處死,叛亂至此平息。

於是後來便有大心因功,被封於蕭,子孫以封地為氏,蕭姓由此發展而來的說法。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說:「蕭氏,子姓。杜預日: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是也,後為宋所並。微子之支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就是說殷人微子的支裔大心被封於「蕭」,從而「以國為姓」產生了蕭氏。

在大心的最初封地、今天的蕭縣之地,還流傳著一個有別於正史的南宮長萬叛亂的說法。背景基本相同,也是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庄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放回宋國。有一天,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後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局),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長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就嘲笑南宮長萬說:「像你這種曾被俘虜的人怎麼懂得美不美呢?」一句話觸到了南宮長萬的痛處,他頓時惱羞成怒,一拳就把閔公打死了。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另立公子游為君。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蕭邑大夫大心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逐殺了南宮長萬及其同黨,平息了這次內亂。閔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稱為蕭叔,大心的後世子孫遂以封地命姓,稱蕭姓。後者可能由前者演繹而來,但都說明了一個蕭氏後人大都認同的事實:蕭姓發源於蕭國,蕭叔大心為得姓第一人。

後來,據《左傳》記載,宣公十二年(前597)冬,楚國伐蕭,戰爭打得相當殘酷,蕭人雖也顯示了一定的力量,然終不敵楚國,最後「楚子滅蕭」,楚國佔領蕭地。不過沒多久,蕭邑又回到宋國,直至戰國時期,蕭邑才歸屬楚國。

蕭叔大心以封地為姓,改姓蕭氏,被大多數人認為是蕭姓第一人,即蕭姓的始祖,其後蕭姓家族在續家譜時基本上都追溯到這裡。漢應劭的《風俗通義》和唐憲宗朝宰相李吉甫編撰的《元和姓纂》均贊同這種說法。《風俗通義》記載道:「宋蕭叔以討南官長萬有功,受封於蕭,列附庸之國。漢相國蕭何即其後。」《元和姓纂》也說:「宋微子之後,支孫封於蕭,蕭叔大心子孫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豐沛,至不疑為楚春申君客。」

綜合以上諸書記載可以得出,蕭氏是出自古代宋國的公族,而當時的宋國,是由殷商後裔微子所創,以奉湯祀。蕭國又是微子支裔大心所建,那麼蕭氏的淵源,可追溯到商湯。

將第二種和第三種說法比較,可以發現,兩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把蕭姓作為子姓的分支,即殷商的後裔。但是「殷民六族」中為何會有蕭姓,或者說為何在殷人的子姓里會出現一個蕭氏呢?筆者認為應該從「蕭」的本意上找尋,這裡又有了蕭姓產生的第四種說法。

四、源於祭祀

「蕭」本義是一種草。據漢許慎《說文解字》說:「蕭,艾蒿也。」《爾雅注》也稱:蕭荻,即蒿。都認為「蕭」是一種叫蒿的草。據《國際標準漢字大字典》和《高級漢語辭典》解釋,蒿是一種兩年生或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葉如絲狀,呈羽狀分裂,有特殊的氣味,花小,為黃綠色。古人對這種草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們的詩歌或文章中經常會提到這種草,如《詩·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這種草是用來做什麼呢?

蕭、荻、艾均為蒿類草本植物,古人採集它們可能有兩種用途:禦寒取暖和祭祀。結合《周禮·甸師》「共(供奉,進貢)蕭茅」,可知祭祀的可能性較大。所以,「蕭」作為蒿草最初大概是用來祭祀的。現在一些節日還用到蒿草,如五月端午,除了劃龍船、吃粽子外,我國北方地區的一些人們還在家裡的每一道門上插一大把蒿草,作為辟邪之用。

古代祭祀是最為重要的活動,它有祭天祈福和祭祖保平安的雙重涵義,所以國家對它十分重視。每一活動、每一個細節都要由專人負責,如周滅商後,舉行祭天儀式時就有毛叔鄭奉明水,衛叔傅禮,召公爽贊采,師尚父牽牲。平時祭祀,也需要專門人員負責請出、擺放某一儀器,或餵養專供祭祀所用的動物,或採集祭祀時所特需的某種植物。這些專業的負責人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家族,這些家族就以所從事的職業為姓。如前面提到的「殷民六族」中的「長勺氏」、「尾勺氏」,學術界一般認為是祭祀時擺放酒器的氏族。所以,蕭氏也可能有一支來自於專門負責採集祭祀時所用的「蕭」草的氏族,經過漫長的發展,他們便以「蕭」為姓。當然這也是一種推測。

五、部分源於契丹蕭氏

少數民族契丹蕭氏也是今天蕭姓的源頭之一。這一支在遼金歷史上影響較大,在《遼史》上佔有很大的篇幅。遼代契丹族人主要有「耶律」和「蕭」兩種姓氏,這種「姓氏止分為二」的局面,至遼朝滅亡一直保存著,此種社會現象為歷代王朝所未有,在中國各少數民族史上也很罕見。

當代學者蔡美彪先生在《試說遼耶律氏蕭氏之由來》一文中指出,遼代契丹族的兩大姓,並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稱謂與部落名稱,而是在氏族部落解體後,族內互通婚姻的兩大集團分別採取的共姓。當阿保機家族推翻了原來遙輦氏八部世選為汗的舊制,建立契丹帝國後,遂以耶律氏取代遙輦氏作為這一通婚集團共同的姓氏。而另外一個婚姻集團審密氏的族名並沒有改動,仍然沿襲舊稱,只是把它新譯為「蕭」。就是說原契丹族二個通婚集團,遙輦氏八部改用耶律姓氏,審密氏二部的姓氏新譯為「蕭」。那麼,究竟何時遼朝在契丹族中普遍推行蕭姓呢?根據蔡美彪先生的考證,契丹審密集團以漢譯蕭氏為姓,當始於遼景宗初年。景宗睿智皇后(承天后)出自契丹審密集團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父思溫輔立景宗。《續資治通鑒長編》稱景宗有疾,國事皆決於睿智後。景宗死後,扶立幼帝聖宗,稱承天太后攝政,以韓得讓為輔佐,參用漢法改制,實行漢化。蕭太后之聲名,遠播於漢地。審密集團以漢譯蕭氏為姓,始於景宗、睿智後執政時期,頗合情理。同時與宋奄鵝使往來,也提出了確立漢姓的必要。事實是否如此,有待於更多的史料發現。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從玉器追尋鳳鳥的起源
【自語堂編藏】《周易》起源於迷信和生殖嗎? (佚名)
飲茶的起源與演變
佛教的起源、目的及修行方法
天」字的起源與內涵

TAG: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