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需要銘記的豐功偉業——國防部網站

抗美援朝,需要銘記的豐功偉業

來源:中國國防報作者:記者 牛俊峰 李緒成時間:2010-11-02 08:59:36

國防大學教授 徐 焰

志願軍某部跨過鴨綠江
必須為之的抗美援朝

記者: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60周年,對於這場援助唇亡齒寒的鄰邦和保家衛國的戰爭,現在不少青年人已不大了解。您能簡要介紹一下戰爭的起因和概況嗎?

徐焰:講述這個問題之前,人們必須認清「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這兩個既有聯繫卻有區別的概念,有些人對兩個概念搞不清楚甚至混淆到一起,就此對戰爭是否該打、是否勝利以及是否值得產生了歧義。

朝鮮戰爭本不應該打,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1950年6月25日開始的朝鮮戰爭,原是北南雙方的內戰,兩天後因美國參戰變成國際戰爭。同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出兵朝鮮的同時,還派第七艦隊控制台灣,阻止中國的統一大業。剛剛宣布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對自己國土遭受如此嚴重的侵略怎能沒有反應呢?當時中國出兵朝鮮,不僅是為了援助鄰邦,同時也是為了反擊美國對中國領土台灣的侵犯。

美國出兵朝鮮後,戰局不久發生逆轉。1950年9月中旬美軍在仁川登陸,10月間向朝鮮北部大舉入侵,並轟炸了鴨綠江中國一側。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共中央經過反覆討論研究,終於做出了「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的決策。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開始渡江,於10月25日打響第一仗。1950年10月25日這一天,後來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抗美援朝戰爭分為兩個階段──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為戰略反攻階段,也稱運動戰階段;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為戰略防禦階段,又稱陣地戰階段。

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後,以運動戰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把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附近,取得了收復朝鮮北部的戰略反攻的輝煌勝利。志願軍在第一次戰役中將敵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附近,穩定了朝鮮戰局。隨後志願軍發動了第二次戰役,以穿插迂迴和正面進攻相結合,對東西兩線敵軍主力形成了合圍威脅,迫其狼狽撤逃到400公里外的三八線之南。當時美國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將此戰稱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國務卿艾奇遜也稱這是「美國歷史上路途最長的撤退」。1951年元旦,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佔領漢城並前出三七線。隨後因後勤供應極度困難,志願軍無法繼續南進,並在敵反撲下進行以機動防禦為主的第四次戰役。1951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朝軍隊又在前線集中70萬部隊,發起了規模最大的第五次戰役,又因後勤供應不濟未能達到殲敵目標,最後雙方勢均力敵,在三八線附近形成對峙。

1951年6月以後,志願軍轉入戰略防禦,實施了兩年一個月的陣地戰。同年秋季,志願軍通過抗擊敵「秋季攻勢」的成功,證明可以守住現有戰線,而且採取陣地防禦與運動戰相比,可用更小的代價達到守住朝鮮北方的戰略目標。1952年秋季,志願軍在全線發起了有限的戰術反擊,大量殺傷了敵軍,並在上甘嶺防禦戰役中打退了敵軍進攻。1953年5月至7月,志願軍為迫敵儘快妥協,又發起大規模夏季攻勢,將戰線南推。美國鑒於朝鮮戰爭無法打贏,又影響其以歐洲為主的戰略重點,被迫在談判中做出妥協。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朝鮮戰爭及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戰爭至此結束。

記者:當時新中國在朝鮮、台海和越南三個方向受到威脅,為什麼中國要選擇朝鮮戰場反擊美國的侵略?

徐焰: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除了出兵朝鮮、台灣後,還大力援助侵越法軍,從而在朝鮮、台灣、越南三個戰略方向對新中國形成威脅。當時中國因沒有可使用的海空軍,難以在台海方向同美軍作戰,出兵越南後勤供應極其困難且難以直接打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同侵略者較量才是最好的選擇。因此,解放軍停止原定的進攻金門的計劃,在東南沿海轉入守勢以抵禦國民黨軍襲擾,集中主力於東北和朝鮮方向。

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強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當時新中國選擇在朝鮮戰場對美國的侵略實行反擊,最便於發揮自身的陸軍優勢,最有利於後勤供應,最有利於得到蘇聯援助。周恩來後來在志願軍幹部大會上便對此總結說:「我們想一想三個戰場,大家會懂,不論從那條來說,如果在越南作戰,更不要說是在沿海島嶼的作戰了,那就比這裡困難得多了。」

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做出派兵抗美援朝的決策時,還顯示了很高的策略水平。我軍在美軍侵佔台灣並逼近鴨綠江邊時參戰,政治上有理;選擇適合發揮自身陸軍優勢的戰場突然發起反擊,軍事上有利;入朝部隊以志願軍名義而不用國家正規軍的稱號,不同美國等16個國家宣戰,力求「朝鮮戰爭地方化」,行動上有節。這種有理、有利、有節的軍事鬥爭方式,保證了我國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時還能保持國內的和平建設局面。

記者:近些年來有人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必要性和是否勝利提出疑問,認為戰爭是在三八線附近形成僵局,為什麼還要說成勝利呢?

徐焰:1953年7月,中朝軍隊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達成了停戰協定。由於參戰國的目標和參戰時間、位置不同,對戰爭的成敗結局才有了不同角度的解讀。

朝鮮戰爭從三八線開始,最終又基本回到原地,確是以平局結束。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從鴨綠江邊開始,最後取得將世界上技術水平最強的對手擊退500公里的輝煌勝利。抗美援朝戰爭實現了打擊美國侵略氣焰和援救鄰邦的目的,所打出的國威軍威保障了戰後幾十年的和平環境,這當然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偉大勝利。

朝鮮停戰時,中國國內一片歡騰,美國高層卻充滿了沮喪,聯合國總司令克拉克上將自稱是「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軍司令官」。自命為全球霸主的美國人有此心情,其實也很自然。因為若是一個體大無雙的世界拳王與一個剛剛康復奮起的病夫比賽,就算打成平局,人們肯定會嘲笑拳王是失敗者。戰時任過國防部長的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便嘆息說:「神話已經破滅了,美國並不是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一個強國」。

我曾參觀過美國首都華盛頓眾多的歷史和軍事博物館,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這些館內有大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海灣戰爭的陳列室,甚至連1986年轟炸利比亞的卡扎菲那一場小仗都有專室,每個館內卻都故意略去了兩場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不過在華盛頓市中心草坪邊建有兩座類似墳穴式的建築物,即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戰死者紀念牆,上面各自刻著5萬多名亡者姓名。美國人並沒有忘記這兩場戰爭,不過到此紀念物前只是抱著苦澀的悼念之情。朝鮮戰場上最後出現的結局,對於當時還處於「一窮二白」狀態下的新中國來說,是一個何等了不起的勝利!

回想1900年時,2萬八國聯軍就能在中國土地上橫衝直撞並佔領北京等地。1937年至1938年間,60萬日軍也能侵佔大半個中國。新中國剛成立後,以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的美軍為首的百萬「聯合國軍」剛接近中國國門,就被打得落荒而逃,兵敗千里。抗美援朝這一仗,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揚眉吐氣的一場自衛戰爭,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一向落後挨打的命運。過去很輕視中國的美軍統帥麥克阿瑟便驚呼,美國遇到了一個「全新的強國」。1992年我在美國戰略機構做訪問學者和講學時,所遇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國老軍人都讚歎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其史學界也承認自此美國政府才把中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

不是未「解放」台灣的根本原因

記者:近些年社會上有一種論調,說什麼中國出兵抗美援朝影響了台灣問題的解決,事實真是如此嗎?

徐焰:認為抗美援朝戰爭「影響了台灣問題解決」,無論史實還是從觀點都是錯誤的。一些人出現這種模糊認識,主要是不了解當時的歷史因果關係所致。

看一下歷史進程的順序便可知道,遠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的4個月前,即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便發表聲明派兵入朝,同時宣布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以「阻止對台灣的攻擊」,美軍第13航空隊也隨之進駐島內基地。後來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稱,當時他連天在夜間「祈禱中共軍隊能渡海攻台」,這樣便可利用美國的飛機軍艦殲滅那些木船。此時解放軍幾乎沒有可使用的海空作戰力量,在美國強大海空軍攔堵下用木船渡海攻台是根本不可能的。了解歷史進程人都能看到,不是出兵抗美援朝戰爭「影響了台灣問題解決」,反而是美國入侵台灣促使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決定出兵朝鮮。

至於朝鮮戰爭爆發是否影響了台灣問題解決,以前國內外曾有很多人對此持肯定觀點。不過1983年美國政府解密了關於朝鮮戰爭的歷史檔案,研究者可看到美國出兵台灣的計劃從1949年起便開始討論,遠東美軍司令部和五角大樓積極主張干預,國務院則認為這可能把中共推向蘇聯一邊,杜魯門總統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決定採取「待塵埃落定」的觀望態度。1950年2月,毛澤東結束訪蘇時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美國軍政首腦認為離間中蘇已不可能,4月間其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第68號文件便確定要採取強硬措施,5月間美國軍政首腦對干預台灣基本達成一致意見,6月間朝鮮內戰的爆發正好給他們以借口。

細讀美國解密的檔案就能發現,在中蘇結盟後,不論朝鮮是否爆發內戰,不論中國是否出兵朝鮮,美軍阻止解放軍攻台的態度已經確定。冷戰時代鑄成的戰略格局,特別是美國對新中國的敵意,才造成了台灣問題長期無法解決。

綜合國力邁上一個新台階

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新中國正是百廢待興亟待建設之時。因而,近些年有人認為進行這場戰爭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負面作用,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

徐焰:新中國建立時,國民產值只有美國的1/24,科技水平更遠遠落後,同世界頭號富國交戰當然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不過從總體上看,在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邊打邊建」越戰越強,軍事和經濟實力都得到快速增長,國家也出現了社會空前穩定的局面。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之初,解放軍部隊的武器大多數還是戰爭中繳獲的「萬國牌」,在戰爭中全軍更換了蘇制武器。從1950年至1954年,中國用蘇制武器和仿製品裝備了106個步兵師、26個炮兵師、3個坦克師、23個航空兵師,由幾乎是單一的步兵發展為諸軍兵種的合成軍。彭德懷對這一裝備進步曾總結說,短短几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通過這場戰爭,新中國打出了一個實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空軍(當時裝備戰鬥機數量和空戰水平都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三位),轟出了一個強大的炮兵,並開始全面建設裝甲兵,其他技術兵種也有很大發展,並開始建立自己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

抗美援朝戰爭的直接戰費為62億元人民幣,只佔同期國民產值的3.6%和國家財政支出的12%。由於開展了增產節約和人民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國內仍能有更多財力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戰爭期間國內每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5%,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

戰爭期間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務30億元人民幣(當時摺合13億美元),至1959年即還清(此後六年歸還的23億元主要是經貿欠款),只佔同期國家財政總支出的1.5%,且多數是以礦物還債。由於新中國站在「第一線」出兵朝鮮,蘇聯也給予了相當的回報,其中最大的援助是著名的「156項」(最後落實為154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44項軍工企業,這使中國能用百億元人民幣就建立起配套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基礎,又在世界現代歷史上創造了成本最低和規模速度空前的紀錄。肯定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時,人們也應要看到當時國家建設在接受蘇援時全面模仿了蘇聯模式,從長遠看確有一些消極影響。

讓歷史豐碑永駐心間

記者: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付出了多少人員損失?同敵方損失相比是多還是少?

徐焰:朝鮮戰場上交戰雙方最終打成平局,都未絕對控制戰場,戰時統計對方的傷亡數只能靠估計。戰後多年間,參戰各方對本國死亡數的統計都不斷增加,其原因一是發現新數字,二是牽涉到撫恤問題。

戰爭結束時,中朝方面曾公布「殲敵」(斃傷俘合計)共109萬人,包括美軍39萬人。其中志願軍殲敵70萬人,其餘戰果為朝鮮人民軍所獲。志願軍總部統計傷亡凈減員為36萬人,人民軍傷亡為26萬人。

「聯合國軍」在戰爭結束時宣稱殺傷中國軍隊約92萬人,殺傷朝鮮人民軍50萬人,其自身傷亡46萬人(其中美軍14萬人),不過後來韓國和美國對自身損失數又一再加碼。

中國改革開放後有大量歷史資料解密,據當年志願軍的衛生勤務統計,入朝部隊的總損失數是:戰鬥和事故亡11.4萬人,負傷38.3萬人次(因一些人多次負傷存在重複統計),患病後送45.5萬人(含多次住院也存在重複統計);被俘2萬人。另據後方醫院統計,傷員有2.16萬人不治身亡,患病者有1.32萬人病死,這樣志願軍總計有14.8萬人犧牲。

上世紀90年代丹東建立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時,彙集了全國各省市民政部門上報的犧牲人員數,計算出的烈士總數為17.1萬人。這一數字多出軍委原有統計,主要是增加了失蹤人員中的死者、犧牲的支前民工以及複員回鄉後因傷病複發去世者。此後十幾年來,各地民政部門又陸續增報了一些抗美援朝烈士,至今紀念館的抗美援朝烈士統計已增長至18.3萬人。

美國國防部在戰後宣布,在朝鮮戰死3.37萬人,負傷10.3萬人。1995年美國官方在華盛頓修建了朝鮮戰爭死亡者紀念牆,各州民政部門上送死亡名單相加卻為5.42萬人,美國國防部曾對此表示驚訝。隨後美軍分析解釋說,多出的數字包括事故等非戰鬥死亡和「戰區外死亡」,即包括其他地區擔負相關任務的死亡軍人,還有從戰場回國後死亡的傷病軍人。

韓國在90年代公布,戰時其軍事人員死亡22.7萬人,受傷71.7萬人,失蹤4.35萬人,總損失98.8萬人,這一數字這已超過中朝聯合司令部在戰時對南朝鮮軍「殲敵」的總計。此外,英、法、加等僕從軍共傷亡2萬餘人。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隊同敵手相比武器居於絕對劣勢。從最後的戰果來看,中朝軍隊戰時的死亡、負傷者總數卻略低於敵方,這充分地表明志願軍有很高的作戰技巧。

記者:對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應怎樣看待和理解?

徐焰: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在抗擊侵略、保家衛國的口號下,當時5億多中國人充分動員起來,在中華大地上演了一場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雄壯劇目。在輪番作戰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先後有297萬部隊以志願軍名義跨過鴨綠江。60萬民工也隨軍入朝,參加了那場當時世界上現代化水平最高的戰爭,並取得偉大的勝利。

新中國在朝鮮戰場同世界頭號強手較量,並能取得重大勝利,這使鴉片戰爭後百年間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就此得到恢復,從而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心理支撐點。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體現出的政治優勢,主要是愛國主義的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在國家還未擺脫「一窮二白」面貌的情況下,廣大軍民發揮愛國主義精神投身抗美援朝運動,在前方和後方努力奮鬥,終於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支撐起一場現代化戰爭。前方的指戰員通過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物質條件遠不如敵的情況下,卻能在戰鬥意志上壓倒對手,這也成為迫敵妥協停戰的重要原因。抗美援朝戰爭留下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在後來的國家建設中成為激勵全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很值得今人永遠地繼承和發展光大。

新中國的軍隊通過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終於邁進了世界型現代化戰爭階段。通過同世界上軍事技術水平最高的對手較量,再引進蘇聯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並在實戰中使用,全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經驗和教訓,成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開展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也為後來的國防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0世紀的歷史證明,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華兒女免除了亡國的恐懼,卻未能使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強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才使中華民族真正驕傲地站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回顧這段歷史,60年後的人們還會感到毛澤東在出兵前的判斷完全正確,那就是──「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打造高流量網站
網購最佳性價比的20個網站(供網購者備查)
入二諦論-道德網站
關節炎 衛教網站
八字算命 老黃曆八字算命 生辰八字 老黃曆網 算命最準的網站

TAG:網站 | 國防 | 抗美援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