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12)讀書人學成聖賢之道的四個標準

原文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1)成,《說文》:「成,就也。」即實現,完成。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即「杵」)。「斧」、「杵」具備就可以做成事情。本義是完成,成就。本章指完成、成就。

(2)若,《爾雅·釋詁》:「若,善也。」即若有順從的意思,引申為善,和善。《爾雅·釋言》:「若,順也。」即順,順從。《說文》:「若,擇菜也。一曰杜若,香艹」。即擇撿菜蔬。另一種說法認為,「若」是「杜若」,是一種香草。本章指如同,像。

(3)知,《說文》:「知,詞也。」即表達意思的措詞。會意。小篆字形,從口矢。段玉裁:「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本義是知道。本章指明智。

(4)欲,《說文》:「欲,貪慾也。」俗字亦作慾。形聲。從欠,谷(yù)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產生慾望。本義是慾望,嗜欲。本章指貪慾。

(5)勇,《說文》:「勇,氣也。」即使人充滿力量的志氣。本作勈,或作恿。形聲。從力,甬(yǒng)聲。從力,與力氣有關。本義是果敢,膽大。本章指勇敢。

(6)藝,《說文》:「藝,種也。」會意。甲骨文字形。左上是「木」,表植物,右邊是人用雙手操作。又寫成「埶」,從坴(lù),土塊,從丮(jí),拿。後繁化為「藝」。「藝」從「帥」,乙聲。本義是種植。本章指技能,才能,即多才多藝。

(7)文,《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即交錯的筆畫。象交叉的紋案。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文」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是花紋,紋理。本章指文飾、修飾。

(8)思,《說文》:「思,容也。」即把人事放在頭腦、心坎。會意兼形聲。從心,從囟(xìn),囟亦聲。囟腦子。古人認為心腦合作產生思想。本義是思考,想,考慮。

(9)危,《說文》:「危,在高而懼也。」即人在高處而恐懼。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間是山崖,下面腿骨節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義是在高處而畏懼。本章指危難、危險。

(10)授,《說文》:「授,予也。」即給予。會意。從手,從受,受聲。本義是給予,交給。本章通「受」,接受。

(11)忘,《說文》:「忘,不識也。」即不記得。會意兼形聲。從心,從亡,亡亦聲。本義是忘記,不記得。本章指忘記。

(12)平,《說文》:「平,語平舒也。」即語調平舒。指事。小篆字形,從於,從八。「於」是氣受阻礙而能越過的意思,「八」是分的意思,氣越過而能分散,語氣自然平和舒順。本義是語氣平和舒順。本章指語氣平和舒順。

(13)生,《說文》:「生,進也。象艹木生出土上。」即發育進展。象草從泥土上長出。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是草木從土裡生長出來,滋長。本章指說出,表達出。

譯文

子路問孔子,什麼是學習聖賢之道有成就的人。孔子說:「如同臧武仲的明智,孟公綽的不貪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和樂的要求來修飾這四種人格,也可以稱得上成人了。」子路問:「現在的成人是什麼樣子呢?」孔子回答說:「有利益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一下符合不符合道義。國家有危難的時候,就要主動接受命令。先前與人有約不要忘記。要語氣平和舒順地發表自己的言論。一定要做到這四個方面,也可以稱得上成人了。」

解讀

子路問成人。本章又提出一個「成人」的概念,不是現代漢語的成年人的意思。我們前面學過,孔子將人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五個層級。前面了解的「善人」、「有恆者」皆在「士人」之中,就是學習夫子之道的還沒有到達「君子」的完美形式。成人,後人多翻譯為:品德、才德各方面完美的人。南懷瑾認為是指人世間的全才。錢穆認為是完人,即人格完備之人。我們聽這樣去解釋,似乎是懂了,但是還不知「成人」因何而來?又如何「成」人?如果你是學佛的,你會明白學佛是要按照要求一條一條做好的,最後做得像一個學佛人的樣子。就像有的學佛的被別人看來,不像一個學佛人,因為他很多方面沒有做好。而學習聖賢之道,孔老夫子是集大成者,是交給我們如何學習的,就是學道、明道、行道、悟道的一個過程。在學道時,就是學出了一個樣子來,這個樣子就是「成人」。成,是成就、完成的意思。因此,成人是在「士人」中有成就的,有條件向「君子」這個門檻跨越了。這話由子路來問孔子,也是合乎情理的,子路沒學好,又是離老夫子最近的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孔老夫子並沒有用大道理來說明,而是具體說了四個人,通過這四個人人格中最突出的特點,來說明「成人」所具備的品質和素質。我們學習本章,對這幾個人物是需要了解,但是不能把了解人物作為重點,因為需要我們明白是這幾個人的人格特點。若,如同,好像。臧武仲,就是臧紇,魯國的大夫,是臧文仲的孫子,臧宣叔的兒子。《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和《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對他有記載。他的母親是魯宣公夫人穆姜妹妹的女兒,其從小在宮中長大。臧武仲後來得罪了季氏,齊國想饋贈土地召他來齊國,臧武仲以智慧侮辱齊,說打仗不要學老鼠藏頭露尾,盡說齊的不是,而使齊不饋土地,用這種辦法辭謝。知,明智。意思是,如同臧武仲一樣明智。公綽之不欲。公綽,就是上一章所說的孟公綽。不欲,即不貪慾,有清心寡欲的意思。後人將「不欲」理解為「廉」表達不完整,因為「廉」多指一個人的行為,而這裡的「不欲」是指一個人的人格和修養。意思是說,如同孟公綽的不貪慾。卞莊子之勇。卞莊子,《荀子·大略》和《韓詩外傳》對他的事迹有所記載。戰國時期關於卞莊子的傳說很多。鄭玄的注釋,認為卞莊子是秦國人。從上文的臧武仲、公綽都是魯人,所以卞莊子也應是魯國泗水人,與子路同鄉,好勇。卞莊子的母親還在時,三戰三北,他勇猛能擒虎而打仗卻都失敗。後來母親歿後,齊魯交戰,卞莊子三戰三勝,洗雪過去的恥辱,然後死於戰陣。勇,勇敢。意思是說,如同卞莊子的勇敢。冉求之藝。藝,即多才多藝,乃是禮樂射御書數,文武政治都行。意思是說,如同冉求一樣多才多藝。要成為「成人」,必須具備這四個人人格的長處,即是明智、不貪慾、勇敢和多才多藝。但是僅有這四項是不夠的,必須要用「禮」和「樂」來「文」。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必須要有仁心作為「體」,必須要有禮和樂的規範作為「用」,所以這個「文」就是以「禮樂」為基礎的表現,即人格的修飾和文飾,不過這種表現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就像一個文章很好的人自然表現出來的文采飛揚。能做到這樣,算不算一個真正的「成人」呢?我們看孔子的說話口氣,是可以成為或者勉強成為的,這就是《論語》的微言大義。「亦」字用在這裡有其特殊的含義,孔子說了如此等等,還是用了一個「亦」可以為成人矣的「亦」字。由此可知他認為還並沒有完全到達理想中「成人」的那個程度。所以孔子是說,再用禮和樂的要求來修飾這四種人格,也可以稱得上成人了。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後人對這個「曰」話的人到底是誰,一直爭論不休。若是孔子所說,何必又來一個「曰」字。但這個原因也不能證明不是孔子說的。我們在這裡採用是子路所問。這話應該是子路又接著問,孔子又接著回答的話。我們從問話搭話的內容里可以聽出來。子路聽了半天,覺得很難做到,問:「現在的成人是什麼樣子呢?」這裡省略了孔子的「曰」,或者是遺漏了。必然,一定要是這個樣子,必須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就是下文說的這四個方面。見利思義。與之相反的就是「見利忘義」。有利益的時候,作為修學聖賢之道的人,一定要考慮一下符合不符合道義,就是該不該拿,該不該得到。按道理說,對仁者來說,對於修學聖賢之道者來說,對待「利」的態度就應該以孔子說的「不義之富貴,於我若浮雲」為標準,連「思」都不要。孔子對今人做不到,說能做到這樣就行。見危授命。危,危難、危險。授,接受。命,即命令。國家有危難的時候,就要主動接受命令。這裡的接受命令是主動的,因為你要做「成人」嗎,不能在國家危難的時候被動去做事。久要不忘。久,從前的,先前的。相同的用法有,《管子·度地》:「取完堅,補弊久,去苦惡。」要,當「約」字講。意思是,先前與人有約不要忘記。平生之言。平,《說文》的注釋是「語平舒也」,也就是指語氣平和舒順。生,《說文》的注釋是「進也。象艹木生出土上。」即發育進展。象草從泥土上長出。這裡指表達出來說出來。言,指說話,言論,言辭。所以,「平生之言」的意思是,要語氣平和舒順地發表自己的言論。一定要做到這四個方面,也可以稱得上成人了。

各位君子,「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論語》解讀,告訴你被誤解的《論語》背後。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媒體人與讀書人
我是一個讀書人
2010年十大提名讀書人物的讀書感悟
西遊筆記06
這位異鄉的遊子寫遍了蘇州的鄉愁

TAG:論語 | 讀書人 | 標準 | 讀書 | 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