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時代的自私盛宴,落寞的寒門學子
「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三十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逐漸陷入停頓。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教授調查發現,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8月7日《現代快報》)
橫向的階級分化、縱向的階層固化,正成為令人遺憾的兩種趨勢。為破迷局,教育尤其高等教育,自然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的確很好充當了,底層學子向上流動的通道。一批又一批農民子弟,藉此奔向希望、獲得認同、融入城市。但而今,對多數農村學生而言,名校之夢變得越發模糊——三十年來,清華、北大一類的學校,農村學生的比例竟持續下降。
漸低的「比例」,不僅表明個體命運轉型受挫,更意味著社會心態趨向狹隘、包容不在。一個有志於實現城市化、增進全民福祉的國度,居然在不經意間冒犯著底層民眾的利益。經濟躍變的三十年,奇蹟不斷的三十年,驚喜連連的三十年,又為何會成為農村學子夢魘般的三十年?較之前輩,他們不見得慵懶、不見得懈怠,甚至更為勤奮、更為刻苦,卻始終難以複製之前的、似可企及的「名校童話」。
是的,一切並非農村學生的過錯!而是三十年間,教育資源為權錢收買,農村學校逐步淪為罕受關注的角落。兩場並駕齊驅的「運動」,共同造就了農村學生的現世悲劇。一方面,私立教育強勢崛起,並持續吸納著體制內的諸多優質資源。而鑒於其超高收費,農村學生自然無緣分羹;另一方面,公立教育整合失序,所謂重點高中、超級中學,以其壟斷性優勢將農村中學遠遠拋在身後。
久而久之,城市與農村、富家子弟與寒門之後,早已不再位於同一教育起跑線。而一旦競爭失去公平,其中一方註定興趣寡淡。若既存格局不改,在可以預期的未來里,農村孩子不僅考分上難以衝擊名校,熱情與激情也難免消失殆盡。彼時,重點大學矮化為「城市人俱樂部」,一扇階層流動之門被狠狠釘死。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凝聚力消解、人心裂痕失去彌合可能。甚至,更直接的惡果是,眾多優秀人才無以脫穎而出,某些庸人卻掌握著未來。
關注名校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便是關注一個社會的公平度和開放性。根據人口基數、考慮到寒門子弟上進的蓬勃慾望,清華、北大農村生源竟占不到兩成何其詭譎!必有些人為障礙,阻隔了農村學生的深造之路;必有不少庸碌之才,藉不公手段「鳩佔鵲巢」。在扭曲的規則內,有限的教育機會,未能分配給最合適的學習者。之後,底層個體命運被改寫,不同階層的和解進程止步,而社會真正的人才源頭慢慢斷流。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