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顏世安:老子與莊子

顏世安:老子與莊子2011-05-24 23:13:25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漫談老子和莊子。先說一下為什麼要把老子和莊子合在一起講。老子與莊子都是大思想家,一晚上單講任 何一位都完全可以,就象前不久有一講漫談孔子,我們也可以單講老子。但是把老子和莊子合起來講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因為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源頭,老 庄是不可分的,沒有莊子,老子的影響就會完全是另一個樣子,後來的道家文化就會是另一個樣子。當然,單講莊子也不好,因為原創性的想法是老子提出來的。所 以今天我們把這兩位古代哲人合在一起講。  先講老子。老子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紀,略早於孔子。孔子的生卒年大致是公元前 551 年到479 年,老子比他早一些,《史記》里說到過孔子在西周向老子問禮,那好象是向前輩請教的意思,所以老子大體上是公元前6 世紀的人。公元前6 世紀,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出了兩個大人物,老子與孔子,他們的出現,標誌著新的思想紀元。公元前 6 世紀很特別,同樣在這個世紀,印度出現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希臘出現了泰利斯、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這些哲人,泰利斯稍早一些,這些人開創了古希臘哲 學傳統;猶太出現了先知運動,這個運動的最終結果就是出現了耶穌;古代波斯出現了瑣羅亞斯德,他是拜火教的創始人。所以公元前6 世紀很有意思,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有一個重要地位。本世紀有一位德國哲學家叫雅斯貝爾斯,他提出來公元前 6 世紀(包括前後的幾個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直到今天。軸心時代這個概念現在在西方學術界很流行,西方學 者喜歡搞軸心時代的比較文化研究。他們講到軸心時代的中國文化時,就喜歡講老子和孔子,有時候是兩個人一起提到,有時候只講老子。在我的印象中,西方學者 對老子的興趣比對孔子的興趣要更大一些。  老子這個人和他寫的這本書都有點神秘。我說他是公元前 6 世紀的人,實際上有關他的生平我們現在知道的很少。《史記》裡面關於老子有一個傳,講得很簡單。這個傳是這麼說的:老子是楚國苦縣人,這個地方在現在的河 南,姓李名耳,他後來做了周的史官,叫守藏室之史。老子在做史官的時候,縱觀天下大勢,覺得天下事已無可挽救,政治上無可挽救,於是決定歸隱。在歸隱的路 上經過函谷關,守關的官員知道這是一個大哲,這個大哲從此就要消失了,就請他把他的想法寫下來,於是老子就為這個守關的人寫下了道德之意五千言。這就是 說,如果沒有這個守關的人,我們現在連《道德經》也看不到。老子寫完《道德經》以後,就從此消失了,世人再也沒有關於他的消息。《史記》中這個老子的傳, 後來學者爭議很大,有人覺得不太可靠。我們知道司馬遷是偉大的歷史學家,他所記述的歷史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史記》中也有一些古史記載與史實有出入,這當 然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老子這個傳,司馬遷自己說的就有點含糊。在寫完這個傳以後,司馬遷又說到另外兩個人,一個是楚國人老萊子,也曾經著書談「道」 ,還有一個是孔子死後一百多年,有一位周太史儋曾見過秦獻公。司馬遷說,也可能這兩個人是老子,也就是說寫下《道德經》的那個人。然後司馬遷說了一句很重 要的話:「世莫知其然否」,就是說,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是搞不清楚了。司馬遷寫史書的時候是非常謹慎的,他用很長時間收集史料,凡在文獻檔案里有弄不清楚 的地方他就實地考察,如老子、屈原、劉邦、韓信等,他都到他們的故鄉去實地考察當地的故老,書面的資料加故老的傳聞他都弄得很清楚。就我的印象,只有老子 他才講過「世莫知其然否」這樣的話,別人他有時寫得很簡單。如墨子他就只說過一句話,墨子是什麼時候人,但也沒有說有三個墨子。司馬遷說有三個老子,可見 到了漢初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帶有一點神秘色彩了。到了近現代,「五四」以後,很多學者就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由梁啟超牽頭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實際上古 代老聃這個人與我們今天看到《老子》這本書的作者實際上是兩個人。我們現在看到的《老子》他認為出得很晚,他估計是在戰國後期。他的這個說法影響很大,顧 頡剛等很多學者也附和贊同。他們認為《老子》這本書出得很晚,理由就是《老子》這裡邊有的話,春秋時候的人說不出來,還有其他一些理由。只有少數人堅持傳 統的說法,象胡適。三、四十年代壓倒一切的說法,就是老子不是道家的創始人,即《老子》這本書不是道家的第一部文獻。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有重大發 現,挖出了女屍、玉衣和帛書。帛書就是西漢初年寫在絹帛上的文獻。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解讀出第一批,其中有漢初人抄的《老子》兩種,現在叫做帛書甲本和乙 本。那麼根據帛書甲本和乙本就把老子是漢代人的這種說法推翻了。帛書里還有一些其他的道家文獻,根據綜合研究,多數學者又重新回到當初原始的觀點,即《老 子》這本書是道家的第一部文獻。司馬遷寫的第一個人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現在就是這個情況,將來除非有新的考古發現,現在大家認為情況就是這樣子的。先秦諸 子中有很多如孔子、墨子等,他們的生卒年我們也搞不清楚,但沒有哪一個象老子這麼模糊。老子這個人比較神秘,他的書也特別神秘。這本書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史 上產生特別大的影響,他提出一個「自然之道」,「道」這個概念影響特別大。但是「道」到底是什麼?五千言里所述非常難讀懂。如果沒有道家後來的文獻,象 《管子》、《莊子》、《淮南子》,我們甚至沒有辦法來理解老子這個「道」的概念究竟是什麼。就我個人,我覺得我是讀了後來的道家文獻,包括魏晉時候的文 獻,回過頭來看老子,才模模糊糊看懂老子的「道」究竟是什麼。因為他所講的東西對後來的人思想發生了實際的影響,並且形成了第二批的思想產品。對同學們而 言,五千字並不是很長,但若是你自己讀,可能搞不懂他講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下面我來講講結合後來的道家文獻,老子的「道」大 概有下面幾個意思。第一,老子講的這個「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天地萬物是從道產生出來的。這個說法現在很多學者很重視,一談老子之道就講這個,認為是很 了不起的見解。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人談到天地起源、萬物淵源,也就是類似今天的宇宙學這種問題,很了不起。但我個人的看法是,這種想法並沒有什麼了不 起。這種想法實際上同老子的出生地以及後來的隱居地、江淮流域的女陰信仰崇拜有關。如果要看天地起源的說法,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所以這個說法沒什麼 了不起。而且老子這個想法有點神秘主義,他有時候把「道」 比喻成一個巨大的空洞,實際上就是比擬於女性的生殖器,宇宙的產門。天地萬物都從這個看不見的空洞里源源不斷的產生出來。這個思想並不是很深奧,沒有深刻 的哲學觀念,更重要的是,這個觀念同後來道家的基本原則沒有多少關係。  第二,「道」是天地萬物的法則。天地萬物最重要的法則 老子認為是「無為」, 「道」 是無為的。「道」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是天地萬物表現出來的一種基本品質。「無為」是老子思想里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概念,也是道家的核心概念。什麼是無 為?老子幾次提這樣的問題:天地做了些什麼呢?什麼也沒有做。這是相對於人整天動腦筋、安排計劃做這個、做那個來說的。天好象什麼也沒有做,順其自然,但 最後它把什麼都做成了。他這個無為的說法實際上是對人所處的地位提出的一種疑問。人是有意識的,這使人在宇宙中處於一個很特殊的地位。人是有智慧的,能主 動安排自己生活的這樣一種生物。那麼這種狀況本身有什麼好處?老子拿人和自然比較,覺得人的這種安排、這種智慧實際上非常可笑,非常渺小。自然才是真正的 大智慧,但它從來不安排,不計劃,它也不想,它就自然而然地做起來了。老子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疑問,一種對人的行為方式的警告。對人做事時時刻刻相信 自己的理智提出一種警告。人是有為的,有為到底有什麼意義?是不是這種聰明到最後反而把人類拖下了泥坑,這是老子提出來的思想。老子由此提出了中國文化里 面一個影響深遠的問題,一個影響深遠的觀念,就是時時不忘以自然的存在為對照,來反省人的地位、人的困境,這種反省後來產生了非常複雜的想法,就是形成了 所謂道家的傳統。  老子沒有停留在抽象地談天地無為,他還由天地無為的自然法則進一步談到政治問題,老子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政治 概念,叫作無為而治。一個好的政治安排應該是怎樣的?老子認為應該是無為而治。這個概念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或者有一定印象。但是無為而治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僅僅看老子的話,我覺得看不懂。好象帝王可以什麼都不做,好象這樣國家自然而然就好了。老子是不是提倡無政府主義?我們後來發現老子不是這個意思,他 不認為應該消滅政府,他談到應該有個政府,但是好的政府應該學習天地無為,到最後把什麼都做成了。但是我們看了還是迷惑,你怎麼什麼都不做就又什麼都做成 了呢?不懂。所以我說,如果沒有後來的道家文獻,老子就是看不懂。這個思想到了莊子那裡,莊子乾脆就說不要政府,或者說好的政治家是幹什麼的,就是整天游 山玩水。他到野外遊玩去了。但這個不是無為而治。莊子對老子的思想後來有很重要的發展,漂亮的不在這個地方。真正把無為而治發揮成一種系統思想的是一批齊 國的道家人物,他們的著作很多都失傳了,但有一些保留在《管子》里,《管子》裡面有幾篇把無為而治談得很漂亮,也許老子本來就有這個意思,但他沒有說清 楚,我們是從後來的文獻中反過來讀才明白的。《管子》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原來是指好的政治家應該盡量尊重歷史上已經形成的制度安排,尊重民間的習俗,尊 重事實。在《管子》的論述中,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社會的民間生活也理解成了自然,或自然的一部分,其中也有規則,歷史有規則,這個規則不是由人來安 排的。由這個規則我們有了家庭,由這個規則我們有了社會,有了國家,有了國家的制度安排,所有這些安排,這些規則,它是在很長時間裡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凝聚了很多人的經驗,是摸索出來的,這個也是一個自然,它不是一兩個聰明人坐在那裡,他想,覺得現在的政治完蛋了,我現在設想一個好的制度來徹底取代它。 《管子》提出一個因應之道,這就是後來無為而治最明確的一個解釋。第一個因就是要尊重既成事實,不能把好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制度安排一下否定掉,憑空新想一 個,這不行,你一定要根據已經形成的制度安排,然後根據時勢的變化,做一些微調,這是應。什麼都不動也不對。這就是黃老之學。請注意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並 不僅僅是一套觀念,在戰國的末年和西漢的初年它變成了一套政治實踐,影響很大。實際上,從戰國末到西漢初,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道家裡的黃老學。 西漢初年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就是這個無為而治。關於這一段的政治我們現在研究得不夠。為什麼漢初 60 年一直到漢武帝出來,都是執行這個政策,就是什麼都不做。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曹參做了相國之後,整天在家飲酒,漢惠帝就去拜訪他,說國家這麼大,你相國不 管事,我皇帝怎麼辦。曹參說你看我跟蕭相國(蕭何)比怎麼樣?惠帝說不如蕭相國。那麼陛下和先帝比呢?不如先帝。先帝和蕭相國制定下來的政策擺在那兒,我 們不如他們,那什麼東西都是現成的了,你就在家裡喝酒吧。這就是當時無為而治的一個著名故事。但實際上不是這麼簡單。流傳下來的故事有傳奇性。當時肯定有 一些很了不起的想法和做法。胡適對這一段歷史特別崇拜,他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我們看漢初,國家的官員特別的少,軍隊的人數特別的少,沒有警察,稅收也 少,整個上下和睦。他當然講得很簡單,但是有這麼一點特徵。漢初能夠這樣,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關係,經過幾百年戰國到秦的大亂,剛剛穩定,人心思定。國家 也經不起大的動蕩,有這麼一個背景。但可能無為而治從制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順便補充說一下,現代經濟學有一個自由主義學派大師叫海耶克,很多人肯 定知道這個人,剛剛去世,他晚年寫一本書總結他一生的思想,在那本書里,他對理想型的知識分子提出了一種警告,他說在人類歷史上理想型的知識分子有時是非 常有害的,為什麼呢?因為這種人老是對人類現狀不滿,他覺得人類的制度不好,就要重新安排,但知識分子腦子裡想出來的東西是有害的,會毀掉文明。當然他實 際上是在攻擊社會主義。他一輩子研究經濟學,他發現人類制度的一個根本保障在哪裡呢?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村落與村落之間,有自發形成的經 濟交往活動,這種自然的活動漸漸地會形成一種規矩,即 order 。這個order 它會擴展,即擴展的秩序,最後連成一片,就是文明的秩序。他的這種思想真的有點象黃老。香港中文大學有學者寫了一篇文章就是這麼比較海耶克與黃老之學。  好,不談太遠。這是基本的無為思想,除了無為而治,它還包括其他方面,但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這是道的一個重要觀念。  第三,道還有一個重要的意思,也是一個天地萬物的規則。這是一個什麼規則呢?老子提出來「柔弱勝剛強」。請注意,老子提出來的天地萬物法則都有一個 特點,即它剛好和人類社會的規則是相反的。人類社會崇尚智慧,崇尚有為,而自然是無為的;人類社會也崇尚強盛。老子在自然里恰恰發現是反過來的。他舉例 說,自然里那些氣勢洶洶的東西都不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非常猛烈的風一下就刮完了,很大的雨一會就得停。最厲害的是柔弱的,他這裡的柔弱不是我們 一般意義上的柔弱,我想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在事物的初生狀態,它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靈活性,這是柔,已經長大的參天大樹不如小樹苗,因為它有未來。另 一個是低姿態,即弱。低姿態最厲害怎麼講?他打比方,大海(海平面)姿態最低,最後萬川歸之,水全流去了。水為什麼全流去了,因為海處的地位是最低的。它 最謙虛。謙虛包容了萬川,這是老子的思想。這個想法我們覺得很漂亮。有一些啟發性的東西。但仍然有一個我們剛才說過的問題,如果僅僅從老子的書里也不一定 看得出有多了不起。但這種思想後來影響了戰國的兵家和法家。從而發展出一些重要的見解。兵家受他影響最深的是孫子和吳起,法家受他影響最深的是申不害和韓 非。現在申不害的書我們看不到了,孫子和韓非的書還能看到。那就是發展出一種柔弱勝剛強的智慧。而且非常有實用性。《孫子兵法》現在特別熱。順便說一句, 在先秦諸子里,在古代知識分子眼裡孫子是沒有很高地位的,他不是第一流的。但現在變得地位很高,好象是第一流的。他為什麼熱了?這實際上和現代人那種功利 的興趣有關係。因為其他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談得太高遠,沒用處,不能治國,也不能幫你賺錢。現在有人從孔孟那裡找管理思想,我個人認為是亂來。但確 實孫子兵法是有實用價值,所以很多人研究。去年夏天台灣來一個訪問團,名字很怪,叫做孫子兵法與談判制勝訪問團。他們在南京找人講孫子,找不到。後來找到 我,因為有朋友出面把我拉去了。我認為《孫子兵法》確實是一部好書,有智慧,不全是現代人要做生意時趕緊去看看的那些東西。孫子是軍事家,但他特別告誡不 要隨便動刀兵,這個我覺得是中國軍事思想最重要的特點,不逞強,不好戰。我想軍事家恐怕都很好戰。但是孫子覺得兵事不祥,兵者是兇器,這個想法可能也是受 老子影響。我們都知道孫子有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說法,我們現在把它理解為策略了。其實在孫子那裡,這不是策略,他就是希望你最好用政治的辦法化解戰爭。 我覺得這個思想和謀略沒關係。但這是很了不起的。  第二個是要打怎麼辦?孫子兵法里有很多非常漂亮的謀略思想。現代人要學的是 這個。這個謀略思想有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來自於柔弱勝剛強。軍隊要打的話,就得柔弱。什麼叫柔弱?柔的意思就是靈活,你不要把陣勢擺在那兒,也不要用了之後 就不變了,那樣肯定敗;你得隨時準備變,叫做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用兵是深得孫子兵法精髓,四渡赤水就是典型。大家都覺得他一定要幹什麼了,他突然 決定不這麼幹了,他的部下都覺得不可理解,士兵也非常苦,但他用這個辦法打勝仗。因為打仗得有一個雙方的估計,你要估計對方會幹什麼,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 讓對方的估計落空。這樣你就不能把自己的陣勢擺老,你得變。根據形勢不斷地變。還有一個就是弱。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隱蔽自己的實力。本來是有很強的力 量,卻故意讓對方偵察到自己很弱,這樣可以鼓舞起敵方的驕氣,結果出其不意把敵方打敗。孫吳申韓,照古代儒家文人的看法,都算是陰謀術。其實在戰陣上用柔 弱勝剛強一類的謀略似乎還不能說是陰謀。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陰謀」這個概念在古代的意思和現在不全一樣,古人講「陰謀術」不一定有貶意。但是韓非 子大談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柔弱勝剛強,卻真是是陰謀權術的味道很重。韓非是很崇拜老子的,他有兩篇文章叫《解老》和《喻老》,其中《喻老》就是用很多政治權 術的小故事來解釋老子。我想老子有時被人稱作是陰謀權術思想的鼻祖,主要是因為韓非子的發揮起了很大作用。政治陰謀權術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佔有一個重要 地位,不管是好是壞,事實上它就是中國政治文化一個組成部分。老子在自然中發現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他原來的意思不一定是講政治陰謀,他就是告誡人不要誇大 張狂,要小心謹慎低姿態,但經過戰國法家的推演,就成了政治陰謀術了。  我覺得老子就是這樣,他是一位原創性的思想家。他提出 了一些大家不曾想到的問題,引發了一些重要的思路,但是他有些地方講得並不是很明白,要經過後人的進一步發揮,我們才能明白。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 點。老子曾經談到有和無的關係,這是一有些思辨深度的想法。老子很推崇無,但是無為什麼值得推崇呢?我覺得老子有些地方說得太抽象,不好懂。我曾寫文章討 論這個問題,但是我簡直不知道怎樣在這裡說這些抽象的道理。老子也打過比方來說明「無」的好處,但他的比方好象不是特別能說明問題。比如他說「鑿戶牖以為 屋,當其無,有室之用」,就是說蓋一間房子,裡面必須是空無的,才可以有用。這樣來說「無」的道理,我看不出有什麼高明的哲理。後來三國時王弼用音樂做例 子來解釋「無」 的好處,那就是把一種哲理講出來了。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是在《倚天屠龍記》里,這部小說我想很多同學都看過,這個故事裡就是用王弼的道理 來講無,我覺得講得非常精彩。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老道張三丰是武林中最頂尖的高手,有人欺他年邁,派許多身強力壯的高手來圍攻。這時有一個小孩子叫 張無忌願意代張三丰出手對付敵人,張三丰起先不肯,後來覺察到這個小孩子內力非常深厚,就說那我來教你一套劍法。對方一看這一老一少臨陣學劍覺得好笑,就 要迴避一下讓他們先學劍法,不偷窺對方功夫是武林規矩。但是張三丰說不用,你們看著我教也沒關係。但對張無忌說,我現在要教你的是太極劍。他就取出一柄木 劍緩緩地走了一遭,把劍招演示給張無忌看。對方一看劍招如此緩慢就很輕視,心想這樣的劍法有什麼用?但實際上他們是沒看懂。可是小孩子看懂了,他仰頭想了 一會兒對張三丰說,劍招我已忘了一些了。他們自己這一方的人一聽就很著急,這麼簡單的劍招怎麼就忘了呢?可是張三丰知道這小孩子上路子,已經悟到了他想教 的東西,就說很好,我再演示一遍。他又舞起木劍走了一遭,可是這一次的劍招與第一次的不一樣,這下把對陣兩方的武林行家都看傻了,同一套劍法怎麼能招數不 一樣呢?可是張無忌懂,他又仰著頭想了一會兒,說我快忘光了,只有三招沒忘。張三丰點頭笑說,很好,我再來一次。他又走了一遭,劍招又和前面兩遍不一樣。 這時雙方高手都知道這裡面有名堂,但又不明白,只得呆看,這次張無忌沒有想,看完之後立即就說現在我全忘掉了,可以去打了。張三丰也說可以了,你去吧。就 把木劍交給他。張無忌拿著木劍上去幾下就把對方一個高手的膀子給打斷了。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張三丰是道家門派的,他創的劍法含有道家的精神,就是 以無為至高。一套劍法,再變化繁複也要有一些成套路的劍招,劍招是固定的,有形的,就是有。張三丰創的太極劍重在劍意不在劍招,劍意是無。但是他不用一套 劍法去表現,這個劍意人家就不能明白。張三丰的高明在於要人家通過他演示的劍招明白他的劍意,卻不要人拘泥他用的劍招,關鍵是領會劍意自生變化,這樣敵方 無跡可尋,己方卻揮灑自如。所以他三遍用不同的劍招來表明他的劍意。張無忌還有三招沒「忘」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忘」就是王弼最得意的說法,當然忘最早還 是莊子說的,但是王弼發揮得好。最高明的無要忘有。怎麼叫高明的無要忘有?就是你通過劍招去領會劍意,真的領會了以後就不需要再藉助張三丰教的劍招形式, 可以自由變化。張無忌看完第二遍說有三招沒忘,就是說這套劍的劍意他還沒有全打通,其中一些關鍵處還不能脫離老道演示的劍招。等到打通了的時候,就可以完 全不依賴老道教給的具體劍招,他自己能根據劍意自由施展劍招,這時候可以說全忘了,這就是無的境界。我不知道具體打起來能不能這樣打,金庸寫武俠小說寫得 很有文化品味,這裡他是從老子的思想里挖出來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經由王弼發揮才更系統明白。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老子思想里有很多東西,有很多很漂亮的 說法,他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則。他並沒有展開,是有賴於後代人給他層層展開,才形成一個思想非常豐富的精神傳統。所以我們現在談老莊 , 是談一個有源有流的精神傳統, 由後代歷代的人給他增加智慧。金庸這個學劍的故事是從王弼對有無的解釋里變化出來的,他講得非常好,讓人一下就點透在中國文化里那種講悟性的東西。所以說 現代人還在不斷的繼承和發展這種智慧。  第四,我們從後來的文獻反過來看「道」的意思,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道」是啟發一 種做人的態度。是一種什麼態度呢?我們從天地萬物的完美、和諧、沒有缺陷來看,人是有毛病的,人的行為法則是有問題的。你得效法自然。學習自然的原則來重 新做人。當然無為而治,在政治是利用一種無為的智慧,也是一種重新做人,好象重新增長一種智慧。柔弱勝剛強好象也有一點這個意思。我原來相信力量大的、強 的、硬的是好的,現在我突然覺得柔弱是好的,低姿態是好的,這也是一種改變,但這都不是一種靈魂深處的改變,不是做人根本的改變,因為那種改變仍然是教你 一種技巧,基本的東西沒有變,基本的東西仍然是我在這個世界上要生存,要競爭,要勝過別人,無為而治和柔弱勝剛強最後的目的都是要勝過別人。道最後有一個 想法,就是要不要勝過別人?人類社會這個最根深蒂固的想法是不是應該放棄?關於這點後來莊子發揮得特別透。在老子那裡還是談得比較簡單,他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說人最好象嬰兒一樣,表面的意思是嬰兒的生命力很強,整天哭喉嚨都不啞,他元氣充沛,而成年人他接受了很多人類社會的法則,這些法則把人生命深處的一 些東西給破壞了,破壞以後,人的那種天生的來自自然的很深度的東西就沒有了。我想現在信仰氣功的朋友一部分的想法就來自老子的這種思想,就是相信人的生命 深處有一種很深的稟賦,我練氣功並不是去練我原來沒有的,而是把大自然給我的原來就有的東西調出來。我為什麼調不出來,是因為我被人類社會的很多習慣、欲 望、競爭、嫉妒等搞得整天焦頭爛額,封鎖住了,練氣功就是用一種方法使生命安定下來,把稟賦調出來。我看過氣功的一些小文章,大談老莊,就是這個路子。但 是我想學習「道」重新做人最深的意思不是這個。莊子後來談,是從道德意義上談。莊子對這個問題發揮得最深透,這一點等一下講。  老子的思想就我看,大致是這樣的。但到現在我認為我還是沒有讀懂老子。沒懂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老子》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想說什麼東西。我最近在學報上寫 一篇文章,最後的結論是我不懂老子是什麼人。這個不懂實際上不是我一個人,三四十年代就有人不懂,覺得老子談了很多東西很矛盾,一個人不應該講這麼多矛盾 的東西。但當時有一個辦法能夠解決,就是認為《老子》這本書寫得晚,實際上一個大雜燴,作者把戰國的這一派抄一點,那一派抄一點,當然很矛盾。但我們現在 知道,《老子》不是一個晚出的,而是早出的東西,它是道家的第一部文獻。那這個人他到底想說什麼?司馬遷說讀孔子書,能想見其為人,這是讀書的一種境界; 我讀老子書,想不見其為人。我覺得莊子深,哲理比老子深,但讀莊子書,能想見其為人,讀老子書不知道是一個什麼人。有時候他要隱居的,社會太黑暗了,但隱 居的意思不是要躲避,而是要學習自然的原則,重新做人,生命要徹底更新,從自然中領悟一種做人的道理。然後他又覺得政治應該關心,好多話好象是對政治家說 的。特別是他談你要對付別人的時候,有一個好辦法,比如你要把一個東西從別人手裡拿過來,你假裝說我給你,叫做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好象是教你一種陰謀 術。他又引出了一種陰謀術。大家知道,他又是小國寡民的倡導者,小國寡民真是一種聖賢境界,就是覺得人類真是出了毛病了,不管小國寡民的說法如何不可能, 要回到原始社會不可能,但它是對文明本身的病痛憂慮很深以後產生的說法。對文明本身的病痛憂慮很深,你又去談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個人太複雜,老子很復 雜,所以這部書真的有可能不是一個人寫的,有些東西有後來的篡改。我的導師已經去世了,他就一口咬定老子的書是後來篡改過的。他認為老子的書原來講的全是 政治的東西,有些隱士派的說法是後加的,這是很有啟發性的見解。當然證實這一點還需要證據。  我們接著來講莊子。時間很短,簡 單講一講。莊子大概比老子晚 2 個世紀。是公元前4 世紀的人。莊子的身世要比老子清楚,是宋國人,是一個貴族的後代,他的一生非常窮困。我們現在看到的 33 篇莊子並不全是莊子自己寫的,有一些是弟子寫的,還有一些是再傳的弟子寫的,其中就有一些莊子的小故事。從這些小故事裡我們就可以了解他的生平,了解這個 人,這個人是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智慧,非常有幽默感,內心又特別激烈。他一輩子非常苦,苦到什麼樣子?苦到要靠織草鞋為生,跟人家換糧食吃。經常穿補丁衣 服,有人諷刺他叫槁項黃馘,就是脖子很細長,象乾枯的樹枝一樣,臉是黃的。肯定是營養不良形成的。有一個故事就是講他沒有糧食吃了,要去問一個他的朋友借 糧食,那是一個管黃河一個河段的小官,叫監河侯,他的朋友說很好,沒有問題,等到秋收以後,我可以借很多糧食給你。莊子很生氣,因為他已經斷頓了,還能等 到秋收?但莊子很幽默,他不直接點破,而是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在來的路上他聽到呼喊聲,一看原來有一條魚在涸轍中跳著喊救命,我就過去問是怎麼回事,魚說 請你弄一盆水來救救我。我告訴他沒有問題,我到前面引西江之水來救你。魚說等你把西江之水引來後,就到乾魚店來找我吧。你引來的水很多,但我已經來不及 了。故事很輕鬆,很好笑,但我們可以體會出他的悲哀。如果莊子實在找不到養活自己和家人的辦法也就罷了,問題是莊子應該有辦法,因為他所處的戰國時代是一 個對士就是知識分子特別尊重的時代。為什麼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特別尊重呢,因為那時政治分裂,傳統的貴族制度瓦解了,然後分裂成很多國家在打,各國的帝王 都知道將來的前途是有一個國家會贏,誰得士則得天下就成為當時的名言。這不僅僅是說知識分子能幫他奪取天下,還有知識分子能幫他規劃未來的制度。因為大家 心裡都很懵懂。我們現在回過頭看很清楚,它變成了秦漢這樣的帝國制度,但那時的人不知道貴族制度瓦解後的將來是什麼樣子。孟子說梁惠王看上去不象個國君的 樣子,看見我還知道問「天下惡乎定?」這種很不象樣的人還知道問將來天下怎麼辦,知道憂慮這個問題,就是由於大家心中都沒有底。而知識分子能談出各種見解 來,所以那時讀書人特別受尊重。不只是那些能直接幫助打仗的軍事家、謀略家,就是你談的東西看上去一點用都沒有,他還是尊重你,戰國時就是這種風氣。齊國 在它的都城臨淄也就是現在的淄博建立了一個大學院叫稷下學宮,這是最有名的,這裡蓋了很多大房子,齊國很有錢,在齊威王、齊宣王兩代野心也大,想把天下的 士都招來,讓他們在裡面不治而辯論。我給你吃好的、穿好的,尤其是最有名的如孟子、淳于髡這些人,都封了很高的官,得到相應的待遇,但並沒有職責,只管在 那裡空談,這多好啊。我們知道孟子是齊宣王最頭疼的一個人,他一見齊宣王就諷刺他,就教導他,象太陽一樣就要去照他,齊宣王很怕他,又一定要養著他,讓國 家的士大夫有一個榜樣。還有象公孫龍這樣的人,他說白馬非馬,這當然是一個邏輯命題,但從實用的角度,主人應該趕快把他趕走,國家的任務是趕緊要把別的國 家打敗,你談白馬非馬有什麼用?但戰國就是這樣,只要你有什麼怪的說法,大家認為你的說法好,然後就有人養。曾經有一個人對公孫龍說你真是最聰明的人,我 和跟你學習,但有一個條件,你把白馬非馬的說法放棄,因為它說不通。公孫龍說這就怪了,我憑什麼有名啊,我就是白馬非馬呀。你又要做我的學生,又要說我這 個說法不好,這是怎麼回事?戰國就是這樣。莊子是聰明人,他的說法肯定對治理國家沒有用處,但他只要願意到稷下去,即使享受不到孟子那個級別的待遇,次一 等是沒有問題的。用不著槁項黃馘,沒有糧食還要跟人借。但他就是不去。這一點非常奇怪。我覺得莊子拒絕政治不想做官我能理解,有的人天性懶散,認為做官很 頭疼,很危險,富有責任,魏晉的嵇康寫信給人家說不願意做官,就是受老莊影響,他的理由就是我這個人太懶散,上級領導來了,我這個帽子還沒有戴好,我身上 虱子很多,我喜歡捉,好象也不大雅觀。莊子大概也是這樣的。但你跑到稷下沒問題,它是科學院。去到那裡可以整天和人談論學問。但他就不去。這說明莊子對主 流社會深惡痛絕。也不是沒有人來請他。有一次,楚王派了兩個大官來請他,當時莊子正在仆水上釣魚,大官很客氣,說我們受大王的委託來請你,我們是先導,隨 後大王要親自來請,願意把我們的國家託付給你,讓你受累了。莊子沒有回頭,他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個神龜,活了兩千年(古人特別相信龜很靈驗,龜越老越靈驗。 古人占卜未來就在龜殼上鑽孔來看裂紋走勢),楚王用毛巾把龜殼包起來,用盒子裝起來,擺在廟堂之上(廟堂是古代最尊貴的地方),準備有國家大事的時候來請 教他。我們站在老烏龜的立場上想一想,我們是願意死了以後讓人家把骨頭這樣地供起來呢,還是願意活著的時候沒有人理睬在泥里爬來爬去呢?那兩個官員說還是 活著爬來爬去吧,那到底是活著。莊子說那你們回去。我就是在泥裡面爬來爬去。他不願意去。這個故事可能是有誇張的,楚國國君要把一個國家託付給莊子這件事 是有點可疑的。但請他去完全有可能,因為當時各國都是這樣吸引有才能的人去。吸引去的人沒有什麼用處,也可以供起來做一個象徵。有一個故事說購千里馬,趙 國的國君想找千里馬,最後有人送來一匹死的千里馬。國君仍然賞賜了很多錢。大臣覺得不解,死的有何用?國君說我就是要告訴別人,我想千里馬想到什麼程度 了,死的我都給這麼多錢呀。莊子這樣的人沒有用,但這樣的人得養,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他不去,他和主流社會不來往。  莊子一 輩子和什麼人打交道呢?主要是社會下層的人,社會邊緣人,就是農民、漁夫、砍柴的,宰牛的等等,他對這些人特別熟悉。他對社會邊緣的如隱者,特別是受過傷 的,腿被砍掉了,手被砍掉了,他對這些人很熟悉。莊子是不是受過什麼傷害,史書上沒有記載。他拒絕和上流社會社會往來,就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惠施,這是庄 子在主流知識圈唯一的一個好朋友,這個人是一個名辯家,和公孫龍齊名,比公孫龍還早一輩,莊子經常和惠施辯論,他有很多精彩的思想都是通過和惠施的辯論表 達出來的。有一個著名的濠梁之辯,即濠水上的一座橋。兩個人散步走到濠梁之上,站在橋上看著水裡,莊子就嘆了一口氣說,魚在水裡面游來游去真是很快樂。惠 施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呢?兩個人見面就抬杠。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惠施說好,我不是你,我確實不知道你是 不是知道魚快樂,按此道理,你不是魚,你也不能知道魚是不是快樂。莊子說,我們把問題回到原來,你是怎麼問我的呢?汝安知魚之樂?莊子在這裡搞了個詭辯。 文言文里安知的意思是你怎麼能知道,也可以理解成你怎麼知道的,後一種意思就意味著已經知道,然後問是如何知道的,所以莊子說吾知之濠上也,就是在這裡看 見的。這是他們之間一個著名的辯論,這個辯論是什麼意思。我覺得現代人都沒討論到點子上,因為他們的討論有一個前提,就是要證明莊子比惠施要高明。但怎麼 證明莊子在邏輯上也不高明,莊子一定是詭辯。我看過好幾篇文章想替莊子翻案,說莊子沒有詭辯,邏輯上有道理,實際上就是沒道理,就是詭辯。但這裡邊有一個 道理,就是莊子對知識分子,也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人通常會有的對語言和邏輯的一本正經的態度加以嘲笑。他對那種一本正經談問題的方式嘲笑。莊子的最後一篇 叫《天下》,《天下》這一篇肯定不是莊子寫的。是他的學生或者學生的學生寫的,這一篇就總結了先秦的各家各派,其中講莊子的特點有一句話非常好,說莊子以 天下為沉濁,不可以莊語。就是說莊子認為天下太黑暗,這個黑暗的世界你不能好好對他說話,實際上一部莊子難讀就是他認為不能對這世界好好說話。你得正言反 說,你得開玩笑,你得諷刺。就是對惠施那種一本正經的邏輯態度開一個玩笑。這種開玩笑的態度貫穿在莊子與惠施的一系列辯論中。很多思想都是通過這個表現出 來的。比如惠施有時候就問他說有一棵樹太大了,或者一個大葫蘆太大了,沒什麼用處,怎麼辦?莊子就告訴他怎麼理解「無用」之用。所有的對話都顯示出來,惠 施仍然是一種從日常的理智來考慮問題的,從常識觀念的立場上來追求真理的,而莊子是要諷刺這個常識觀念的。他選擇惠施為談話的對象來表達他的思想。惠施死 了以後,莊子有一次路過他的墓上,對他的弟子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知道過去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他有一天用石灰在刷牆,一不小心把一點石灰濺到了鼻子 上,抹不掉,他想了一個辦法,請了一個木匠,用斧子來替他砍,這當然是很誇張的,也有可能中國古代的技術特別發達,它有一種特別的工藝後來失傳了,它就是 能調一些東西你不太容易抹掉,這我們不管。請來的人掄起斧子一陣風式的就向這白點子砍過來了,叫運斤成風,郢人立不失容。妙就妙在那人站在那裡眼睛都不 眨,不動,他的斧子剛好就這樣過去,把鼻尖上的石灰砍掉了,鼻子沒受傷。楚國的國君聽說這件事情後,就找來這個木匠,說你的斧頭的準頭有這麼准,我不信, 你砍給我看。木匠說我是有這麼准,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和我配合,他站在那裡不動,這個人現在已經死掉了,我就砍不起來了。莊子對弟子講,惠施死了 以後,我就沒有人說話了。我想起過去看《康德傳》有一個故事有點類似。大家知道康德是一個怪人,他一輩子生活在德國的一個小城叫哥尼斯堡,他哪裡都不去, 整天研究他的哲學。上街散步的時間都是定時的。他也要消遣,他怎麼消遣呢?就是吃飯的時候,把城裡最聰明的人請來一起吃飯,他和他們閑談。他閑談是消遣, 但與他閑談的人都必須是最聰明的。要不然他談都談不起來。莊子與惠施的關係就有點這個味道。他們兩人之間的故事很多,看了之後很有啟發。《淮南子》裡面講 過一個故事,說惠施在魏國做了大官,很得意帶了一個車隊浩浩蕩蕩回來了,來看莊子。莊子在幹嘛,莊子在釣魚。他已經釣了一桶魚了。一看到惠施這樣子,他就 做了一件事,把一桶魚全倒進河裡,就剩了一條回家去了,不理惠施。大家懂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他就是看見惠施以後就反感。反感人的那種誇張,你要坐那麼多的 車子幹什麼?你一個人屁股有多大?一個車肯定把你拖回來了。那麼多車子要顯示什麼東西?然後他覺得我一個人釣那麼多魚乾什麼,一條魚就夠吃了。這件事情很 小,但是覺得莊子的那種想法很怪,莊子就是這樣一個人。  莊子的一生總結起來講,他是一個隱者。他始終堅持邊緣化,他非常清 高,和政治不相往來。莊子不但是一個隱者,他和一般的隱者也不一樣。老子和政治還是有一些往來,莊子絕對沒有。他的思想和性格裡面有一種很複雜很幽深的東 西,這有點象魯迅。一般的隱者都嘲笑社會現實,嘲笑政治準則,覺得一本正經沒意思。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對自己是一本正經的。政治我不管,國家大事我不管, 但我自己是不能不關心的。大家知道,戰國有一個人叫楊朱,孟子說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就是說你拔我的一根毛對天下都有好處,這根毛我也不拔。他也是隱 者的一派。孟子這麼說有點貶他,其實他的原意不是這樣,楊朱的原意是一個人你要弄明白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對你來說,一切功名利祿、國家前途都不如你自己 重要。有一個楊朱派的人和秦王講過一個例子,秦國的國君整天在那裡考慮要打仗,睡不著覺,臉色蒼白,吃不下飯。楊朱的弟子對他說,我們現在假定出現一種情 況,你贏了,你現在想做的事全都做成了,六國都投降了,你是天下的君王,但你要付出一個代價,就是砍掉你的一隻膀子,你干不幹?秦王想了想說不幹。那人說 我們楊朱派就是這個道理,天下也比不上你的一隻膀子。你現在為了打一個國家,整天睡不著,耗損精神,損失要比一隻膀子大。楊朱思想的實質是人在亂世,有時 會有一種疲倦感,覺得追逐外面的東西沒意思,不如退回來過過自己的小日子。這在中國是一個影響很深遠的傳統。現在大家把這個傳統誤認為是老莊,其實這不是 老莊,是楊朱。後來郭象解釋莊子有點往這個路子上偏。現在有人就覺得比如有時爭一個東西爭得累得要命,後來退卻了,覺得很好,活得很自在。自己最重要,長 壽最重要。我們系過去評教授,有人寫信給一位參加競爭的老師說要長壽不要教授,這就是楊朱派的道理。隱者一般是這樣的。莊子之所以特別複雜,就是他有時對 自己也不認真。他覺得無所謂。莊子的很多寓言故事就隱約地反映了這種心情。就是一個人受到折磨時,比如生病了,砍了一條腿了,你不要大驚小怪。他好象覺得 人在天地之間特別沒道理。有人說拿莊子和存在主義比,存在主義說人是荒謬的,其實他們不一樣,這樣比是兩邊都沒有讀通,讀通一邊都不會這樣比。但這一點是 象,就是覺得人生在世界上很荒唐。存在沒什麼道理,因此你就不要太當真。有一個故事講一個人,生了一種怪得不得了的病,肩膀拱起來了,頭長到胸口裡面去 了,鼻孔朝天,別人看了都很同情,說你怎麼辦呢?那人卻無所謂,他爬到水邊照鏡子,說你還能變成什麼樣子呀。好象說的不是自己。造化捉弄人就象捉弄一條蟲 子一樣,我就是一條小蟲子,你捉弄就捉弄吧,能捉弄成什麼樣子?這種看起來無所謂的態度,其實內心有很複雜的東西。莊子臨死的時候對弟子說,我死了以後不 要埋葬了,扔在外面就行了。弟子明白他是想返回自然。但他們仍然找了一個非常好的理由來說服他,說扔在外面是沒關係,但你的屍體可能會被烏鴉吃掉。莊子說 扔在外面是會被烏鴉吃掉,但是埋到土裡,最後也會被蟲子吃掉。你們現在的意思是要把本來給烏鴉吃的東西搶過來送給蟲子。這裡面那種複雜幽深的東西很難說清 楚,我個人理解是他對社會有一種非常激烈的反感,許多人都對世界反感,但沒有達到莊子那種程度。因此還能找到一種和解的辦法。我可以不和這世界羅嗦,可以 躲到家裡,學學烹調,吃點好東西,或者我練練氣功以求長壽,其實這都是一種和解的辦法,和存在和解。世界再黑暗,我也可以找到一個和解的辦法,一個活下去 的辦法。莊子卻嘲笑一切這種可能的想法。他拒絕和解,以一種極端的開玩笑的方式來拒絕和解。照他的說法,好象一個人可以興高采烈地朝一個不可知的黑暗奔過 去,這怎麼可能呢?但莊子就是給人這樣的感覺。一個人已經非常慘了,他的前途可能更慘,這個很慘的人和別人談前面更慘的事時,那口氣好象很輕鬆,好象說去 看看。後來魏晉時候很有名的那個郭象就曲解這個東西,他認為莊子的意思是人沒有辦法時只能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就能安定,實際上這不對。魏晉時真正理解莊子 的是阮籍。阮籍看到天地間走投無路,這個走投無路包括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他就經常做一些很怪的東西來發泄內心。比如有一次他正在下圍棋,有人告訴他他母 親死了,這不得了,那時貴族的禮法很重,應該趕快回家去,表示哀痛,但他說我把棋下完再說。回家後守孝不能吃肉,他照吃。他是不是沒有孝心?也不是。母親 下葬那天,他站在母親的墳邊突然大哭三聲,吐血吐得不成樣子。我想他實際上是諷刺當時貴族禮法的虛偽,家裡死人了,一定要哭得昏天黑地,但有沒有悲痛不曉 得,衣服穿得好好的,更象是表面做出來的。他痛恨虛偽但也沒有辦法糾正,就這樣亂來。他喜歡一個賣酒的婦女,覺得人家長得很好看,他就天天去買酒,買完後 就站在邊上喝,看,他怪人家也不惱他,他喝得大醉睡在那裡,或者昏天黑地回去了。又有一次他趕著車出去,讓馬在前面自己跑,他不駕馭,不給指令,在車上 看。後來來到一個三岔路口,馬停下來不肯走,他就在車上放聲大哭,哭完以後把馬掉頭慢慢地回家了。這是什麼意思?天地間無路可走。那種內心一定有非常深厚 的黑暗說不出來。他跟嵇康也不一樣,嵇康很剛烈,後來還被殺了頭,但內心的激烈我看不如阮籍。這是典型的莊子派。莊子是這種類型的人,非常的激烈,找不到 一個和現實黑暗和解的辦法。莊子的思想比老子深厚博大,但他是接著老子談的,接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談,就是人類文明已經走上死胡同了,無法拯救。老子已 有這個想法意思,但談得不透,莊子把這個談得很透。我剛才說老子思想四點,最後一點就是是學習自然法則,重新做人,這個問題就莊子發揮得好。實際上莊子當 時影響不大,死後影響也不大,兩漢時沒有人談莊子。影響大的是黃老派。到魏晉時,莊子突然復興。大家覺得莊子了不起,由莊子反過來理解老子,魏晉時開始有 老莊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是用莊子的思想反過來理解老子,把老莊作為道家的一個主導,如果沒有莊子,後來道家的意思不會是這樣理解的。莊子寂寞了五 百年,被人重新解讀,形成了後來的傳統。  莊子繼承老子重新做人這一點談了很多東西。他談得很深奧,很難講。這是我來之前頗費 躊躇的一段。莊子的思想很精妙,很玄,很抽象。我要講他,好象還不能用我自己的簡單語言來講,象張無忌還沒有把三招忘掉一樣。我現在盡量爭取簡單一些,講 他的要點。莊子的文章有些痞氣,是因為他對現實的反感太過激烈,但他又不是一個痞子,真痞子不會那麼痛苦的。王朔的文章痞氣很重,但我估計他也不是真痞 子。真痞子寫文章可能道貌岸然。有一篇我很贊成的文章說真痞子來了,他說現在有幾本熱門書的作者是真痞子,這種人一點學術良心都沒有,但他們用道貌岸然的 文字談大問題談得振振有辭,實際上內心並沒有什麼原則。社會上真痞子很多,痞子是沒有痛苦的。莊子內心非常認真,這個認真就決定了他非常痛苦,沒法與現實 和解,同時也決定了最後一定要找一種理想的東西。這個理想就是他從老子的自然之道那裡繼承了對道的理解,就是對自然法則的理解。學習自然法則,重新做人。 以自然之道來拯救人。要徹底改掉人的毛病。人的毛病最深的是自我中心,就是老考慮我怎麼辦。其實到這一步,莊子的矛頭已經針對隱者了。因為隱者的思想就是 社會我不管了,我得管我自己,我得找一個安頓之地。楊朱派、長壽派、神仙派(指望人不死)都是關切我最後怎麼辦。我覺得佛教和基督教都是暗示如果你信仰, 最後能給你找一個安頓之地。我做一個好人,一生積德,做很多善事,最後就能在宇宙中、天堂里得一個好的安頓。人類靈魂深處關心的除了人的生死,還有最後的 一個終極安頓,因為不知道死後會怎樣,有可能我還要延續。莊子就是否定這個東西。你不能這樣問,自然告訴我們,世界的呈現是沒有以自我為中心的,任何東西 都是一律平等的。在沒有自我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下,我們能夠理解自然的真諦,也能夠理解生命的真諦。莊子講了很多例子、很多抽象的話來說明這個道 理。《齊物論》一開始,他講一個高人坐在那裡,已經入定了,學生就問他,人怎麼能象這樣,象靈魂出竅一樣,老師說你聽說過天籟嗎?學生說不知道。高人說從 人嘴裡發出來的聲音叫人籟,大地吹風吹到山上發出各種各樣不同的音響這是地籟,天籟是什麼?天籟其實就是地籟。不同在哪裡?就是你突然發現風吹到各種地 方,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多麼和諧,卻並沒有人在那裡安排,它自己形成的呀!天下萬物的道理就是這樣。宇宙沒有中心,沒有造物主。一個沒有造物主沒有神的 宇宙是如此和諧,如此之好,這個景象對人有全新的啟示,讓人重新理解生命的意義。宇宙沒有主宰,沒有神,這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知道,個體的神能對個體的人 有所安慰,費爾巴哈說人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造出上帝。我覺得莊子在這裡就是否定這一層,人不能按他自己的想法來設想宇宙最深的存在是什麼。那個最深的存在和 我們的想像不一樣。但你理解了自然自發形成的和諧你就理解了,原來我們的歸宿就是在自然里,我們就是自然的一分子,非常好,人應該對此心存感激。這個思想 影響到魏晉,是陶淵明講出來,在他臨死前的詩里講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你不要大驚小怪,不要問死了以後怎樣,不要試圖作出安 排,這樣就真的有一種靈魂的安定。陳寅恪有一篇文章講魏晉時候人們對莊子自然之道的理解,他說陶淵明勝出一籌。我想陶淵明勝出一籌就是理解了自然對我們的 這個最深的啟示。  後來宋明理學使儒學復興,他們的任務當時是打倒佛學,把在中國佔了三百年優勢的佛學打倒。他們用的思想武器 實際上是來自莊子。二程和張載都說佛學為什麼能打動人,就是用生死恐動人,就是用死來嚇唬你。你信了佛,靈魂最後有一個安頓,佛一天到晚講臭皮囊,程頤講 他實際上還是掛著臭皮囊,他要是不掛,為什麼還不停講。他說我們儒家不掛,我好好的,怎麼是臭皮囊呢?我就是一個人。張載說存吾順事,歿吾寧焉,你不要貶 低你自己,貶低就是內心恐懼,儒家沒有這個恐懼。這是從周易來的,也是從莊子來的。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余茲渺焉乃混然中處,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 吾其性。乾坤是我的父母,我這麼渺小還與天地一體,然後講到愛人而且愛萬物,一種責任感。最重要的是最後考慮宇宙問題,考慮存在問題的出發點不是你自己, 我想這是中國文化里最深的一種東西。將來中國文化如果復興,我個人覺得這個思想很有可能會和綠色運動結合起來。復興成什麼呢?就是人類對未可知的世界最後 仍然要有一種宗教的敬畏之心,但是現有的所有宗教都是按人的自私心去設想最高存在的,道家提出了一個不按人的自私心去設想的未知世界,對這個未知世界保持 敬畏。將來科學更加發達,按人的形象設想的未知世界可能站不住腳。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老子指微 - 第四章
讀《老子》——大道,玄德,上善
身歷兩朝的老子是末代彭祖老彭(二)
天地萬物是如何開始創造的?《老子 · 德道經》章二十五 朱元培解讀
第六講老子智慧與現代愛情婚姻

TAG:老子 | 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