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現二千料鄭和寶船

史料《明實錄》記載,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每次出航時,舟師編隊約有船舶200艘左右。這200艘船種類較多,按稱謂分有海舡、海舟、海風船、海運船、舡運船、海運舡、運海舡、寶船等;按功能劃分,有大宗寶船、分宗寶船、馬船、糧船、座船、戰船、水船等;按船型特徵劃分,有福船、鳥船、沙船、廣船等;按載重量劃分,有2000料、1500料、400料、100料等;按推進方式劃分有9桅12帆到3桅3帆或大八櫓、二八櫓、六櫓等;按航行水域劃分,有海船、遮洋海船(相當於近岸遮蔽海區)等。由於整個海上編隊的各種船舶與陸上宮殿、房屋等建築一樣,在尺度、規格、功能、外形、結構等方面都各有特色,那麼,在氣勢磅礴的船隊中哪種船是主要船型,這種船又有多大噸位,外型如何,內部艙室又如何呢?幾十年來,國內的造船界、鄭和研究界圍繞上述問題不斷進行研究。據了解,目前在學術領域,眾多專家在不同船型的尺度、作用方面有不同見解,但通過對鄭和下西洋編隊人數、一些史料、南京寶船廠遺址等分析研究,專家基本認定「二千料」寶船是鄭和下西洋編隊中的主要船型之一。二千料寶船: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型從編隊人員總數分析,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型為二千料海船。鄭和七下西洋船隊的艦船總數和人員總數有多種記載,雖不完全一致,但大體相當,即人員總數為27000-27800人之間。據學者范中義查證,明初水師編製為,「浙江沿海……先年原有戰船伍佰肆拾捌只,……有肆佰料船壹只,用軍壹百名;貳百料船壹只,用軍七十五名」。他又聯繫明代後期的福船、冬仔船等人員編製與尺度的關係分析認為「二千料鄭和海船所能乘坐的人數為400人左右」。如果二千料海船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船型,那麼以每船400人,平均50艘來算,為2萬餘人,其他百餘艘為較小型的八槽船等,每船約50餘人,也需配6000-7000餘人,則大體與27800人的歷史記載相符。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船隊以幾十艘二千料海船作為主力船舶,連同中型的一千五百料海船、小型的八槽船等二百餘艘,共載兵員、船員2萬餘人,這些船分別作為寶船、戰船、座船、水船,構成統一的下西洋舟師編隊。在南京靜海寺,有一塊殘碑,碑文記載「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架二千料海船並八槽船,……永樂七年將領宮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學者辛元歐據此分析,「鄭和寶船系千噸級、二千料海船。從內容上分析,此碑立於鄭和下西洋期間,且涉及內容與鄭和活動史事相吻合,立碑留念內容當首肯出航的大船(絕非小船),且從當時的造船能力來看,建造千噸級的二千料海船也是不成問題的」。從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成果分析,明朝曾批量生產過二千料海船。學者羅宗真考證,「現存的六個『作塘』,它們平均約長500米,寬40米,皆成東西方向,與長江的夾江相通。這些水塘的位置都在龍江船廠遺址範圍內,是當時造船的船塢,而其中有些較大的水塘,有可能就是造寶船的船塢」。在南京下關中保村附近,1957年出土了長11.07米的「寶船舵桿」;2004年,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中又出土2具大舵桿,長度與南京下關出士的舵桿相似。學者們在考證二千料海船時,分析該船型深為4.89米,三層娓樓總高約6.0米,舵是可升降的,最深水位時可降到基線下1.3米左右,以上三段高度已達12.2米。因此,二千料海船舵桿長約12米,與出土「寶船舵桿」相似,一方面說明出土「寶船舵桿」屬二千料海船配套,出土多具,更說明寶船廣曾成批生產二千料海船。從寶船廠遺址分析,當時造船有可能在各「作塘」依其長的方向即500米左右的方向,縱向串列造船,船長可達44丈或130餘米。那麼所發現的木樁基礎,就成為沿船長分布的若干個塢墩的基礎。從發掘照片看,這些塢墩間隔似乎又太長,使得船長範圍內的塢墩數顯得有些不足。因而有很大可能是當時依「作塘」寬的方向,即40-80米左右的方向,橫向排列造船。那麼在寶船廠遺址所發現的每座木樁基礎,就成為1艘船的船台基礎,長約40-80米,寬約8-10米,與二千料海船等需要批量生產船隻的龍骨長、船底肋板寬等底部結構尺度相似。而且橫排比縱排可以更好地利用"作塘"面積,有利於成批造船。當時成批造船,還得統一利用長江洪水位時期,一併開決塘口注水,使這一批船舶統一浮水出塘。寶船廠有多個作塘,只能利用每年一次的這種下水時機成批交船一次,以適應下西洋舟師需要。因此從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現場和出土舵桿等木構件來分析,南京寶船廠成批造過二千料海船是有根據的。從明代《龍江船廠志》記載的4桅海船型製圖和明代「冊封舟」主要型制分析,在南京龍江船廠、寶船廠和福建船廠建造的寶船,多數為20丈左右的海船,即二千料海船。辛元歐等學者提出:「龍江船廠分廠寶船廠是鄭和下西洋期間大型海船的建造地點和下西洋的始發地。《龍江船廠志》上雖提及『海船已革,尺度無考",但是其中有當時所造海船的型制:船豎4桅,船尾有2層黃屋。根據《天工開物》中提到的「凡船長十丈必兩豎」的原則,4桅船長不過20丈」。嘉靖、崇禎年間,明朝曾五次冊封琉球,並對冊封舟的技術情況有詳盡敘述。學者傅朗認為,「冊封舟型製為了解鄭和寶船提供了可靠資料」。他分析,「在距離鄭和下西洋一百多年以後的明朝後期,當時的『寶船"--冊封舟的一般型制是:船長約十五丈,寬在二丈六尺至三丈二尺之間,深約一丈三尺至一丈四尺;三桅居多,個別五桅。」這些船體尺度與桅杆型制與鄭和下西洋所用二千料海船型寶船非常相似,是符合手工業時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由之也可判析二千料海船與封舟相似。結合《龍江船廠志》的海船型製圖可說明,明朝廷對二千料寶船的型制是有統一要求的。曾有學者對二千料海船是否「寶船」存在爭議。對此,學者徐恭生從鄭和下西洋舟師編隊的使命和組成分析,認為二千料海船是寶船。他認為,永樂皇帝命鄭和下西洋,「積極推行『宣德化而柔遠人"和『厚往薄來"的睦鄰友好政策,以達到『共享太平之福"。而這正是「寶船」的真正涵義」。中新兩國聯手,復原二千料寶船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和新加坡鄭和之友協會是兩個熱心於鄭和研究的民間團體。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熱潮中,這兩個團體決定攜手,復原二千料寶船。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秘書長鄭明表示:「希望抓住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的契機,在歷史學術研究上求同存異,跳出一些爭論,集中力量來研究解決復原中的古船技術課題,儘早製造出一艘符合歷史考證、又真正能航行於海洋的鄭和寶船及其模型。同時利用新加坡作為世界海事航運中心的地理優勢,共同來弘揚值得亞洲引以為自豪的鄭和航海文化遺產。」為此,兩個民間團體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著手合作。7月底,新加坡鄭和之友協會訪問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雙方協商,在復原研究製作鄭和古船模型,合作舉辦鄭和古船研討會,收集鄭和古船研究資料,合作撰寫能向東西方介紹的鄭和古船研究論文等方面進行合作。2004年8月,在兩個民間團體的努力下,中國國家博物館決定,收藏包括二千料寶船在內的鄭和下西洋舟師中主要的三型船的同比例模型,在預定於2005年舉辦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文物展覽」中展出。9月11日,新加坡鄭和之友協會,在江蘇省鄭和研究會的協助下,於南京舉辦了「寶船設計與特色論壇」。鄭和之友協會表示,願意推動新加坡政府有關部門,在2005年6月前後舉辦鄭和紀念展覽與講座,重點展示鄭和寶船模型,整修改造龍牙門公園,建立鄭和塑像,發行鄭和紀念郵票。11月中旬,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聯合新加坡鄭和之友研究會,在北京舉辦「鄭和二千料寶船船模復原研究論壇」。論壇主題是研究鄭和二千料海船型寶船船模設計方案,請有關專家介紹二千料海船復原考證的研究成果和對船模復原設計製作工作的方案設想。論壇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的考證成果,新中兩個民間團體據此簽署了船模研製承包協議。論壇還確定,由新加坡吉寶新滿利船廠根據研究成果,採用外觀船模與三維動畫展示內部相結合的方法,運用現代船舶工程設計的理念,用計算機對寶船模型的船體外板、船體內部等進行生產設計。二千料寶船的「廬山真面目」經過對國內外史料的分析研究,專家基本確定,二千料鄭和寶船為福船型,外形為小方首,寬平艉,有虛梢,兩頭翹。建築形式屬樓船,高艉樓3層,長舯樓1層,短自艏樓2層。全船設上甲板(即主甲板)、下甲板和底平台三層縱向平台。自艏向艉設17道橫隔壁,構成明代木帆船的典型橫式結構,並形成各種工作、生活、儲藏艙室,充分體現出我國古代在造船技術上最早創造的水密橫隔壁的結構特徵。全船主甲板以下設艏尖艙、前桅和柴糧艙、大餐廳兼兵卒住艙、主桅和兵卒住艙、後桅和兵卒住舵、輕軟貨(絲、茶等)艙等若干個,淡水艙分布在前、中、後若干個,食品、糧油儲存艙分布在前後共2個,柴炭艙與廚房分布在前後若干個,牲禽飼養艙2個分布在中部底艙,寶物(禮品、珍品儲存)艙若干個靠近艉部,重貨(瓷器等商品儲存)艙若干個分布在中、後部底艙,軍械火藥艙2個靠近艏部,此外還有船用維修器材艙若干個及艉艙。以上艙室按史料記載,人員住艙在下甲板以上,牲畜及儲物艙在下甲板以下,底平台以下設壓載艙若干個。主甲板以上腫樓設置官廳(公務接待廳、後堂、庫司。娓樓一層有:官校廚房、官校餐廳、宮校住艙、伙(船)長住艙、醫護艙,二層有:正使太監書房、內室、衛士室、賜品房、針房、航海儀器艙、高等官員住艙、議事堂,三層有:舵樓、神堂、敕書堂。頂露天平台為將台,並設有冷兵器陳列架、大更鼓架、鑼架、燈籠架等。艏樓一層有:水手廚房、餐廳,二層有:水手住艙,頂露天平台為值更瞭望台。二千料寶船裝備的帆桅舵錨櫓艇裝置帆的型式、數量與面積據明代費信撰《星槎勝覽》:「永樂七年已丑,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船四十八號,……張十二帆」。因此,二千料寶船上張掛帆的總數為12面,包括主帆、邊鑲插花、頭巾頂等。桅帆形式為:3根主桅,掛矩形帶撐條硬質竹帆或布帆,邊鑲有插花,上有頭巾頂,主桅前桅頂上還要掛將帥旗與風向旗等;艉樓舷部有2根左右對稱的輔桅,掛矩形帶撐條軟帆,1根艉旗杆,可掛將帥旗或尾送帆,因此可統稱為6桅12帆。帆的總面積按民間傳統設計經驗,為身長與平均船寬乘積的2倍,約1700平方米。每1-2根桅旁裝有絞輥,作為升降帆使用。桅數與桅高二千料寶船上有前、主、後3根固定大桅,艉部左右舷2根可放倒式輔桅,共為5根,如加上艉旗杆式小桅,則為6根。主桅布設在船長從後至前的0.6L處縱中線上,前桅在主桅前,與主桅的最小距離以掛帆駛風時互不干擾為度。據《水運技術詞典》所述,中國帆船,主桅長度為船長的0.8-1.0,前後桅長度為主桅的0.6-0.8不等,尾桅長度為主桅的0.5左右。明代戚繼光大福兵船的「大桅長九丈,圍六尺五寸……」二千料鄭和寶船比後來的封舟、大福船和當時的西洋海船都大,桅帆也應更大些。因此,可以推算二千料鄭和寶船總長為61.2米,主桅總長為0.8L,取為49米,考慮扣除型深4.89米和舯樓高約3米,在炮台甲板上主桅高約為41米。其他前、後、輔、艉桅分別按主桅高的0.8,0.6,0.5,0.55的比例,前、主、後桅插接船底龍骨,輔桅下插到炮台甲板,艉桅下插到駕駛甲板。舵明代海船舵的形式、結構、材料是有標準沿革的。1957年南京下關中保付附近出土的「鄭和寶船桅杆」,長11.07米;鑒於操舵必然在艉樓最高處,按二千料鄭和寶船型深為4.89米計算,三層艉樓總高約6.0米,舵是可升降的,最低可降到基線下1.3米,因此二千料鄭和寶船的舵桿長約12米。以此舵桿長度考慮,舵板的高約9.6米,寬約3.2米。錨二千料鄭和寶船尺度大於封舟,因此應配2個四爪鐵錨,每個重1500斤,還應配有較小的傳統木石碇為備用。錨都布置在艏樓平台上。櫓二千料寶船僅舯樓兩舷約30米長的主甲板上可有空間用於操櫓。櫓長一般在12米左右,每舷設4櫓位,間距約為10米,互不干擾,由32名水手或民艄操8櫓。小艇據「兵錄」記載,腳船繫於船旁若浮水,陡遇風颶每每拋毀,凡行船將腳船吊起大船艏邊,不致賊眾砌腳,而腳船又不遺失,且母船更易行使。說明小艇可懸置於艉部舷側。另據「封舟考」稱,封舟配小艇兩隻,不用時或懸船側,或停放在甲板上。封舟吃水深,不可靠岸,藉助小艇往來運輸行李和登岸。二千料鄭和寶船可沿用此制,應配2隻小艇,艇長約6米,懸掛於船側,供交通聯絡救生等,每艇可載6人。舷檣與波門參照「封舟考」對福船的記載,二千料鄭和寶船主甲板舷部、艏、艉樓頂部前後及舷側設舷牆或女牆與戰格,其高度約為1.5米。主甲板開有雙扇波門,各寬1米左右。二千料鄭和寶船配裝的燈、旗、金、鼓等導航通信照明通風設備《兵錄》中對福船配裝的金、鼓、旗、燈等,記有:「大旗一面並號帶,大銅鑼一面,大更鼓一面,小鼓四面,木梆鐵鈴一副,大桅旗一頂,方正旗五頂,燈籠十盞。」二千料鄭和寶船是船隊指揮船,配裝通信導航設備應更加齊全完整,包括金、鼓、旗(將帥旗、各級指揮員神旗、腰旗、認旗、門旗、角旗、號帶、風向旗等)和燈(夜航艉燈、艏燈、桅頂燈、艉串掛燈籠、夜營燈等)等布置在將台附近及各桅杆上,既保證通信聯絡又顯示國威、軍威。水羅盤、少漏、燃香、水砣、計速木板、牽星板、針路簿等導航設備分別設置於舵樓、針房內。二千料鄭和寶船可能裝備的兵器絕大部分有關國內歷史記載,都沒者記載過鄭和船隊中戰、座船或寶船上裝備的兵器,只有明羅懋登撰《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有兵器記載,從其兵器的種類和數量看,可能是抄自戚繼光撰並於1560年成書的《紀效新書》上福船的兵器,不但兵器種類相同,而且排序也一樣,只是裝備兵器數量增多約10倍。此外,從零星的外國史料中曾發現有記載鄭和船隊裝備的火器。因此,雖然國內的史籍沒有提鄭和船隊裝備的火器,但可以肯定地說,明初我國的火器已較先進,且領先於世界各國,而且也普遍裝上戰船,在海戰、水戰中大量使用,取得了重大戰果。而鄭和船隊各船需遠航外國,為防止侵襲,肯定需要裝備火器。凡是在鄭和下西洋前後,明代其他各型戰船上曾裝備和使用過的兵器都有可能裝備在二千料鄭和寶船上。二千料鄭和寶船上可能裝備的兵器類型和數量:冷兵器:弓、弩、標槍、砍刀、鉤鐮、撩鉤、梨頭鏢、小鏢等各10-5O把,頭盔、藤牌每兵1副。燃燒性火器:火球、火藥箭、火槍、鐵咀火鷂、煙球等各10-100個。爆炸性火器:震天雷50個。金屬管形火器:口徑210-230毫米、長630-1000毫米、重70-120千克的銅製或鐵制大型銃炮4座,口徑75-119毫米、長316-520毫米、重8.35-26.5千克的銅製或鐵制中型銃炮6座,口徑14-23毫米、長230-440毫米、重1.55-2.5千克的銅製手銃10把。金屬管形火器布置在舯部露天甲板上,左右舷對稱配置。銅製手銃及爆炸、燃燒性火器平時放置在軍械艙內,戰時在上甲板使用。冷兵器陳列在舯樓頂露天平台及將台的冷兵器架上,以壯軍威。計量單位「料」的概念宋、元、明時期,「料」是當時流行的用來表示舟船大小的一種計量單位。迄今為止,對「料」的概念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料」是一種重量單位,一料等於一石;也有學者認為,以「料」的數量,乘以10(轉化單位的需要),再除以4,便可轉化為載重量。另一種理解為,「料」是一種容量單位,可以從船舶的長、寬、深計算出來,即龍骨長(丈)×面闊(丈)×艙深(丈)×10並取整,就得出該船的「料」數。在估算中,一般採用總長與面闊的比例為5,身長與面闊的比例為4,三段龍骨長與面闊的比例為3,艙深約為龍骨長的10-13%。明初的「料」所代表的船舶尺度與載重量都比宋代大的多。例如,明代寧波府五百料戰船,船身長12.25丈,面闊3丈,深1.15丈。而宋代二千料海船面闊僅3丈。又如明代寧波府四百料戰船,身長9.4丈,闊1.95丈,深0.92丈。而宋代海鶻船,號稱一千料,總長10丈,闊1.8丈,深0.85丈,與明四百料戰船尺度大小相近。由此可知,明代二千料海船排水量超過千噸。那麼,鄭和下西洋時船隊中的「二千料寶船」究竟有多大?由明代寧波府四百料與五百料戰船的主尺度折中換算,二千料鄭和寶船的主尺度約為:總長61.2米,身長即水線長53米,船寬13.8米,水線寬13.0米,艙深(上甲板外緣到基線)4.89米,設計吃水3.9米,估計排水量1170餘噸。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瓷器外銷
最初的「魚翅」是鄭和船隊從丟棄的垃圾撿回來
1405 鄭和下西洋 -搜狐新聞中心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鄭和出使西洋,史稱「鄭和下西洋」

TAG: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