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生起和滅伏的規律是怎樣的?(文/王路)

本科時做社會調研,調研老人心理狀況。老師說,老人白天的情緒和晚上可能判若兩人。人的情緒確實會周期波動。有時毫無來由地心情好,過幾天,好心情開始黯淡下去,低落的情緒開始滋長。如同陰晴圓缺的變化。

佛教把這叫做煩惱的相。煩惱有四萬八千種,可以概括為貪、嗔、痴。它們在一天當中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初時愚痴生,中間起瞋恚。末後生貪慾,每日三時起。」(聖天菩薩《四百論》)

早上剛醒的時候,人有起床氣,莫名其妙地不開心,這就是痴惱的表現。睡眠就是痴煩惱的一種。起床氣不是瞋恚,因為沒人惹他,過了會兒,徹底醒了,起床氣就消失了。到了中午,幹了一上午的活,感覺很煩,瞋恚心就生起了。晚上下班回家,吃飽喝足,洗了澡躺在床上,貪慾就生起了。

聖天是按一日三時來講煩惱的規律,其實,這個規律可以推廣到一生。

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愚痴心比較重。《周易》叫做《蒙》,童蒙無知,有待啟發。這是源於對世界不夠了解。走路的時候,會以為「月亮走,我也走」,坐車以為是大樹在後退。人在童年時都有遠大的理想,也可以說是幻想,四五歲時幻想成為超人拯救地球,十來歲知道拯救地球是不可能的了,幻想成為國家領導人;再過幾年覺得當國家領導人也希望不大了,又幻想能上富豪排行榜。

隨著成長,對世界的了解越多,越發現那些幻想的不切實際。等踏入社會,發現真實的世界並不如早年的幻想,於是遭遇不順心,不遂意,生起瞋恚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對世界抱有悲觀和消極的情緒。

再過二十年,懂了世界運作的規律、萬物影響的法則,就漸漸能如魚得水了。方方面面的事情,慢慢能得心應手,瞋恚心也就隨著平復了。這時候人也老了,就會在意自己一輩子的積累,希望有所成就,乃至希求名垂後世。這是暮年的貪著心。

孔子早就說過這個規律: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這和聖天的提法簡直如出一轍。

少年戒色,是戒愚痴心。壯年戒斗,是戒瞋恚心。暮年戒得,是戒貪著心。

需要解釋一點,血氣未定的色和血氣既衰的色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到了六十歲,還想包養情婦,這是貪慾。和十六歲的少年想談戀愛不一樣。戀愛中的人,願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對方,這是痴心。

這就是煩惱相在一天、一生呈現的規律。但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一種方便的劃分。事實上,貪嗔痴伴隨著人的每一個階段。不是說幼年就沒有瞋恚和貪求,只是以愚痴為主。小孩挨一巴掌後很快就忘了疼,他手中的一百塊錢你隨便拿盒火柴就能換下來。這時候,他的瞋恚心和貪著心還沒有生長廣大。但若從微觀上看,每一件事的終始,都具備貪嗔痴三相。

一個人新上任,初接手工作時,往往自視甚高,以為能做得比別人都好,這是愚痴相,這源於對這件事所知甚少。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各種棘手問題難以解決,變得心煩意亂,這是瞋恚相。到後來,問題解決差不多了,事情收官,又洋洋自得,生起貪愛相。

無論是一生、一天,還是一事,煩惱都是由痴而嗔,由嗔而貪,次第生起又滅伏的。

王路微信公眾號:i_wanglu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王路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王路,轉載請通知mayj@ifeng.com,並將本段話一併帶走,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王路:取名如何體現逼格?
購物王路易
曹雪芹的詩是學誰?(文/王路)
黛玉之母為何嫁去了林家?(文/王路)
帝王路,紅顏情1

TAG:規律 | 煩惱 | 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