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發展史(二)

五、社會福利服務.

(一)醫療服務

  關於醫療服務方面,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之香港佛教醫院已於1971年經香港總督戴麟趾爵士揭幕,開始啟用。該院佔有由香港政府撥出的十一萬平方?的九龍樂富地區之土地作為院址,全院建築費用連同儀器設備共達一千五百萬港元。該醫院有三百五十張病床,其中多數是由政府補助的低收費病床,用以便利一般貧苦大眾。該院設有門診部和專科門診部,為市民提供廉價醫療服務。

  除了香港佛教醫院之外,港九各地均設有佛教診所數間,西醫有沙田般若精舍西醫診療所,九龍油麻地之法藏西醫診所;中醫則有九龍新蒲崗之佛教慈濟中醫診所,香港灣仔之佛教華夏中醫診所和新界荃灣之南天竺中醫診所。  

(二)安老服務

  現今在九龍和新界各地,由佛教團體所主辦的安老院和護理院有六間,收容老人總數約有五百餘名,各院的管理方面由佛教僧尼負責,老人生活舒適,安享晚年。

  該六間安老院和護理院名稱如下:

  佛教般若精舍於1955年主辦佛教般若安老院,佛教志蓮凈苑於1957年主辦佛教志蓮安老院,此兩間安老院乃由慈善.家胡文虎先生捐款而興建。

  香海正覺蓮社於1966年創建佛教寶靜安老院於粉嶺,後又於1977年再設立佛教寶靜護理院及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乃由該社社長覺光法師所創建。   

  荃灣東林安老院(1970)及清水灣慈德安老院(1976)分別由東林念佛堂和湛山寺所興建,前者乃收容男性老人,而後者則男女兼收。

  而計劃中的佛教安老院或護理院尚有兩間,第一間是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所籌劃,第二間則由香港菩提學會所籌辦。

  香港佛教聯合會則辦有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慈和安老院及老人中心四間。

  (三)幼兒中心

  香港之幼兒中心為便利一般職業夫婦,而提供托兒服務,使他們的孩童能在較佳的環境下得到適當的照顧和關懷,在心靈和身體各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習慣群體的生活,踏進健康的途徑。  香港佛教之幼兒中心現只有五間。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於1981年初創立「世佛會慈氏育嬰園」,受託由初生至二歲嬰兒;另一間是在1985年設立的「世佛會黃繩曾幼兒園」,所內受託由二歲至六歲之兒童。前者為不牟利性質,而後者乃政府津貼之機構。

  另外有由世佛會港澳區會於1987年設立之「世佛會文殊幼兒園」。該政府津貼之託兒所可收托兒童一百五十名,為青衣島及附近區域作出福利市民的貢獻。該會又在九龍區設有「世佛會普賢育嬰園」,在屯門設「世佛會真言宗幼兒園」,均於1994年完成開辦。

  (四)佛教墳場

  香港佛教墳場位於港島柴灣,乃香港佛教聯合會請求香港政府劃撥山地,籌款開創,於1963年完成建設而成立的。該墳場墓穴數約有三千,其中有屬永久權益的,有些只有期限十年,期滿可再續約。墳場內建有地藏殿,為死者家屬作法事用途。

  佛教墳場內亦辟有骨灰龕數百個,為善信火化後作安厝骨灰之用。

  其他佛寺設有普同塔(骨灰龕)者有荃灣之南天竺和西方寺、九龍之法藏寺、大埔之定慧寺和半春園、沙田之般若精舍和慈航凈苑。此乃響應政府鼓勵港人死後實行火葬之舉,亦即依照印度佛教之傳統荼毗方法處理遺骸,可說一舉兩得。

六、佛教文化工作

  (一)佛教期刊——在香港現已有十多種佛教期刊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有《香港佛教》和《內明》兩種月刊。前者創刊於1960年,而後者則於1972年開始印行。

  其它的刊物尚有佛教法相學會之《集刊》、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之《梵音》、世佛會港澳區會之《佛友》、佛教法住學會之《法言》和《法燈》、佛教青年協會之《雷音》、香港菩提學會之《菩提》、普明佛學會之《普明》、法藏寺之《法藏》和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之《人間佛教》等。

  (二)佛教典籍——每年各佛教團體或佛教善信都出資流通許多佛教典籍和著述,其中多以中文為主,其重要者有:《大般若經》、《卍字續藏經》、《華嚴經》、《大般涅槃經》、《太虛大師全集》、《虛雲和尚法匯》、《倓虛大師遺集》、《大智度論》、《來果禪師禪七開示錄》、《大寶積經》、《法苑珠林》、《楞伽科解》、《佛典選要》、《瑜伽師地論》、《金剛乘叢書》十種及《佛教經論導讀》(兩輯二十種)等。其它的佛典則不計其數。

  1974年,香港學者韋達碩士將玄奘法師的《成唯識論》翻譯成為英文巨構,並已經在港出版。譯者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才編譯完成,這部譯作已在世界各地高等學府流通甚廣,備受學術界的讚揚。

  另一位香港的佛教學者陸寬昱居士,亦將多種禪宗的著作翻譯成英文,其中有《禪宗著述》(Ch"anandZenTeaching)等數種,在英國出版,在世界各地均告暢銷。

  同時亦有一位英國人蒲樂道教授(Prof.JohnBlofeld)以前曾在港教學,現已定居泰國,已將大珠禪師及黃檗禪師之著述譯成英文,並有多種英文著述面世。

  霍韜晦教授將安慧論師之《三十唯識釋》梵文原本譯成華文,於1975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他更將香港教育司規定之佛學中文會考課程編成《佛學》一冊,亦由香港中文大學印行,為各地中學作課本用途。

  1968年,香港大學更將李賓度氏(Mr.W.Liebenthal)的英文譯本《肇論》重新印行,這本書是三論宗的重要典籍,乃研究空宗必備的參考書之一。   

  以上各著作之印行,反映了香港佛教文化已逐漸在國際的地位上有優良的表現。

  (三)佛教圖書館——在香港已有八間完備的公開佛教圖書館,給予一般佛教知識分子作閱讀用途。例如中華佛教圖書館(九龍界限街)、法藏寺圖書館(九龍油麻地)、佛教志蓮圖書館(九龍鑽石山)、佛教法住學會圖書館(九龍彌敦道)、菩提學會圖書館(香港銅鑼灣)、日光佛學圖書館(九龍佐頓區)、寶筏圖書館(香港灣仔)、香港佛教圖書館(香港北角)等,都收藏有甚為豐富的佛教典籍。

  其他尚有許多各類型之「藏經樓」附設在各佛教寺院中。   

  (四)佛典書籍流通——在香港印刷佛經和流通佛典的處所有多間,最著名的有「佛經流通處」(香港北角)和佛學書局(香港銅鑼灣)。每間備有佛教書籍數千種供佛教徒流通,同時亦備有大小佛像、念珠、錄音帶和紀念品給人們選擇採購,更有代善信印刷佛教經書等業務。

  (五)佛學班和講座——佛學班乃為一般初學者而設立,引導佛教徒學習和深造佛學之需要。辦理最優良和歷史最悠久者為三輪、世佛和法相之團體所主辦之佛學星期班,創立於1962年,已有三十多屆結業生,成績斐然!

  其他主辦佛學班之佛教社團有:金剛乘學會、中道學會、香港菩提學會、香港正覺蓮社、法雨精舍、佛教青年協會、普明佛學會、法藏寺、慧明精舍、佛教法住學會、明珠佛學社、妙寶經堂和覺妙精舍等。由此可見,在最近之十年間,研究佛學之青年大有增加,對佛教的將來將會有明顯的影響。  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和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在十多年前已經開設佛學課程,一直持續到現在。講授者有羅時憲、霍韜晦、李潤生、黃繩曾、葉文意、吳汝鈞等佛教學者,給知識分子提供了學佛學的機會。

  佛學講座比較佛學班較為專門,時間可以伸縮,有舉行一次或多次,甚至一年半載,亦是同一題目,地點多數在大會堂或太空館,有些在佛學團體本址,比較有學術性,屬於專修科目。例如明珠佛學社舉辦之佛史班和經論班,法住學會之講經會和佛學課程,法相學會之成唯識論講座,覺妙精舍之楞嚴經班,東蓮覺苑之法華經會等都是。  

  (六)靜坐班——此為修行的方法之一,對於一般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又稱為「禪定班」。所以不論出家和在家之佛教信徒都應要早晚實行靜坐的,可惜現代的人卻強調此乃有益身心的一種運動,是治病和求長壽的一種健身方法,可說是本末倒置了。

  舉辦靜坐的佛教團體有:金剛乘學會、三輪、世佛、法相佛學班同學會、佛教天台精舍和佛教法住學會等。   

  (七)周日念佛會——通常每周舉行一次的念佛會多數是在凈土道場舉行,這也是佛教徒每周能利用這個時間專心一意去念佛,所謂「凈念相繼」的修定方法,如果持之有恆,則對於臨終時往生西方是一種保險法。

  舉行周日念佛梵唄之佛教社團有:香港正覺蓮社、香港菩提學會、三輪佛學社、法雨精舍、妙法精舍、香海蓮社和法喜蓮社。

  (八)視聽弘法——由於近代的科學發達之速令人驚異,攝影技術、傳播技巧都一日千里。電影、幻燈、音樂、電視、演劇、錄影都成為文化藝術的一部分,現代人利用這些成就,滿足了視聽之娛。  

  佛教的弘化在這方面落後於其他宗教自不待言。雖然過去電影和電視方面有「釋迦佛傳」、「觀世音」、「達摩大師」、「鑒真東征」等影片出現,但都是商業性的產品,所以與歷史的真實大異其趣。

  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每星期日在香港電台的廣播佛理「空中結緣」,自1981年開始播放以來,受到廣大聽眾歡迎。

  佛教青年中心在保賢法師的領導下,自創立以來,即有演劇、音樂、舞蹈和歌唱的演出,深得各方讚許。

  明珠佛學班同學會亦曾攝製多套的幻燈片,例如「釋迦牟尼佛傳」和「六波羅密」,成績令人滿意。在上屆「此岸彼岸」的弘法活動中,他們亦曾製作一些佛教福利機構的活動幻燈片,在會場放映,亦收到預期之效果。  

  香港佛教視聽中心亦製作佛教演講及佛樂錄音帶多種在市面流通,頗受歡迎。

七、佛教青年

  近年來,佔有香港人口百分之五十的青年運動,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已有積極的發展,而佛教青年方面亦有蓬勃的興起現象。從香港佛教青年會和中華佛教青年會同在二十年前成立後,陸續在香港出現的佛教青年團體則有佛教青年中心、佛教青年協會、佛聯會之佛教青年團和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青年團。

  由佛學班結業同學所組織的有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明珠佛學班同學會、菩提學會佛學班同學會。

  由大學、大專或中學同學組織的青年會有: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佛學會、能仁書院之明心佛學會、珠海書院佛學會、大光中學佛學會和維多利亞工業學校佛學會。

  青年是未來社會的領導人物,佛教方面亦不會例外,所以培植青年佛教徒作傳燈人是當前的重要責任;這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事。

  多年來,他們為佛教青年謀取福利,不遺餘力,而且在推動香港佛教活動,例如聯合舉辦第一屆「此岸彼岸」弘法大會,貢獻了不少力量,這是值得慶幸的事。

八、佛教團體

  香港佛教社團之組織,最初是在1916年,有潘達微、陸逢仙、吳子芥、盧家昌、陳靜濤、羅嘯嗷等共同組織佛學會,研究佛教教理,開香港佛教居士創立會社之先河。

  到了1926年,一群佛教真言宗的男居士在香港大坑光明台創立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發起人是胡毅生、王弘願、莫干生和黎乙真等居士,而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則於1930年成立。

  1928年,有一群凈土宗的佛教徒,在九龍成立一間「哆哆佛學社」,盛弘凈土。翌年,由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在香港新界青山創辦一所女子佛學院,至1935年遷往香港跑馬地之宏偉壯觀之東蓮覺苑,由張蓮覺為苑長,並組織董事會,成為蓮宗道場。

  1931年,港島名流陳廉伯、陳靜濤、劉德譜、鄧介石、李公達、周佛慧、王學仁和高浩文等共同組成「香港佛學會」於香港堅道,邀請佛教大德宣講佛經,又發行《香港佛化》季刊和開辦平民義學。

  另一間弘揚凈土的團體「香港菩提場」於1933年成立,由覺一、可人及葦庵法師擔任主持,地址在香港跑馬地。同年有李公達居士亦於跑馬地成立「香海蓮社」,請寶靜法師任社長。以上便是香港佛教社團在日本佔領香港前的概況。

  香港自太平洋戰爭後,逐漸恢復繁榮,由當時的六十餘萬人口,在五年的時間內,已發展至二百五十萬。而信仰佛教的市民,也有激增的現象,加以內地又有難民涌到,其中也有不少是佛教徒,於是佛學會、精舍和佛教團體陸續成立,數量十分可觀。直到現在,香港的佛教社團已有一百多個,可說是洋洋大觀!

  茲將各佛教組織之性質分類如下:

  (一)屬於國際性者——已經參加國際性之世界佛教友誼會為會員者有三間:有(1)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2)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和(3)香港佛教聯合會。

  後兩者更加入世界佛教僧伽會為會員。

  (二)屬於比丘尼組織者——有(1)東蓮覺苑,(2)佛教大光園,(3)般若精舍,(4)慈航凈院,(5)志蓮凈苑。

  (三)屬於凈土宗者——有(1)香海蓮社,(2)香海正覺蓮社,(3)普慧蓮社,(4)弘化蓮社,(5)妙法精舍,(6)楞嚴精舍,(7)法雨精舍,(8)法喜蓮社,(9)福慧精舍,(10)香港菩提學會,(11)道慈佛社,(12)華嚴蓮社,(13)慧明精舍,(14)香港佛光協會,(15)千華蓮社,(16)天台精舍,(17)覺妙精舍,(18)靈山精舍,(19)法華精舍,(20)寶光精舍,(21)楞嚴學處,(22)天童精舍,(23)佛教愍生法師紀念基金會,(24)佛教護生會。

  (四)屬於密宗者——有(1)香港佛教真言宗男居士林,(2)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3)金剛乘學會,(4)香港佛教噶瑪迦珠法輪中心,(5)諾那精舍,(6)蓮華佛社,(7)密乘佛學會。(五)屬於學術性者——(1)三輪佛學社,(2)明珠佛學社,(3)佛教法相學會,(4)佛教法住學會,(5)中道學會,(6)普明佛學會,(7)法輪會社,(8)凈基佛學會,(9)彌勒佛學社。

  (六)屬於講經性者——(1)香港佛教講堂,(2)光明講堂,(3)妙寶經堂,(4)圓明講堂,(5)佛香講堂。

  (七)屬於外國佛教組織者——(1)韓國佛教香港協會,(2)香港佛教日蓮正宗,(3)韓國秀峰禪院。

  (八)屬於團體組織者——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

  各佛教社團雖然性質不同,但是在弘揚佛法、服務社會和提倡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各盡其能,不遺餘力。例如合辦此屆「此岸彼岸」弘法活動,就是團結合作最佳的表現。

九、結語

  處於現在太空時代,科學進展,一日千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已甚為縮短,而人民與人民的關係亦更為密切。因此,全球人類共同息息相關的情況,已毫無疑問。互助合作已成為全世界人類不可缺少的因素了。

  近年來,香港佛教的建設亦有很大的發展。例如大嶼山寶蓮禪寺在1970年開始籌劃,在大嶼山木魚峰建造青銅天壇大佛,成為最大的一座佛像,終於1995年完成,雄峙大嶼山巔,為香港佛教特色。

  其次,九龍鑽石山重建大雄寶殿,全部設計及材料仿效唐代寺院用木材建成,工程尚在進行中,亦是香港佛教之偉大成就之一。

  況且,香港是一個世界著名的都市,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許多世界性的會議亦經常在香港舉行。例如1970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曾主辦一次世界佛教弘法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二百七十餘名代表參與盛會,會議十分成功。

  香港佛教團體亦時常派遣代表團代表香港出席各地世界性的佛教會議,最顯著的有世界佛教友誼大會及世界佛教僧伽大會的舉行。佛教法住學會亦舉辦多屆國際佛學研討會,參加者有來自世界各地及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的佛學家,提高了香港的佛教徒地位,作為改進香港佛教的情況,與世界的其他佛教組織齊一步伐。

  香港的佛教弘法活動,亦推廣範圍至新界各衛星城市,例如沙田、大埔、元朗、上水、屯門、青衣各離島市郊,獲得廣大民眾歡迎,而有多次弘法大會假座香港紅勘體育館舉行,每次觀眾有一萬人參加。而於未來香港回歸祖國祈福大會將會假座香港銅鑼灣大球場舉行,將有觀眾四、五萬人出席。可謂佛法甘霖遍灑香江。因此吾人對於香港佛教前途,充滿信心,為香港社會和世界和平而慶幸。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如何解釋?
精選105句人生哲理佛教經典語錄
佛教正法中心
佛教的核心是空,空的是什麼?
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85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TAG:香港 | 佛教 | 發展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