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築奇葩——傳統客家民居
09-17
原創:鄧遠行 QQ:604551481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主要聚居在廣東、江西、福建三省交匯地帶;廣西、湖南、台灣、香港、深圳、海南、四川等部分地區,以及陝西秦巴山區的小部分地方,也有客家人聚居。分布範圍約120多個市縣。因此,有關學者、專家把客家人居住的各式各樣的房屋及村落,統稱為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因地形、地勢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多姿多彩的形式:其外型有圓形的、方形的、半月型的、橢圓型的、四角型的、八角型的等建築形式,其中最典型、最著名的是為數眾多的、各式各樣的土樓和圍龍屋。它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雲南「一顆印」、廣西「干闌式」等一同被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建築,是中國傳統民居中的一枝奇葩。
與其它民居相比,客家民居的顯著特點是:聚族而居,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風格獨特,功能齊全,封閉性強。整座房屋的布局,蘊涵著中國傳統禮制和倫理觀念。一座土樓或圍屋就是一個家族;幾代人共居一屋,少則居住三四百人,多則達一千人以上。屋內分別建有至少幾十間,多則幾百間的房間,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及防禦盜賊、水災、火災的安全設施,一應俱全。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福建土樓和廣東客家圍龍屋則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在客家民居中,它現存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建築特色最明顯。
福建客家土樓,以福建龍岩永定土樓最為著名。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 據有關資料介紹,龍岩地區的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其中圓樓360座,方樓4000多座。2008年7月6日,以永定土樓為主的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廣東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的惠州、河源和環繞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圍龍屋大都依地勢建在山的斜坡上,正面望去,恰似一把龍椅,周圍的圍屋形成龍椅的圓形椅背,中間正屋就是椅座,而圍屋和正屋之間的半圓形空地就是那龍椅上的小靠墊了。所以這種房屋也就被形象地稱為「圍龍屋」。 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則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 其中,梅州的「仁厚溫公祠」、深圳龍崗區的「大萬世居」、「鶴湖新居」是傳統客家圍龍屋的典範。 坐落在葉劍英元帥故鄉一一廣東省梅縣丙村鎮群豐村的客家圍龍屋「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 距今己有五百多年歷史,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客家圍龍屋。據有關資料介紹,仁厚溫公祠南北長87米,東西寬120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擁有480多間廳堂、房間。鼎盛時期裡面居住的人數,曾多達500多人。 坐落在深圳市龍崗區坪山街道大萬路的客家村的「大萬世居」(曾氏祖屋),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 ,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一1795年),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型,由三重大廳組成,呈三進兩井結構,雕樑畫棟、牌匾楹聯點綴其間。兩側護厝由傳統的單元式四合院連排組成,兩旁六大巷,橫巷相通,其中各有天井,號稱「九天十八井」。圍內共有房屋400多間,錯落有序又自成一體。 坐落在深圳龍崗區的「鶴湖新居」(羅氏祖屋),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是目前現存最大的客家圍龍屋。它佔地2.5公頃,建築面積14530平方米。圍牆內,屋宇、廳、堂、房、井、廓院的布局錯落有致。號稱「九天十八井,十八走馬廓」,據介紹,裡面住的羅氏族人,最多時達到1000多人。 客家的村落多按宗族姓氏關係組合而成,聚族而居的習俗使村落的布局既有統一的考慮,又以宗族輩份做排列,把幾十戶甚至上百戶同宗同族的人家組成一個村落。客家的村頭或村落間都種有風水林兼做村界,各村都有自己的生產生活範圍和小環境。各個村寨前,都有一條溪水彎彎繞繞從屋前後流過,溪邊種植樹木、果林,村寨前則是阡陌縱橫的田野,圍龍屋掩映於蔥蘢的綠樹間,充滿田園韻味。客家人的根在中原。據族譜記載,客家先民多為中原仕宦之家、書香門第。自西晉末年「永嘉之亂」開始逐漸南遷。定居於南方各省。雖經過歷代遷徙,但那種上層精英文化意識卻始終情結於心;因在異地為客,絕少和外界來往,保留了較多的古代漢族風俗和語言,自成一家。由於居住在山區,地潮多雨,濕瘴瀰漫,客家先民將中原文化與當地環境相結合,不斷摸索總結,終於發展成為布局合理、組織嚴密的客家圍龍屋。 據有關專家考察研究認為:圍龍屋的屋村形式,明顯帶有古代中原貴族大院形式的遺制,布局十分講究。鳥瞰圍龍屋,池塘、禾坪和圍龍屋恰好組成一個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左右對稱的「太極圈」。正面看去,圍屋佔據最高點,其次是上堂、中堂、下堂依次排列,每層坐高平均相差15——20厘米,以對稱式庭院房屋形式,向前後左右重疊排列,構成全組的核心。正堂處於正中,一般由年長或輩份最高的人來居住。這也正體現了中國自古崇尚中庸的文化色彩。 客家土樓和圍龍屋是客家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是對中原傳統傳統建築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中國鄉村建築的奇葩。微音dyx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