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人的關愛不能等待
今天我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多加愛護,明天他們將離我而去,我也會離去;今天,我要深情地擁抱我的妻子,給她甜蜜的熱吻,明天將會離去,我也是。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父親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並有點煩,發現他5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我可以問你-個問題嗎?」
「什麼問題?」「爸,你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這與你無關,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父親生氣地說。
「我只是想知道,請告訴我,你1小時賺多少錢?」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l小時賺20美金。」「喔,爸,我現在有20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這個故事讓人動容:時間可以換取金錢,也可以換取家庭的親情和快樂。給家庭擠出些時間吧,因為有些東西是拿錢買不到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許多人都認為,家是一間房子或一個庭院。然而,當你或你的親人且從那裡搬走,一旦那裡失去了溫馨和親情,你還認為那兒是家嗎?對名人來說,那兒是故居;對一般的百姓來講,只能說曾在那兒住過,那兒已不再是家了。
家是什麼? 1983年,發生在盧安達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能給家做一個貼切的註解。
盧安達內戰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37歲,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親、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離散喪生。最後,絕望的熱拉爾打聽到5歲的小女兒還活著,他輾轉數地,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他悲喜交集中,將女兒緊緊摟在懷裡,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在這個世界上,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它有時在竹籬茅舍,有時在高屋華堂,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
家庭是影響一個人生命的主要因素。父母親的情況決定孩童的生活模式與習慣。如果你生在一個溫馨的家庭,父母和睦相處,這對你有幫助;如果自出生以來,父母給孩子的多是正面的鼓勵,孩子便會有自信,勇於接受挑戰。如果父母給你許多的愛,你會更容易成為一個友善的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一生成功。
美國大文豪霍桑未成名前是個海關的小職員,有天他垂頭喪氣地回家對太太說他被炒鯨魚了。他太太蘇菲亞聽了不但沒有不滿,反而興奮地叫了起來:「這樣你就可以專心寫書了!」
有了太太的關懷,霍桑專心在家寫作,終於完成了美國文學史上的巨著《紅字》。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說,「等我有錢了,一定要讓我爸我媽過好日子,讓他們去旅遊,讓他們……」等等。但是,又有幾個人知道這樣一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呢?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父母為了把我們養大成人,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千方百計地保證我們的開支。斗轉星移,當年的孩子步入工作崗位了,他要結婚,要買房,要給孩子攢學費……在這樣那樣的忙碌中,他忽視了遠在老家的雙親。也許,他還在想:等我再有些錢,就請他們上大飯店好好吃一頓,讓他們出去旅遊……
然而在你去攢這些「錢」過程中,忽然有一天,你發現這些「錢」已無法再花費出去了……這種痛,永遠無法彌補;這種傷,永遠無法癒合。
錢沒有掙夠的時候,但人的生命卻有盡頭。有些事情,請不要再給自己尋找等候的理由。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如果只是等待,結果只會是你老了
※善待一次等待
※等待葯家鑫案判決是一種煎熬
※生命經不起等待,若不是終點,請微笑一直向前。
※廖偉棠:荒野里,等待還魂的不只是萊昂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