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江南一寸綿」的況鍾
09-17
一肩行李,試問封建官場有幾? 兩袖清風,且看蘇州太守如何? 這是江西靖安縣況鍾墓後清風亭里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用樸實無華的語句,高度概括、讚揚了一代清官——況鍾清正廉潔的高貴品德。 況鍾(1383~1443),字伯律,明江西靖安人。二十四歲時被靖安縣知縣俞益選拔為縣書吏。後來被慧眼識人的吏部尚書呂震舉薦為禮部儀制司主事,任職期間,先後受到明成祖朱棣31次嘉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被破格提拔為儀制司郎中。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被薦舉出任全國稅糧中心地區的蘇州府知府,因政績卓著留任達13年之久,於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卒於任所。 況鍾在禮部任職十五年,口碑很好,因而得到內閣大學士楊士奇的器重。宣德五年(1430年),蘇州等九個府空缺知府,明宣宗命大臣推選廉潔而有才能的官員去任職。尚書蹇義推薦況鍾,楊士奇也贊成,於是宣宗任命況鍾為蘇州知府。他到任後,針對蘇州吏治腐敗的狀況,首先大力整飭吏治。認真清查、審理較大貪污案件,經過多日調查,當眾處死了六個貪贓枉法的胥吏,接著對蘇州府轄下的官吏進行考核,「出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餘人。郡中不寒而慄」,罷免了一大批平庸無能的官員,選拔培養廉潔公正之士分任各級官吏。為了減輕人民負擔,他減削田賦,廢除苛捐雜稅。蘇州官田的租非常重,一畝田「科米不等,少者一斗三升至四升止,多者自五斗至三石」。明宣宗雖下詔減免,但沒有得到貫徹。況鍾多次上奏請減官租,宣德七年(1432年),宣宗批准減去官田租七十二萬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萬石,使蘇州百姓負擔大大減輕。他還率領蘇州民眾興修水利,疏浚河道,興修太湖一帶水利,促進了蘇州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設濟農倉,防備饑荒,賑濟災民。並修建學校,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人才。 明代運河戎克船況鐘的前任知府惰怠公務,致使訟案「累年莫決,囚多死於淹禁」。況鍾心繫百姓,到任後仔細處理這些案件。蘇州府下轄七個縣:吳縣、吳口、長洲、常熟、嘉定、崑山、崇明,況鍾逐縣審問案件,不到一年,「勘部過輕重囚一千一百二十餘名,吏不敢為奸,民無冤抑,咸頌包龍圖復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有一篇《況太守斷死孩兒》,讚揚「況青天折獄似神」,即為佐證。況鍾還大力清理軍籍,釋放受冤百姓。明朝軍人是世襲的,都立有軍籍。軍士死了或逃亡了,要由他子弟或孫子補充。宣德三年,御史李立、同知張徽奉命到蘇州清理軍籍,為邀功請賞,他們借「清軍」之名,動用酷刑,強迫民戶抵充軍戶,百姓被冤死者不計其數。況鍾到任後,這些受盡冤屈的百姓,「扶老攜幼,填塞道路,號哭呼天」,況鍾經過調查,向朝廷揭發了李立、張徽等的罪行。在蘇州府範圍內,免除了160人的軍籍,明確了1240人的軍籍僅限於本人,不得株連追捕。同時下令緝捕搶劫百姓的官軍。明代設在蘇州府範圍內的蘇州衛、太倉衛及浙江等地衛所的官兵,經常四齣行兇搶劫,敲詐勒索。況鐘鼓勵被害人檢舉揭發,對本府衛所的違法官軍逮捕嚴懲,屬於外府衛所的則押解進京法辦,遏制了這股邪氣。 況鍾雖在富庶之地為官,卻能廉潔無私。《況太守集》記述了況鐘的日常生活:「其內署蕭然,無鋪設華靡之物。每食一肉一蔬,非公燕別兼味。家人及親舊相對,尊酒數行,青燈夜話而已。」他寫過一首《勉子侄詩》:「存心立品貴無差,子孝臣忠兩盡嘉,惟有一經堪裕後,任貽多寶總虛花。」他在《示諸子詩》中說他自己「雖無經濟才,沿守清白節。」告誡他的兒子「非財不可取,勤儉用無竭。」雖然蘇州是絲綢之鄉,但況鐘的兒子每次從老家到蘇州探望父親,回去時下屬們都不敢以當地的寸絲相送。他生前儉省,死後薄葬。文革中,他的墳墓被挖掘,結果發現墓內除隨身幾件衣服和一根發簪外,一無所有,足以證明況鐘的清廉儉樸。 正是由於他的政績和品格,況鍾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況鍾母親去世,按照禮制,他必須回原籍守喪三年,叫「丁憂」,三年孝滿才能出來做官。但是蘇州百姓四萬餘人上書稱道其賢能,請求起複,他們還編了首歌謠:「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思,因去後。願復來,養田叟。」這首歌謠傳遍了蘇州的大街小巷。民望所歸,朝廷決定讓他「奪情」復任,縮短「守孝」期,早回蘇州繼續任職。 宣德十年(1435年),況鍾進京述職,蘇州百姓怕他因政績優異陞官離去,況鍾起程時,「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輿卧轍」,捨不得他走。第二年(1436年)正統皇帝即位,下詔全國推舉優秀府縣官員上報。蘇州官民八萬多人聯名奏況鍾賢政,政績評為全國之冠。正統四年(1439年),況鍾任蘇州知府滿九年,進京考績,朝見皇帝,並赴吏部候升。啟程時送行者「數百里不絕」。在明朝,地方官進京朝見,一般都要帶上搜刮來的金銀珍寶、土特產等,以巴結京城裡的勢宦權貴。所以當時流行著這樣一首歌謠:「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駐袋口,都將去京里抖。」況鍾赴京時,下屬們念他一貫清廉,替他籌備了些禮物,以供到京城上下打點。況鍾聞知後賦詩相拒:「檢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並寫下著名的《進京詩》: 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 況鍾到北京後,因任期滿且政績突出而陞官。蘇州百姓不願意他到別處作官,張瀚等二萬餘人請願於巡按御史張文昌,要求況鍾再回蘇州,明英宗接受人民的請求,升了況鐘的官,賜況鍾墓正三品,但仍回蘇州做知府。況鍾返任時「民歡迎者不遠數百里之遙」。正統七年(1442年(12月,況鍾因積勞成疾,病逝任所,享年60歲。朝廷對他的品行備加賞慰,特贈正義大夫資治卿。 第二年春天,裝載況鍾遺體的靈舟啟程去江西時,蘇州城「郡民罷市,如泣私親,其奔程路祭者,絡不斷絕。」況鍾靈船中,「惟書籍、服用器物而已,別無所有。」蘇州數十萬百姓身穿孝服為其送行,「民多垂泣送其柩歸」兩千多里水路「夾岸哭奠不絕於途」。數百名蘇州人一直送靈柩至江西靖安老家!蘇州府所屬七縣都為他立了祠堂,全郡近50萬戶,幾乎家家掛有他的「喜神」)畫像),百姓由衷愛戴這位廉政清官。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江南第一村 在呈坎古鎮迷失
※煙雨江南 · 詩意中國五千年
※江南水鄉(嘉興):烏鎮[貼圖]
※《煙雨江南》風景美圖
※【雨游江南】溪口懷古
TAG: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