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端午節過成粽子節的,那是吃貨

原文 | 知者在行

!端午不是從屈原開始的馬上就到端午節了,如果問什麼叫端午節,很多人不知道,但是都知道紀念屈原投江,要吃粽子。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可是韓國以「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並得到了批准,這表明韓國對端午的重視不亞於中國人,甚至高於今天的國人。在古代,端午節是整個夏季中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歷代人們的普遍重視。而端午節最初產生是中華的陰陽觀念下的產物,屈原只是後來的人們挑選出來的形象代言人,並不是專門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在古人的邏輯里,萬事萬物只有陰陽之分,陰陽調和,才能化生萬物。農曆五月,這個詩經里稱為「五月流火」的季節,是一個陽氣極盛,陰氣極衰的時節。五月初五午時,則被古人認為是陽氣達到頂點的時刻,古代的鏡子、兵器上都會標榜自己是在「五月午日丙午」打造,因為此刻天地之間皆是純陽之氣,鏡子會閃閃發亮,而兵器則能降妖除魔。不過,如此旺盛的陽氣,對古人來說並不是件好事,陰陽調和才是古人的理想狀態,而當今非常主流的一個詞語「和諧」,估計也是從陰陽調和而來。因此,五月過剩的陽氣迫切需要陰氣來調和,在五行八卦里,水能克火,作為火月的五月需要用水來克制,屈原是跳汨羅江而死的,他被古人視為水神,屈原的死和水有關,從漢朝開始,屈原才逐漸成為端午節的代言人之一。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以浴驅邪。沐浴是指清潔,也可以說端午是中國傳統中的衛生保健節日。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五月,東井、七星大凶,胃、參致死。」

×端午節並非歡樂吉祥的節日現在,人們貌似以為端午節是一個象春節一樣歡樂吉祥的日子,而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諸事不宜的禁忌日子。在古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也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驅邪。

√端午是陽刃之日端午是陽氣最旺開始轉陰之日。其中」端」是開端,」午」是十二地支當中,陽氣升到最高點的。從農曆氣象上看,端午節是陽氣從開端到最高點那個中間,一般端午節都在夏至之前,也是實際上的羊刃日。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亢龍有悔,陽氣到了頂點也就是開始衰退的開始,陰氣萌發的開端。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何況這個時節,也是毒蟲壞蟲肆虐猖獗的時候。也因此這一天有許多佩香囊、喝雄黃酒、插艾草……等避邪驅毒的儀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經驗的傳承。

農曆五月俗稱「毒月」,其中更有九天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謂的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稱為「毒日」。「九毒日」的具體日期就是:農曆 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 以及 二五、二六、二七,這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九毒日,毒氣攻身,邪氣旺盛,非常不適合男女交歡,故古訓嚴禁房事。因為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而古人為了防止有些人貪戀性慾,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這天,定為「歸寧日」。所謂歸寧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按說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應該歸寧,在父母家度過,夫妻分開,這樣就從客觀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條件。

正端午節的習俗據考證,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時期,楚、吳、越等地就已經開始固定在五月初五舉行儀式性活動了。目的大多是為了驅邪辟祟,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些活動的影子:佩香囊、掛菖蒲、焚艾草、飲雄黃等等都是古時為了驅逐邪毒而採用的手段。而吃粽子,賽龍舟這些以紀念屈原的活動則是到了漢朝才有記載。「佩香囊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香囊,以錦製作,一般繫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也有的繫於床帳或車輦上。魏朝繁欽在《定情》中詩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古詩《為焦促卿妻作》云:「紅羅復頭帳,四角垂香囊。」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和趨避邪氣的方法。在端午節前後,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所謂香囊,就是將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丁香、山奈、薄荷、艾葉、荊桔、辛夷、紫蘇葉、陳皮、肉桂、雄黃等製成葯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香囊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香囊一般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可以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掛於案頭、床邊,或是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

「懸菖艾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插艾葉和菖蒲是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前面說過,農曆五月陽氣太盛需要用水來克制,而艾草和菖蒲正是長在水邊的植物。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古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以僻邪驅瘴。有些地區不但會自家大門口掛菖蒲,插艾葉,還會邊掛邊念「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蛇蟲歸地府」。「吃五毒餅在我國北方,端午節還有吃「五毒餅」的習俗,雖然這種餅不過是上面加蓋了五毒紋樣或者壓出了五毒形象的普通餅類糕點而已,但這也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希望「吃掉」這些毒蟲,使其不能再毒害世人的願望。另外,在端午節,一些人還用綁有紅線的笤帚,掃除垃圾,清潔衛生。

閑話中華的傳統習俗,往往都富有智慧,源於古人對天地的理解。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才逐漸忘記了這些習俗的來源。

正念古法手工香囊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節來臨,也意味著陰邪之氣開始萌發。天氣煩悶,若再遇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人體生理氣血不暢,容易煩躁憂鬱,心悸胸悶。

從取材到成型均為純手工製作。以手作的植物扎染布料包裹起傳統中藥成份,製作出的端午香粽造型,玲瓏可愛,古樸雅緻,香氣宜人。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驅邪氣的習俗

紅羅復頭賬,四角垂香囊無論是在工作台邊,私家車內,床頭案邊,從端午節氣伊始,便可為您和家人帶來安心寧神,醒脾和胃,防蟲辟邪的功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每款三隻,兩種配色,一種情懷。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2016祝端午節快樂的個性說說
過端午節道一聲「端午安康快樂」也許更合適!
端午節里詩意飄
給朋友的端午節祝福簡訊
【用圖發信】給館友JJJ的祝福動畫(附:端午節快樂)

TAG:吃貨 | 端午節 | 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