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智慧》33丨如果有一個億,你想做什麼?

丨今日共讀內容丨

《心經的智慧》 第33課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打卡,並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 看視頻,學習更有效

《心經的智慧》第33課 來自那一座廟 19:07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心經的智慧》 第33課

昌樂法師·講述

- 如果有一個億,你想做什麼?-

我們來講《心經》的最後一講,三十三講,本來是三十四講的,後來在講的過程當中,有一講被省略過去了。三十三講也差不多了,實際上有點過於冗長了一點,感謝大家耐心的陪伴、支持和理解。

在與大家分享的過程當中,我每天都會瀏覽一下大家的留言,儘管我沒有去回復留言,但是我默默地關注著,默默的關注也是愛嘛。大家的關注,更是對我的愛,或者說更是對我的支持,我在這裡一併感謝大家。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我們能夠共念共心,能夠來一起學佛,是我們的福氣,應該也是佛法能夠得到弘揚的契機吧。希望每個人都與身邊的人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能聽聞到佛法,感受到佛陀的智慧。

另外一個就是,希望每個人在學佛過程當中,不只是聽經聞法,而是在生活當中展示出應有的智慧和應有的自在。這樣所謂真實不虛,能除一切苦,我們自己身上能夠自作證,能夠自己驗證自己在學佛過程當中的體會。

一、假如不考慮錢,你想做什麼?

昨天我們的講座的尾巴留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不考慮錢,你會幹什麼?這個對於沒有學佛的人來講,或者說沒有信仰的人來講,可能是個懵懂的問題。如果他還算有點福報的話,如果沒有錢,或者除了工作之外,他如果能有自己的興趣,能有自己的追求,那他的答案一定是那個。如果除了工作之外,他沒有自己的追求,那他一定仍然是愛好自己的工作。如果他的工作只是為了自己獲得更多的錢,他只是喜歡的是錢,而不是喜歡的工作,也不是喜歡任何什麼,他的答案可能是買很多包包,住高大的房子,可能是買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仍然是錢的屬性。所以,當我們的視野當中,只有物質、只有自己的慾望的時候,慾望束縛了我們的想像力。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除了生活之外,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個遠方到底是什麼?這個遠方、這個詩應該是我們對人生那個最美好願景的訴求,而這個最美好的願景需要我們能看見。如果你看都看不見,請問你追求什麼?如果你心中都沒有美,你怎麼能追求世界的美?如果你心中都沒有對未來的想法和訴求,那你怎麼能到達未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不能只生活在眼前的生活和慾望的束縛當中。

二、解構人性

基本上從人性的分層上來講,一是動物的本能,就是吃飽了就會很幸福,這是類似於這種阿Q精神的自我陶醉感。還有一種就是,人身上有這种放大了的動物性,就是無休止地滿足自己的慾望。所謂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就是無休止地滿足自己動物性的慾望,這就造成了自己的慾望膨脹,所謂慾壑難填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問題上,現實文明當中,人類底層的代碼就是無休止地滿足自己的慾望,這一點人不如動物。因為動物吃飽了,你給它什麼它也不吃,而人吃飽了,他無論如何都會用冰箱、建儲藏室等,把自己的未來儲藏起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劣根性,是我們需要去理解的。

那為什麼現在的人崇尚塑形,或者說崇尚減肥、崇尚健身?那是因為人類如果有一天能活得更好,那一定不是建立在慾望膨脹的基礎之上,一定是建立在自我自律的基礎之上。所謂的自律,就是放下了慾望膨脹的生活,塑造自己一個有規律的、有能力的、有塑造力的內心世界。健身、減肥和各種美的呈現,音樂、書法、機械等等,所有美的呈現,其實它都不是慾望的呈現,而是通過自律修鍊,最後技術呈現人性之美,這個技術稱為慾望的節制器。如果沒有自律,你只會運用工具,你不會造出工具,你的情感沒有變壓器,你的慾望沒有緩衝地帶,那人跟動物有什麼區別呢?所以,人類的文明之美,它一定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一定是建立在慾望節制、剋制的基礎之上。

講到這裡,佛法修行,第一是對於慾望膨脹以及慾望膨脹帶來後果的觀察。從這一點上來講,慾望是我們想像出來,對未來恐懼的另外一種反映在自我身上的自我束縛。而所謂的減肥、所謂的自律、所謂的技術、所謂的藝術,那是對自我內心世界塑造之後呈現出來的人性之美的最終結果。那到這裡,所謂的佛法能夠去照見我們慾望皆空的,能夠讓人們走上修行之路的重要的一點。

三、放下依賴

更重要的一點是,五蘊皆空之外,還有諸法無我。就是你不但生活在自我塑造當中,你對自我塑造的方法不能造成路徑依賴。這個是我們在講諸法無我過程當中提到的,苦集滅道,是佛陀說來揭示人生困境,找出人生出路的方法和基本原則,而這個基本原則也只是為了能讓我們解脫,它並不是常恆、永恆性存在,它的屬性也是世間法,只不過是通過這個跳板能夠使得我們悟入出世間法,得大自在、得大解脫,能深入涅槃。

所謂空性的深層次的含義是在告訴我們,不要有經驗依賴和路徑依賴。過去使得你得解脫,過去使得你得自在的方式,現在如果你依然依賴這種方法,想造成過去得到的解脫,你的解脫是無處可得的,因為你的心裡已經被方法給束縛住了。而這個束縛心靈的方法正是我們修行人,或者說已經到了一定境界的人,需要對方法照見的空性,而不能有路徑依賴。這是佛教,這是佛陀對於世界的一切的學問,一切的修行法門,一切的信仰,所具有的最偉大的洞見。人如何才不走進我們習慣性的路徑依賴?這是要巨大的反省的。我們不但要放下世間的慾望,更要放下內心當中的習性,也就是使得我們得到快樂、得到自在的那個路徑依賴。如果說依賴在這個上面,雖然你對於世間五欲六塵能夠放下,但是對內心當中的堅固的我執和所謂的法門的依賴,會對自己的人生造成更大的困境。

當然在這個語境前提之下,是對於已經能夠修行的人,才談我們所謂的要放下法執,如果你行都沒有修,請千萬不要跟我談放下法執,因為你還不知道法是什麼。就跟很多人說,看書會造成世智辯聰,是會造成所知障。請問,都沒有能障礙你的所知,你都不知道所知是什麼,你怎麼會有所知障?你仍然生活在動物的本能的五欲的膨脹當中,你怎麼會有自我塑造的難點呢?所以,法執是在我執之上、是在動物本能基礎之上,對人性當中自我塑造的方法的路徑依賴的另外一種洞見,而這種洞見是所謂的由聖者進入大解脫的佛陀境界的最後一個臨門一腳。

所以《金剛經》當中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句話的意思是,非法是我們的五欲六塵、我們的慾望,我們的貪嗔痴,是要放下的,而法、我們修行的方法,我們也不能執著。這個方法,對我們來講,如果我們執著它是常,我們對它產生了路徑依賴,那我們依然在六塵、依然在煩惱的處境當中不能出離。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放下慾望是每個人都能夠去努力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受到貪嗔痴的侵蝕,都知道它很苦。但是放下法執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修行人在這個世界已經很難得了,要修行人對法門再不執著,能通達所謂的大自在、大解脫,那實在是鳳毛麟角。這需要對法門有很深入的修行之後,你才知道我們對法門有很深的路徑依賴,這是我們在講所謂的空性的時候,一再要跟大家講的。

所以空性是對於人類自身塑造靈性、完成佛性過程當中,方法的更深層次的洞見。這一段是這樣講。

四、回到原點

另外,無我是什麼意思?在精神分析的心理學基礎之上,有這樣一個邏輯,作為我們整部的《心經》講解的最後的小結。有一個是通過諮詢師不斷地與你的溝通和交流,使你能夠發現原來你的問題是出現在過去的某一時間段,甚至更早的小時候因媽媽或者說家庭當中造成的心理挫傷。因為挫傷如同珍珠一樣,是河蚌受了傷以後,不斷不斷長出來的結石。你一定要回到過去受傷的那個原點,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因為這樣而形成的,你才能夠徹底地做出改變,否則除此之外你只能揚湯止沸。

所謂的催眠術也是這樣,就是在讓你的意識全然放下時,充分地能夠進入你的潛意識,發現你的本原的問題是什麼。然後你從起點上去看待你眼前的這一切,噢,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我受這樣的痛苦,是因為過去受到了傷害。長年累月積累成我們的個性,這種個性埋藏到我們潛意識當中,使得我們成為這樣的人。於是我們要改變生活,要改變我們的生活困境的時候,我們不是要改變眼前的事實,而是要改變久遠以來自己內心當中埋藏在心中的那個傷害。它是講這個。

這看上去跟我們的《心經》講解不太一樣,風馬牛不相及,我告訴大家,大家就明白了。無我就是對我們人性最深層次的洞察,對所有煩惱的洞察。如同我們上次講過,恐懼是對我們人性那個孱弱的自己不敢面對的另外一種逃避方式一樣。你一定要回到問題的原點,如同我們現在有金手鐲,有金戒指,有金項鏈,有比如說金手錶等等,我們現在要把所有的金子去塑造成一個佛像,請問應該經過幾個步驟?是把它們拿出來敲敲敲嗎?如果只是通過敲打的方式,它們不會粘合在一起,一定要經過一個過程,就是把它放到大熔爐當中,把所有的器形都融化,回到它的沸點之上,進行熔爐當中的大回爐之後,再去在這個模型當中倒出所謂的金水,然後這個佛像就成了。

所有要解決人性問題的最好的方式,一定是回到塑造我們性格、塑造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那個底層代碼、最初的原點才能夠塑造真正大解脫的終點。甚至可以講,是心即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這句話的含義是,一定要回到起點,我們才能到達終點。也就是終點有可能就是起點,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一個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無我是對人生根本屬性的洞見,是對人生是無常的洞見,在無常的人生當中是找不到常的,常恆、永恆主宰我們的人生的特性是沒有的。

所以,無常就是無我,而無我它才是生命的屬性,要洞察到生命的屬性是無我之外,所有的一切你才能夠成就,而除此之外,你無論怎麼做,對金手鐲、金項鏈、戒指無論怎樣鍛造它,你都不能做成一個完整的佛像,都有裂痕,你只是拼湊,只是擠壓,而不能夠融合。因為,一定要回到可以融化的那個熔點、那個沸點之上,你才能夠在模具之下成型。這就是無我的最深層次的含義。要回到生命當下的意義,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流動的、是變化的,然後我們在流動變化的基礎之上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秉承生命獨特的價值。否則生命具有的都是所謂眾生輪迴在六道輪迴當中的貪嗔痴,而貪嗔痴的前提是有常、有我。

《心經》的講座就講到這裡,感謝大家的支持。如果你有疑問,可以給我們留言,如果你喜歡,平常應該多去學習。因為我覺得《心經》這一段經文的講解,只看一兩遍,是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義的。還有,如果有緣的話,與身邊的人一起分享,希望他們都能跟我們一樣,能夠聽聞到佛法的智慧,能夠在自己的人生當中,開一扇窗,看到世界還有更精彩的一面;開一扇門,能讓他們也走向解脫。如果有這樣的因緣,那我們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讓身邊的人變成這個世界上最幸福、最自在的人吧。感謝各位!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葡萄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葡萄與它同吃會致命
紅遍全球,全北京孩子每年都要盛裝出席的劇,到底是什麼劇?!
什麼叫做格局?遇到爛人不計較,碰到破事別糾纏
剛剛,小米宣布新設組織部:這對HR及培訓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TAG:智慧 | 心經 | 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