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隆地風俗習慣
蒲隆地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Burundi;法語: La République du Burundi)簡稱蒲隆地,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2015年10月28日,第70屆聯合國大會改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蒲隆地成功獲選,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全國人口1050萬(2014年統計),由胡圖(84%)、圖西(15%)和特瓦(1%)三個部族組成。居民中61%信奉天主教,24%信奉基督教新教,3.2%信奉原始宗教,其餘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教。首都為布瓊布拉(Bujumbura),官方語言為基隆迪語和法語,國語為基隆迪語,部分居民講斯瓦希里語。貨幣為蒲隆地法郎。時差比北京時間要晚6小時。
蒲隆地是一個文化財產較為豐富的國家,且較好地保持了文化的同一性。尊重人、誠實、正直是蒲隆地社會教育的基礎;團結互助是蒲隆地人的行為準繩。但是,近幾十年來的部族衝突以及戰爭,也對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
和其他非洲人一樣,蒲隆地也非常熱情好客。遇上蒲隆地家庭辦喜事,即使素不相識,只要表示祝賀,便可受到香蕉啤酒的熱情招待。生人問路,蒲隆地人哪怕放下手中的活,走上幾里地,也要把他引導到目的地。蒲隆地人待人誠懇,樂於助人。為了使客人愉快高興,蒲隆地人可以奉獻出家裡的一切,甚至分享最後一根香蕉。每逢外國領導人訪布,總有打鼓、跳舞等熱烈盛大的歡迎場面。
蒲隆地人認為「遠親不如近鄰」,非常珍視鄰居關係,鄰居有事,應全力相助。逢年過節,首先要向鄰居表示祝賀;有了好酒,首先要請鄰居來喝。在農村,鄰居有義務和權力相互管教孩子,如一個孩子幹壞事,鄰居大人教訓他,乃至鞭打他,也不會受到孩子父母的責怪。蒲隆地人也有慶賀喬遷之喜的習慣,一旦搬進新居,親朋好友及鄰居均前往祝賀並送禮,主人則給予熱情友好招待,有時也準備飯食。蒲隆地人很講禮貌,在公共場所遇到碰撞時雙方會互道「對不起」、「請原諒」,因此很少發生口角,打架鬥毆則更為鮮見。蒲隆地人的見面禮甚是有趣。與客相見有握手的禮節,男女無忌,但晚輩與長輩、下級與上級、百姓與官員握手時,為了表示敬意,前者向前傾身,用左手托住右胳膊肘,用右手與後者輕輕相握,顯得非常謙恭禮貌。若是長久不見的熟人、至交,則相互輕輕擁抱,並輕拍對方肩背,表示親熱,不分男女,盡皆如此。
在蒲隆地,嬰兒出生是家庭的一件大喜事,尤其是男孩,其歡樂喜悅的情景從組織慶祝活動的氣氛、規模表現出來。第一次慶祝活動是向全家介紹新生兒,第二次是給嬰兒取名。要是生了雙胞胎,慶祝活動則倍加熱鬧。慶祝的形式一般是邀請親友來家喝酒(不吃飯),客人為嬰兒祝福,向其父母表示祝賀,但不一定要贈送禮物。蒲隆地人也非常尊敬長者,如居住在首都布瓊布拉的官員,每逢年節或周末,大多要返回內地省親,與家人共度佳節。在內地農村,蒲隆地人見到外國人時總要友好地打招呼,並伸出三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表示致敬,意即「團結、勞動、進步」。對於朋友贈送的禮物,蒲隆地人有當著客人面打開的習慣,然後或立即陳設於客廳內,或在下一次見面時將禮物佩帶在身上表示禮貌和珍愛。
在蒲隆地的傳統里,婚事一般由父母操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戀愛結婚的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城市。在婚事基本達成後,男方父母要去女方家裡送聘禮。雙方父母相聚一堂,男方家長當眾宣布親事告成。以前根據家庭不同,聘禮有牛、鋤頭、珠飾或其他物件等。法律上無聘禮規定,但民間仍然流行。
結婚之日,要進行一些儀式和活動。首先,到縣、市政府進行登記、履行結婚法律手續,然後到教堂舉行宗教儀式(自願),之後婚禮慶祝。在農村,招待賓客喝香蕉啤酒、冷飲,新人親友相互祝酒慶賀,接著參加婚禮的人唱歌、跳舞,熱鬧至深夜。期間,送嫁的姑娘們將新娘藏好,悄悄帶進洞房。
在城市裡,新婚夫婦首先舉行婚禮酒會,邀請各方客人出席。在酒會上,雙方家長有講話的習慣,除表示祝賀外,還要宣布送給新郎和新娘多少頭牛或其它禮品。按習慣,女方父親不出席這個儀式。之後,舉行晚宴,邀請少數近示參加;最後舉行舞會,任何人均歡迎參加,直跳到次日凌晨。舞會上不供應飲料、食品。以前的新婚夫婦可以一個月不幹活,由新娘家送吃送喝。現在新婚後第一天可以不工作,但第二天便要開始下地或上班了。
按習慣,一般要等新娘適應了新生活後,即三、五個月後,有的甚至生了頭胎孩子後才回娘家。新娘首次回娘家時,其父母要送禮,農村一般送牛,城裡送錢或其它貴重物品。此後,通過互送禮品,經常走訪,兩家親戚關係得到鞏固和發展。
由於環境和條件限制,蒲隆地人的文化娛樂不多。對蒲隆地人來說,最好的消遣莫過於喝杯啤酒。往往農民收工後,都會坐下來喝幾口香蕉啤酒,即是一種享受;職工下班後,在小鋪買瓶啤酒,邊喝邊和人閑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另一種比較有特色的文化娛樂便是在寧靜的山村夜晚,圍坐載篝火前,靜聽老人使用「英迪吉迪」(INDIGlTI—一種用木條和葫蘆瓢製成的弓型樂器)、伊楠加(INANGA—一種以木板為座,牛筋為弦製成的型若琵琶的樂器)、「英多農戈」(INDONONGO—胡琴)、「烏姆維龍蓋」(UMVIRONGE—短笛)等民族樂器,邊奏邊說邊唱,猶如中國曲藝中的「評書」或「大鼓」,既敘述古代歷史、傳說、神話,也講解人生哲理,或演唱人民生活、生產的情景,表現出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願望和要求。蒲隆地人稱這種文藝為「蒲隆地的靈魂」,是研究布社會的活材料。
每逄節假日、盛大活動或迎賓儀式,人們都會載歌栽舞,盡情歡樂。常見的舞蹈多為集體舞,且歌舞結合,一人領唱,眾人相和,一、二十名青年邊跳邊唱。而「鼓舞」(TAMB0URTNAlRES)是蒲隆地人民最為喜愛的傳統民間舞蹈。大家也知道非洲人愛好擊鼓,人人都是能歌善舞。但蒲隆地人、盧安達人打鼓與其他非洲國家不同,另有特色。表演者有老、中、少,但皆為男人。他們身著紅白或綠白相間袍式民族服裝,頭、臂佩帶珠帶,頭項大鼓,邊敲邊小跑著上場,陣勢甚為壯觀;然後圍成半圓,放下大鼓,開始表演。隨著鼓點的節奏,鼓手以各種不同的動作、姿態輪番表演亮相,時而旋轉飛舞,時而凌空騰越,有時也伴有呼喊或歌唱。鼓舞節奏強烈,猶如雷聲隆隆,震天動地。鼓舞充分表現出布民族歡樂、剛毅、豪放的性格,經常應邀出國訪問,被視為民族的驕傲。
他們還有一種「戰舞」--「英多雷」(INTORE),其節奏明快歡樂,動作鏗鏘有力,充分表現出布古代英雄出征前後的英勇氣概。由一二十名男演員,頭插茅草,額佩珠帶,上身裸露或交叉披掛色帶,下身圍著豹皮或草裙,腳踝系有鈴鐺,一手持矛,一手握盾,隨著一位長老的哨聲或口令,進行舞蹈。
當然,他們也有姑娘們的舞蹈,而且還非常的出名,曾經我國的東方歌舞團就學習了這個舞蹈,表演時命名為「鶴舞」。是由蒲隆地的幾十名年輕活潑的姑娘模仿東非珍禽皇冠鶴等候鳥的動作姿態,邊唱邊翩翩起舞,優美動人。一種非常輕盈美妙的舞蹈,叫做「伊米桑比」(IMISAMBI)。
蒲隆地實行土葬,一般當天就安葬。如果有某人死亡,死者家屬的鄰居都會來幫忙。根據當地的風俗,在路遇靈車時,迎面來的行人須立正,車輛應停行,後面的也不能超越,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待其過去後,方能繼續趕路。
喪期一般為葬後一周,一周後喪事部分結束,親友前來探望,並給各自熟悉的死者親屬送一些錢,以表示對他們的支持。喪事全部結束,要視死者性別和年齡而定,一般是在安葬後三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喪事結束後要安排一個大的聚會,請前來探望的親友喝點啤酒,以示感謝。同時,對與死者有關的財產和債務問題,要在這時作出處理。如死者是一家之主,還應確定一位接班人。
每天多了解一點 讓自己不再無知
我們的網站網址:www.sjfsw.cn
小編現特別推出自己的網路服務
網站製作及網站SEO優化服務
如果有需求的朋友請留言
或直接登錄我們的網站:
www.813seo.com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