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156)茯苓飲

外台茯苓飲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附方,條文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方葯組成為:茯苓、人蔘、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六經辨證來看,外台茯苓飲屬於太陰病。太陰病病機為里虛寒,機體功能下降而水液代謝敷布失常,停聚於心胸中而成痰飲水濕,阻礙胸中氣機,影響肺氣宣降,而表現為咳痰喘等呼吸系統常見癥狀。

痰飲水濕與呼吸系統咳痰喘等主症密切相關,外台茯苓飲在呼吸系統咳痰喘治療中也多有應用。主治病證

外台茯苓飲主治病證應以太陰病里有水飲、水氣鬱結為主。癥狀表現為胃脘脹滿不適,胸悶氣短,咳痰喘等。

正如條文中所謂「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病因在於「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所以治法為「消痰氣」,條文雖然簡約,但病因、病機、治法一應俱全,值得細細體會。

太陰病本質為里虛寒證,治療當溫中為主。正如《傷寒論》277條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從外台茯苓飲方葯分析來看,參術苓健脾利濕,為四君子湯義;枳實、橘皮行氣運脾,生薑辛溫開胃健脾,符合「當溫之」的治法。方中含有異功散方義,在健脾的基礎上注重脾胃氣機的流通,生薑、陳皮、枳實行氣開郁,調達脾胃氣機。方葯治法

外台茯苓飲可拆方分為兩組,一者參術苓為主,一者以橘枳姜為主。其中參術苓,是最常用溫中補虛的藥物,加入甘草即為後世名方四君子湯。而橘枳姜亦是仲景常用藥物。方中含有如《金匱要略》的枳術湯、橘皮湯、橘枳薑湯等方。枳實、白朮合用為枳術湯,出自《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方中枳實七枚,白朮二兩。枳實除結去滿,白朮補虛逐飲利水,治水氣互結盤踞心下,心下堅滿者。橘皮、枳實、生薑合用為橘枳薑湯,出自《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方葯: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橘枳薑湯溫中行氣化飲,故治療水飲內停所致的胸痹、氣塞、短氣等。痰飲水濕的產生歸於太陰里虛寒,脾胃虛弱則水飲代謝失常,久之則水飲停蓄。後世「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即是此意。

故仲景有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此說法體現了痰飲水濕本為陰證,故當溫葯和之,以小半夏加茯苓湯、苓桂術甘湯等為代表方。張元素將枳術湯易湯為丸,李東垣更多有發揮,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有橘皮枳術丸等,其方後注曰:「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此能用食葯者也。

此葯久久益胃氣,令人不復致傷也。」臨床治療痰飲水濕證,需要標本兼治,肺脾同調。既要祛除痰飲水濕的有形之邪,還要恢復人體機能,杜絕其產生的內環境,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所以,外台茯苓飲在參術苓健運基礎上,橘枳姜行氣祛飲,合用則攻補兼施,較單純溫中健脾或攻逐水飲更符合治療實際。臨床應用要點本方中陳皮藥量適當偏大

因太陰病里虛寒為痰飲水濕生成的病理基礎,因此祛除水飲需以溫中運化,恢復機體功能為主,這也是後世祛濕多以調脾為核心緣故。陳皮性味溫和,兼以行氣除滿,故而在橘枳薑湯中用量最重為一斤。所以,外台茯苓飲中,經方名家馮世綸教授強調橘皮量可適當增大,臨床常用15~30克而療效明顯。關於方中白朮、蒼朮的選擇應用。

在仲景年代,術並不分白朮、蒼朮。後世才有白朮、蒼朮的區別。《本經》云:「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在濕象明顯時,多用蒼朮,如九味羌活湯、白虎加蒼朮湯等。所以在本方應用時,如痰飲水濕明顯者,多用蒼朮替代白朮。重視方中生薑。

一般用藥,醫者多視生薑、大棗、甘草為調和之葯,可有可無,並不重視。但在痰飲水濕治療中,生薑辛溫祛飲為主力,且原方中生薑四兩用量最大。故對於太陰病痰飲水濕證時,生薑用藥不可或缺,需要重視。

注意攻補比例

外台茯苓飲雖然為攻補兼施治法,但臨床運用本方需要重視方中攻補的比例,參術苓為補,橘枳姜為攻,根據虛實比例動態調整。當仿照後世枳術丸比例,如補多則多用參術苓,攻多則多用橘枳姜,達到標本兼治,更加看重遠期療效。總之,外台茯苓飲在呼吸系統中多有應用機會,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穩定期的調治,其較一般溫補方劑等更勝一籌,蘊含著後世的健脾補虛、溫中祛飲、調暢氣機、肺脾同調、培土生金等治法,值得臨床細細體悟。

林佳明,崇尚仲景醫學,六經辯證,運用經方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做經方一代傳人。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從臉上看出心臟問題,中醫望診學起來
4月17日名醫李道政先生在廣東省中醫院傳承李氏砭法(虎符銅砭刮痧)
倪海廈——漢唐中醫方劑講解5
刮痧有哪些手法 中醫刮痧
中醫大師陳玉琴健康養生大全--6

TAG:故事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