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往事:一張告示背後轟轟烈烈的「改土歸流」運動

作者|重明

背景介紹1:趙爾豐(1845年-1911年),字季和,祖籍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清朝大臣,盛京將軍趙爾巽之弟。

初以捐納任職廣東,之後歷任靜樂、永濟等縣知縣,並得到山西巡撫錫良賞識,錫良調任四川總督之後,隨之赴四川任職。1905年5月,調任建昌道,負責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亂,處理川藏地區的事務。不久升任川滇邊務大臣。錫良離開四川後,趙爾豐代理四川總督之職。

1908年2月,改任駐藏大臣,期間平定了西藏上層貴族策劃的叛亂事件。1911年4月,其兄趙爾巽調任東三省總督,趙爾豐接任四川總督。保路運動興起後本欲上奏朝廷為民眾請命,但清廷卻急電趙爾豐鎮壓保路運動,並將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從而導致了湖北兵力空虛,爆發了武昌起義,同年10月,趙爾豐暗中策劃兵變,被大漢軍政府都督尹昌衡抓住之後殺死,時年66歲。賜謚曰襄平。

趙爾豐在康巴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已是百年往事。

百年間,川滇藏百姓僧眾,無論是對趙爾豐的『趙屠夫』形象的驚恐傳聞,還是對他廉潔公正恩威並重的的讚歎,早已遠去。歷史學家對趙爾豐的功過是非,對「改土歸流」的進步與弊端,憑藉清史檔案,讓歷史事說話,也已一論再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摒棄了種種束縛思想的禁錮,為社會展現了一個更接近真實的趙爾豐其人。「改土歸流」這一曾經是轟轟烈烈,而又夾帶著血腥味的、對康巴地區有著深遠影響的這段歷史,也得以更加全面客觀地描繪與評說。

最近,我們有幸從國外友人手中得到兩張清末民初的老照片,雖然趙爾豐的身影難辨,但卻再現了百年前「改土歸流」實施期間的真實瞬間,給我們揭示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畫面。

背景介紹2: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製為流官制。又稱土司改流、改土設流、廢土改流,始於明代中後期,是指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改土歸流是就是把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變成漢族式的官員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同時加強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改革後,還是有些土司掀起叛亂,最大規模的是烏蒙土司的叛亂。

第一張是《告示》的照片,見圖片1。

告示的張貼地是現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縣,它被就地而立。

圖片1 告示

告示行文規範,落款、印章齊全。告示的文字由藏漢兩種文字分別印刷後拼接而成,在騎縫處不僅蓋有印章,還有趙爾豐的親筆簽字。對於告示為何立於地上而非張貼在牆?不了解康巴藏區的環境和習俗者或許心生疑竇,但到過藏地的則會發現,藏民各家的牆壁,多用於粘貼晾晒乾後作為燃料使用的牛糞餅。且傳統的房牆用土夯築,或用卵石砌成,牆面並不平整,難以用來張貼大幅的文告紙張。

此張告示的原文錄於下:

最右邊豎著寫的題款是「欽命頭品頂戴尚書銜川滇邊務大臣武勇巴圖魯趙」。 布告中間則是正文,分別為豎書的漢文和橫寫的藏文

最左側幾行為豎寫的落款:

「右諭通知

宣統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告示 實貼大吉曉諭勿損」。

布告漢字正文如下:

出示曉諭事 照得邊地的百姓 從前只知道信服喇嘛 因此當喇嘛的人多 所以數百年來 人口越來越少 亦未受過教導 糊糊塗塗 連孝弟忠信禮儀廉恥 一樣也不知道 上年本大臣出關的時候 就看見你們百姓 真是愚蠢得可憐 才與你們 除去土司喇嘛苛法 替你們設官治理 見你們子弟聰明的很是不少 因此又派員到處勸導 與你們興設學堂 當設學之初 你們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到得今日 你們眼見耳聞 知道是為你們好 並不是叫你們子弟當烏拉差 本大人雖然淘神費力 還算不白費心 最可喜的是巴塘有個地方 叫冀古工 離巴塘有八十里 那個地方 前年也設了學堂 教導子弟 只是沒得作學堂的房屋 誰知冀古工 有個夷婦叫阿貞的 看見這學堂教人讀書 是頂好的事情 比信喇嘛念經 還勝百倍 他又沒得子侄在學堂讀書 居然把自己住的 很大很大的房屋 送作學堂 巴塘的地方官 與他稟了上來 本大臣看見甚是歡喜 此等婦女的見識 到比男子還要強些 可見人民知識 漸漸開通了 本大臣不沒他的好處 與他寫了四字匾額 叫女界尊儒 發到學務局 派員親到冀古工 與他張掛起來 這匾額上女界尊儒四字 是怎麼講解呢 就是說他…的婦女們 都知道尊敬孔聖人的意思 一時冀古工的人 也有與他掛紅的 送哈達的 放爆竹的 真是光榮 真是喜幸 可是他這件事 不是你們作不到的 只要你們都能夠照他這樣行事 本大臣還是一樣與你們的好處 然而本大臣這句話 不是教你們人人捐產業 是教你們人人和冀古工阿貞一樣的明白 知道學堂是件好事 是為教養你們子弟成人 只要能夠把自己的子弟 送在學堂讀書 就不捐產也是一樣的 到得將來學成了 得了優等的時候 你們一家人都是有光榮的 你們遠處地方的人 有不知道的 只須問問巴塘讀書人家 去年…畢業的時候 是怎麼樣的體面 就曉得了 為此曉諭 其各知道

此示

(註:原告示無標點,但以空格相間。告示圖片中個別字跡不清楚的,用符號『…』標出。原文有個別別字,照原文抄錄。)

翻閱清檔,在康巴地區推行「改土歸流」中,趙爾豐曾廣貼勸學的告示。已查到四川省檔案館保存的宣統元年,張貼於巴塘理塘一帶的另一張布告。

這些《告示》的出台,是推行實施「改土歸流」的重要內容和措施。正如告示所言,「照得巴理二塘已經改土歸流 有各事自應向漢官聲訴 惟語言不通須通事傳達……」。因此「民子女入學堂學習 先習官話……」。這便是說興教育、學漢語之於改土歸流的重要和必然聯繫。另據《巴塘縣誌》所載:「趙爾豐戡定巴塘後,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在巴塘推行『改土歸流』,頒布了《巴塘改土歸流章程》,……。在實施《章程》中,辦了以下幾件事;……。」其中第六件事是:「興辦教育。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趙爾豐奏準在打箭爐設川邊學務局,……。十月,川邊學務局移駐巴安,並以巴安為中心興辦教育事業。……」。也說的是興教辦學是改土歸流的重要內容。

(註:打箭爐,即現康定;巴安,即現巴塘,下同)

兩份《告示》為達到勸學之目的,著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宣統元年的告示中,先號召「學好官話」,繼而告示「爾等將來遇有事件 可與漢官前面稟 自己說得明白 不用通事轉述 免受多少刁難欺矇之弊」。再說得透點,「優秀者多讀漢書 亦可出身做官 即與漢官一樣 人皆不敢輕視」。處處說的是入學念書的好處。事隔兩年,到宣統三年年初,運用巴塘冀古工一位婦女,把自己住的房屋捐獻出來做學堂這樣一個活典型,大加讚許予以弘揚,足足佔了告示的大半篇幅。把一張有可能通過師爺之手寫得之乎也者的告示,直接用生動的白話公之於眾,表現出他體恤民情,雖恨民頑,然望民開化之心切切動人。兩份<告示>拼棄了八股文言,直用口語白話表述,亦可見其講求實用的文風。

在廣貼告示的同時,趙爾豐的措施切實,從100萬川滇邊軍務費中,撥出3萬銀兩作為關外辦學的經費。在巴塘設立學務局,在周邊地區建立了百餘個學堂。除學堂的設施、教學費用、教員薪金等開支外,還如宣統元年的告示中所說「學堂中書籍紙筆衣服均系官為制」。由於有銀兩和措施的保障,使興學之舉沒有淪為一紙空文。

本文展出的第二幅圖片,便是民國初年,巴塘官話學校活動的一個場景。

見圖片2中,一百多名男生女生,衣衫整齊地列隊於操場;各等官員教師坐於上位,或立之於場中;而周圍的牆上屋頂觀瞻者也不下百餘之眾。此情此景,對於百年前大山中的一個小鎮,莫非盛況空前乎!無怪乎《巴安縣圖志》於實記載,在巴塘,那時「所屬全境百姓不足5000戶,學生竟有千數人,書聲不斷,成為一文化之區」。

在教育使民受惠,風尚為之一變的同時,也得到深明大義的土司頭人的支持。時為德格土司的多吉僧格就是一例。多吉僧格因擁載改土歸流,得到趙爾豐的賞識。多吉僧格於宣統元年年底到巴塘後,見官話學堂學生彬彬有禮,一改入校前的陋習,呈現一片新氣象,很是高興。遂於次年將結餘的瞻銀1000兩捐獻以用於修建男學堂;而其妻四朗措姆亦慷慨解囊,用首飾衣物折銀1000兩,捐獻來修建女學堂之用。上層人士的支持和平民百姓的擁護,使教育事業得以推動。

事隔百年,而今見文如見其人。文中『蠻民』『愚蠢』『頑橫』諸多罵語溢於言表,『夷婦』『蠢然一物』隨口而出,也活靈活現地刻畫出趙爾豐這位清末的吏臣所傳承的大民族主義的蠻橫之態。這種大民族主義的表現,不僅是在口頭上,而且也貫穿在整個改土歸流的實施過程中,趙爾豐蔑視藏民百姓的習俗,不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採取殘酷的暴力手段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對於寺廟的歷史文物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對當地的信教僧眾造成了傷害。當然,這位滿清朝廷的官員,也難以超越歷史的局限,但當我們回看歷史時,是是非非當應更為清晰了。

時光如金沙江的流水,將歷史上有聲有色的幕幕影像沖卷而去。然而,改土歸流中推動教育在康巴地區的影響,象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一樣,永不可滅。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夜讀詩話:當風流已成為往事36
與寂寞往事乾杯
耶路撒冷:冤冤相報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張愛玲的傾城往事

TAG:運動 | 往事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