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點】屠呦呦獲獎引發深層次反思

 2011年9月24日,81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在紐約登上了拉斯克獎的領獎台。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獲得的世界最高獎。過去,有三分之一的拉斯克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獎官方推特消息:中國女科學家等3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讓四年前的預言成真。她獲得提名的理由:屠呦呦從中醫古籍里得到啟發,首先發現中藥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瘧原蟲的成分,她的發現,在全球內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

 在前一次獲獎之後,也伴隨著一系列爭議。國人一邊驕傲一邊疑問,為何這麼傑出的科學家在國內還是「三無」(無博士學位,無院士稱號,無海外留學經歷)人士時,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和項目另一參與者向北京一家媒體透露:「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著名科學科普網站「果殼網」也登出所謂「科學八卦」文章,指屠呦呦不得人心,性格太差,霸道無理……

  消息傳出,公眾嘩然。網友「浪下吳煙」說,青蒿素沒有國家支持、集體努力,肯定做不出來。但是,某個人的最原始的貢獻往往是項目成功的關鍵。這也是國際大獎常常頒給某個人的原因之一吧。「單身禍害」則說,一個榮譽,似乎從全部研究人員,到行政、司機、清潔員,甚至家裡的保姆都有功勞,應該一起受獎,這是我在科研單位的最大體會!

  真相到底如何?目前所見關於屠呦呦與青蒿素關係最具科學精神的調查分析報告,這就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等人於2011年8月22日發表的文章《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文中指出:「回顧四十年前開始的歷程,不乏曲折和反諷。青蒿素工作源於中國幫助越南抵抗美國,研究者迄今未獲國內外充分肯定。」全國性抗瘧研究計劃「523任務」,是「文革」時期在軍方領導下進行的。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瘧作用達95%到100%,這一方法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

  饒毅文章發表後,僅僅過了20天,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獎的獲獎名單揭曉,屠呦呦獲得臨床醫學獎。24日晚,饒毅亮相鳳凰衛視「百科大講堂」,透露屠呦呦的作用如何被確定,青蒿素研究為何在國內一直沒有得到足夠認可。

  饒毅說,青蒿素有太多的爭議,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是一個大協作項目,全國很多人參與。當時沒有什麼論文,1977年才發表第一篇論文,署名是青蒿素協助小組,1979年發表了第一篇英文論文,署名是一大串作者,屠呦呦在中間。為了確定到底誰做了什麼,他們查詢了原始軍方資料,與爭議相關各方面人面談,把錄音收集起來,互為佐證,最後梳理出來,每個人做了什麼。最終確定,屠呦呦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青蒿素爭議嚴重影響了研究價值的確認。饒毅說,在存在很多爭議的情況下,整個項目所有人得到的認可都很少。因為每次想認可誰的時候,就會有人寫信舉報。中國的文化是,「只要有爭議,我們就不管,就丟在那裡,所以只給了他們一些少數的獎,多數的獎都沒有」。屠呦呦被提名過院士,因為有爭議就擱置了。「中國文化不願意麵對爭議。這樣重要的東西,有爭議就逃跑了,最後導致牆內開花牆外香。」饒毅感嘆,「搞清楚爭議一點不難,就是把各種東西攤開來看,只要你有勇氣做完。有些時候,爭議是進步最重要的方面。不要懼怕爭議,要理性分析。」

  饒毅也提到屠呦呦個性與細節上存在的問題,但並未讓此干擾大局判斷。在拉斯克領獎台上的屠呦呦是理性的。她強調,榮譽不僅僅屬於她個人,也屬於中國科學家群體:「我也想對許多發現青蒿素和臨床應用做出顯著貢獻的同事們,表示衷心的感激和謝意。」

  青蒿素髮明功勞難確定問題,在現在還會發生嗎?江蘇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屠呦呦這樣「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情況有其歷史背景,當時處於「文革」期間,很多科技成果都是集體研究、集體署名,很難鑒定誰是第一發明人。而她此次拿到的美國拉斯克獎是「提名制」,主要由專家推薦,如果是申報制的話也很難實施。現在我們評獎,像屠呦呦這樣的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現在各方面資料都比較規範,這個科技成果的第一篇論文是由誰發表的,第一個專利是由誰申請的,皆有據可查,清清楚楚,申請獎項時也就不會出現爭議。前不久,《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修訂(草案)》剛剛通過一審,我省的科學獎勵機制特意設置了「四道關卡」,要求評獎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公示,並且專門設立了專家庫,評委都是隨機抽取的,使科學獎勵真正實現公開、公正、公平。

  網友們還將青蒿素事件之爭引向科研回報與獎勵話題。網友「煩不了」在評點屠呦呦事件時便說,屠呦呦當初也不算是項目帶頭人,熬到80歲獲得認可還是幸運的。在他們研究所,某項科研成果不斷獲獎,所長的榮譽「滾雪球」般增長,他的導師是技術核心人物,卻永遠「為人作嫁」,遠沒有得到足夠的回報,這讓他們這些弟子無比心寒。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流域管理與區域發展研究所主任陳雯說,對科研人員要有寬鬆合理的評價環境。一方面,對成績要一是一、二是二的認定,不能行政化,唯官階是論。其次,要鼓勵探索,允許失敗,這樣,科研人員才不會將自己與榮譽、稱號、評獎死死捆綁在一起。

  饒毅在研究青蒿素史實時,「閱讀了大量中國有關部門沒有費時研讀的材料」。他認為,「要讓理智討論佔主導地位,把非理智邊緣化。缺乏理智,也是中國文化的缺陷。」也許,隨著國際大獎光耀中國青蒿素,還會有更多的名分之爭,需要有關部門直面問題,確認成就,讓所有付出過的人共享青蒿素的成就與驕傲。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琳噠是我」遺書背後的反思 ~~
慘不忍睹:7歲女孩被虐死的反思!
逆反心理?
新詩敘事的詩意生成及其詩學反思
【卓見】何志鵬:我國法學實踐教育之反思

TAG:觀點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