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津三絕?都有什麼來歷?(農地圈的回答,34贊)

一、耳朵眼炸糕在天津城的北門外大街上,有一條窄小彎曲的衚衕,衚衕窄到何種地步,您一聽這名字就知道了——耳朵眼衚衕。也就是說這衚衕既狹窄又曲里拐彎的,像人的耳朵眼一樣。在耳朵眼衚衕口,有一個炸糕店,因地得名,叫「耳朵眼炸糕店」。說起這「耳朵眼炸糕店」,還真有一番來歷呢。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位叫劉萬春的外地人,為了謀生,就在天津街頭支起爐灶賣上了炸糕。由於他善於琢磨,又精工細作,再加上誠信經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很受津門百姓的歡迎。後來有了積蓄,他就在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開了一間炸糕鋪,店名「增盛成」。

隨著「增盛成」的炸糕越賣越火,喜食這口的人也越來越多,再加之毗鄰耳朵眼衚衕口,人們就將這美味的炸糕稱之為耳朵眼炸糕,而「增盛成」的大號到沒有人叫了。久而久之,人們只知「耳朵眼」而不曉「增盛成」了。老闆也就順水推舟,乾脆就改招牌叫了「耳朵眼炸糕店」。耳朵眼炸糕是選用上等粘黃米經水磨後發酵,又選上等紅小豆煮爛去皮,加上紅塘汁炒製成餡。據說加工的時候要三口油鍋:先文火炸,而後又放入另一口鍋里大火炸,最後再放入香油鍋里炸一下,這才能出鍋。經過多道程序,加工好的炸糕是色澤金黃、柔軟且酥脆、餡香甜而不膩,看著就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就別提吃了,肯定可口。噢!對了,再輔以放著青絲玫瑰和白糖的小豆粥,那口味就更佳了。現在,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其炸制時的工序,我過去曾親眼目睹過:鍋到是有三口,但只有兩口鍋在加工,第三口鍋是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不錯。解放以後,耳朵眼炸糕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耳朵眼炸糕在國內外是連連獲獎。現在已經衝出亞洲,名震世界了。

二、十八街麻花走進天津桂發祥麻花公司的店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非常醒目的玻璃展櫃,一個一米多長碩大的麻花擺放在裡面,既做了廣告宣傳,也顯襯出了十八街麻花的悠久歷史和無可替代的知名度。說起十八街麻花來,可就有些麻煩了。因為有兩家企業都說自己是正宗的十八街麻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以至於爭到了法院,方由法庭做出了公論,也定出了輸贏。本文不涉及此事,只是稍微交代一下,也從側面說明了這個品牌的重要性。關於十八街麻花的歷史沿革,有兩種說法,我覺得還是一併寫出的好。說法一:十八街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兩兄弟。這哥倆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一間麻花店,一為「桂發祥」、一為「桂發成」。由於經營得當,製作的麻花很有特點,受到了百姓的歡迎。一問「在哪買的麻花」,回答說「十八街」。時間長了,「十八街麻花」就成了人們的習慣稱呼了。說法二:清朝末年,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開了一間麻花店,店名「桂發祥」。這劉老八人很聰明,研究出了很多種麻花的做法,尤其在掌握好麻花酥而不艮上有獨到之處,也可以說有一手絕活。至於麻花的稱呼,與上述相同,這裡就不贅言了。還有一個傳說,是說明這十八街麻花如何創出特色的:說是十八街麻花有個少掌柜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

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柜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既酥脆,還不艮,而且香氣撲鼻,很是可口。後來就按照這個方法摸索出了一套絕活。從此,十八街麻花的名聲也就越叫越響了。我個人對這個說法不加懷疑,覺得可信度很高。不論怎樣說,這十八街的麻花是在天津衛站住了腳,成為了有名的特色小吃。而且還出口到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在外地也開了數家分公司。如果您來天津,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到大沽南路去一趟,那十八街麻花的總店就坐落在那裡。至於有人問了:「天津的十八街麻花滿大街都是總店,這是什麼原因呢?」對這個問題,我只能這樣回答:「可能這是人家的經營策略吧。」

三、狗不理包子在2001年的春節晚會上,馮鞏與郭東林和說了一段相聲,其中的一段天津快板,把本已經名揚海內外的狗不理包子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一大截。難怪第二天「狗不理」老總設盛宴,請馮鞏全家在狗不理飯店過大年初一呢!因為這無形中給狗不理包子做了廣告,而且還一分錢沒花,其效果比起那些拿著幾百萬、幾千萬,拚命往春節晚會廣告堆里扎的企業,好過不知多少倍去。您還別說,沒有幾天,美國紐約就有電話打來,要求與「狗不理」商談在美國合作開店的事宜了。可能那個狗不理飯店的老總,到現在還沒事兒偷著樂呢。可話又說回來,如果「狗不理」沒有這「金剛鑽」,他要命也攬不來那「瓷器活」的,我想,最終還是因為產品過硬,再加之上百年的不斷總結創新,才達到了這個效應的。您說,是這個理吧?狗不理包子確實很有特色,我們從食譜的介紹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其餡是用豬膀肘上的瘦肉再加上特製的醬油、香油、味精、蔥薑末等作料和高湯攪拌而成;其用面也和別的包子不一樣,用的是半發麵,從揉面、揪劑、擀皮、裝餡、掐包、上屜、上大灶,都有明確的規格標準,掐出來的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的褶不少於十五六個。剛出屜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又如荷花待放,十分的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雖說有句俗話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但這好吃的包子再加上漂亮的褶,不但能使您食慾大開,而且還有美的享受呢!狗不理包子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個叫高貴友的人,小名就叫狗不理。他開了一個包子鋪,店名「德聚號」。由於他心靈手巧、聰明好學又肯鑽研,把個包子做得是又好吃、又好看。可隨著他的包子名聲越來越響,人們都習慣於稱它為狗不理包子了,時間一長,也就沒有人再呼其店名了。清朝末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還曾把這包子作為貢品請慈禧太后品嘗,太后吃過連聲說好,這「金口玉言」也就使得「狗不理」的名氣更大了。當然,這只是傳說罷了。解放前夕,由於市場蕭條,「狗不理」已經難以為繼,最終倒閉了。1956年,為發掘和保護民族傳統食品,政府又將狗不理的老廚師以及其他包子鋪的廚師請回來,重新創業,成立了狗不理飯店,集眾家之長,使狗不理包子這一富有天津特色的傳統食品得以發揚光大,並走向世界,同時也受到了各國食客的認可和歡迎。現在,「狗不理」在傳統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狗不理包子系列產品和狗不理啤酒,使得狗不理包子這一特色食品更加錦上添花、聲震海內外了。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7月起,天津將成為全國最美的城市!
津門十景傳承古今 這份天津旅遊清單請拿好
天津銀魚
天津最適合一日游的免費景點,別說我沒告訴你
天津之海河上的橋

TAG:天津 | 來歷 | 回答 | 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