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和合理繼承中華武德文化
09-17
科學認識和合理繼承中華武德文化 劉 芳(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教授) 中華武德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認識中華武德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批判地繼承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於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中華武德文化從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武德是軍人和軍隊觀念體系與行為品質的統一體,包括軍人和軍隊的政治觀念、道德觀念、紀律觀念和行為規範等要素。中華武德文化從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武德概念起源很早。《史記》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就是說,黃帝不僅重視「武」,而且重視「德」,並把二者結合起來,儘管這裡所說的「德」並非完全是武德。對修德振兵思想闡述較為全面的是《吳子》。該書認為,在戰火紛起、干戈擾攘的時代,只有「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才能強國闢土、捍衛社稷。先秦以降,武德開始出現在文獻典籍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左傳》記載的楚莊王「武有七德」說。「武」與「德」二字聯用,始見於《國語》:「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有溫德以成其名譽。」隨著中華武德文化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深化,但其本質卻始終未變。 中華武德文化源於氏族兼并與融合的原始戰爭,它由戰爭所決定並為戰爭服務。從一定程度上說,有戰爭就有武德,武德的高下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孫臏兵法》中將武德的作用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鞏固內部團結統一、同心協力的「粘合劑」,即「德行者,兵之厚積也」;二是堅忍不拔、克敵制勝的強大手段,即「故德者,兵之手也」。 崇尚「義戰」與「人和」,是中華武德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徵。中華武德文化以「仁」為核心。這集中表現在對外關係和對內關係的處理方式上。在處理外部關係(主要是與敵軍、敵國、鄰國的關係)上,它遵循「義戰」原則,主要包括愛國愛族、誅暴伐亂、殺人安人、以戰去戰、上兵伐謀、善俘安降、兵不血刃、先德後武、和睦鄰邦等。在處理內部關係(主要是軍民關係、軍政關係、官兵關係、上下左右關係等)上,它遵循「人和」原則,主要包括和軍愛卒、愛民保民、上下誠信、愛兵如子、賞信罰必、師出以律、令行禁止、任賢使能、正心寬度、尚謙明恩、同甘共苦等。「義」與「和」是「仁」的原則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可以說,一部中華武德文化的歷史就是圍繞「仁」這一核心和「義戰」、「人和」這兩大基本原則展開的。 中華武德文化是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的寶貴精神資源。中華武德文化中「辭不忘國,先國後己」的愛國主義情操,「圖國忘死,貞之大」的民族氣節,「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強烈憂患意識,「臨陣約束,則忘其親」的大局意識和犧牲精神等,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哺育了無數忠貞為國的錚錚將士和民族英雄,成為團結和激勵中華各族人民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為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 弘揚中華武德文化,不斷加強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是中華武德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認真研究這一珍貴歷史遺產,弘揚中華武德優秀傳統,有助於加強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 弘揚「得道多助」、「義兵必勝」的思想,建設威武之師、正義之師、和平之師。「義」是我國古人對戰爭與軍隊性質的常用表述方式,義兵是指為正義事業而戰的軍隊,義戰是指為正義事業而進行的戰爭。我國古代兵家認為,義兵為威武之師,義戰為必勝之舉。正義之師充分發揮政治上的優勢,贏得民眾支持,同時配以軍事鬥爭手段,就會無往而不勝。我軍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為正義事業而戰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在世界多極化的今天,局部戰爭此起彼伏,天下並不太平。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弘揚「義兵必勝,義戰德勝」的中華武德文化,努力把我軍建設成威武之師、正義之師、和平之師,為維護祖國統一、保衛世界和平積極貢獻力量。 弘揚「尚智重謀」、「伐謀伐交」的思想,建設精銳之師。謀略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武德文化的重要內容,其最集中的表現領域是兵學。所謂「攻人以智不以力,用兵在巧不在多」,就是對中華武德文化這一價值取向的經典表述。《孫子兵法》倡導「詭道用兵」,強調在決定國家民族和將士生死存亡的戰場上,要充分運用戰爭充滿偶然性、多變性的特點,發揮指揮員的智慧和權變,採取虛實轉化、奇正並用、示形誤敵等多種方法迷惑敵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從而達到勝利的目的。在當前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中,應堅持「智以為本,勇以為用」,提高軍人特別是將帥的「德能」和「德智」。更為重要的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要求,抓緊軍隊編製體制和法規制度的調整改革,實現人與武器裝備的優化組合,使之轉化為強大的現實戰鬥力。 弘揚「以治為勝」、「和軍一心」的思想,營造令行禁止、賞罰嚴明、團結統一的良好氛圍。「以治為勝」是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提出的治軍原則,它要求軍隊將士「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陣,雖散成行」。「和軍一心」,則要求軍隊內部形成上下左右和衷共濟、團結戰鬥的和諧氛圍。我國歷代兵家認為,做到「和軍」,貴在「愛卒」,就是要做到上下同欲、上下誠信、為卒分憂等。在當前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中,應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與以德治軍有機統一起來。堅持官兵一致,實行軍事民主和官兵平等,強化尊干愛兵的團隊意識,建立情同手足、親如兄弟的官兵關係,營造紀律嚴明、作風優良、關係融洽、團結互助的和諧軍營氛圍,為增強部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堅實的思想和情感基礎。 弘揚「精忠報國」、「利民忠國」的思想,培育官兵的犧牲奉獻精神。「精忠報國」、「利民忠國」,主要體現為履責盡忠、舍家衛國、捨身報國,即為國家和民族整體利益而勇於犧牲奉獻。這是中華武德風範的最高境界。軍人與國家和人民的關係,是軍人面臨的最基本的道德關係。在我國,軍隊的重要使命是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軍人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念也必須服從於國家與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繁榮昌盛的客觀需要,也是有效履行我軍使命的內在要求。在當前我國軍事軟實力建設中,應結合新的歷史條件,不斷賦予「精忠報國」、「利民忠國」以新的時代內涵,並將其升華為官兵的愛國愛民之情,固化為官兵的強國富民之志,轉化為官兵的報國效民之行。
推薦閱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