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骨折秘方(方4首)
治骨折秘方(方4首)
5.1 活血鎮痛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當歸、白芍、生地、連翹、枸杞子、骨碎補、續斷各9克,川芎、制乳香、制沒藥、三七各4.5克,桃仁、防風各6克,茯神12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補腎壯骨。
【方解】筋骨損傷初期,血離經脈,形成血腫,阻塞經絡,氣血凝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氣傷痛,形傷腫。」吳昆注為:「氣無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腫。」所以損傷必有腫痛,又腎主骨,骨折脫位後,因積瘀化熱,必見紅腫之症。本方是由桃仁四物湯化裁而成。方中生地涼血散瘀,並用防風、連翹祛風清熱;以桃仁、乳香、沒藥、三七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因骨斷筋絕,故用枸杞子、續斷、骨碎補補益肝腎、續筋骨;加上茯神寧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補腎壯骨之功。
【主治】骨折脫位初期,瘀血作痛。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效果甚佳。
5.2 跌打養營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西洋參3克(或党參15克),黃芪、白芍、川續斷、補骨脂、骨碎補、木瓜各9克,當歸6克,川芎、三七各4.5克,熟地、枸杞子、懷山藥各15克,砂仁、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大補氣血,健脾益腎。
【方解】《正體類要》云:「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慣,臟腑由之不由。」骨傷日久,由於長期卧床或傷肢不經常活動以致氣血虧損,營衛不慣。本方是由四物湯加味而成。方中四物湯,是調血養血之良方。加西洋參、黃芪、懷山藥、甘草補氣扶正;砂仁醒脾調胃、行氣寬中;三七、木瓜舒筋活絡;續斷、枸杞子、骨碎補,補骨脂補肝腎、壯繼筋骨,以促進骨痂生長。綜觀全方具有大補氣血、健脾益腎之功,故用之頗效。
【主治】骨折中、後期,能促進骨痂生長。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對骨折癒合,確有促進生長之效,效果頗著。
5.3 仙復湯
【來源】周福貽,《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柴胡、花粉、山甲、桃仁、紅花、防風、乳香、沒藥、赤芍、貝母、白芷、陳皮、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散瘀、軟堅消腫。
【方解】骨折,除複位固定外,中藥內治亦相當重要。方用當歸、桃仁、紅花、乳香、沒藥、赤芍活血散瘀;柴胡、陳皮疏肝理氣;防風、白芷疏風散邪;花粉、山甲、貝母軟堅散結消腫,以助活血化瘀之力,組合成方,有活血散瘀、軟堅消腫之效。用藥遣方獨闢蹊徑,實為治病良方。
【主治】骨折後瘀結腫脹。
【療效】治療鎖骨骨折58例,均獲痊癒。骨折臨床癒合平均天數:兒童一般為10~15天,成人一般在20~30天。
5.4 活血止痛湯
【來源】陳志文,《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桃仁、牛膝、絡石藤、丹參、蘇木、地鱉蟲各9克,紅花、川芎、乳香、沒藥、陳皮、枳殼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方解】根據「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的治療原則,方以當歸、桃仁、丹參、蘇木、紅花、地鱉蟲、乳香、沒藥、川芎等共奏活血化瘀之效;然血隨氣行,故在活血化瘀葯中佐以理氣之葯,如陳皮、枳殼等調達氣機,有氣行則血行之意,既照顧到調氣疏肝之特點,又能增強活血化瘀之功。本方適用於跌打損傷、筋斷骨折導致的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用之臨床,效果頗佳。
【主治】骨折初期瘀血內結,疼痛腫脹。
骨折的治療原則
骨折的治療有三大原則,即複位、固定和康復治療。 1.複位 是將移位的骨折段恢復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關係,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復治療的基礎。早期正確的複位,是骨折癒合過程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2.固定 即將骨折維持在複位後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對位情況下達到牢固癒合,是骨折癒合的關鍵。 3.康復治療 是在不影響固定的情況下,儘快地恢復患肢肌、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舒縮活動。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消除腫脹;減少肌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質疏鬆、關節僵硬和促進骨折癒合,是恢復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證。 一、骨折的複位 (一)複位標準 1.解剖複位 骨折段通過複位,恢復了正常的解剖關係,對位(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係)完全良好時,稱解剖複位。 2.功能複位 經複位後,兩骨折段雖未恢復至正常的解剖關係,但在骨折癒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稱功能複位。每一部位功能複位的要求均不一樣,一般認為功能複位的標準是:①骨折部位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②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過1cm;兒童若無骨骺損傷,下肢縮短在2cm以內,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自行矯正。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輕微的向前或向後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一致,日後可在骨痂改造期內自行矯正。向側方成角移位,與關節活動方向垂直,日後不能矯正,必須完全複位。否則關節內、外側負重不平衡,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幹稍有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大;前臂雙骨折則要求對位、對線均好,否則影響前臂旋轉功能。④長骨幹橫形骨折,骨折端對位至少達1/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應對位3/4左右。 (二)複位方法 骨折複位方法有兩類,即手法複位(又稱閉合複位)和切開複位。 1.手法複位 應用手法使骨折複位,稱為手法複位。大多數骨折均可採用手法複位的方法矯正其移位,獲得滿意效果。進行手法複位時,其手法必須輕柔,並應爭取一次複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覆多次的複位,均可增加軟組織損傷,影響骨折癒合,且可能引起併發症。因此,對於骨折的複位,應爭取達到解剖複位或接近解剖複位。如不易達到時,也不能為了追求解剖複位而反覆進行多次複位,達到功能複位即可。 手法複位的步驟為: (1)解除疼痛:即使用麻醉解除肌痙攣和消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經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後者多用於兒童。採用局部麻醉時,即將注射針於骨折處皮膚浸潤後,逐步刺入深處,當進入骨折部血腫後,可抽出暗紅色血液,然後緩慢將2%普魯卡因lOml(需先作皮試)或0.5%利多卡因10ml注入血腫內,即可達到麻醉目的。 (2)肌鬆弛位:麻醉後,將患肢各關節置於肌鬆弛位,以減少肌肉對骨折段的牽拉力,有利於骨折複位。 (3)對準方向:骨折後,近側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變,而遠側骨折段因失去連續性,可使之移動。因此,骨折複位時,是將遠側骨折段對準近側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4)拔伸牽引:在對抗牽引下,於患肢遠端,沿其縱軸以各種方法施行牽引,矯正骨折移位。絕大多數骨折都可施行手力牽引,也可將骨牽引的牽引弓繫於螺旋牽引架的螺旋桿上,轉動螺旋進行牽引,稱螺旋牽引。 術者用兩手觸摸骨折部位,根據X線片所顯示的骨折類型和移位情況,分別採用反折、迴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複位。 2.切開複位 即手術切開骨折部位的軟組織,暴露骨折段,在直視下將骨折複位,稱為切開複位。由於大多數骨折可用手法複位治療,切開複位只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 (1)切開複位的指征 1)骨折端之間有肌或肌腱等軟組織嵌入,手法複位失敗者; 2)關節內骨折,手法複位後對位不良,將可能影響關節功能者; 3)手法複位未能達到功能複位的標準,將嚴重影響患肢功能者。 4)骨折並發主要血管、神經損傷,修復血管、神經的同時,宜行骨折切開複位; 5)多處骨折,為便於護理和治療,防止併發症,可選擇適當的部位行切開複位。 (2)切開複位的優缺點 優點:切開複位的最大優點是可使手法複位不能複位的骨折達到解剖複位。有效的內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動,減少肌萎縮和關節僵硬。還能方便護理,減少併發症。 缺點:切開複位有不少缺點,應引起重視。主要有: 1)切開複位時分離軟組織和骨膜,減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應,如髓內釘內固定可損傷髓腔內血液供應,可能引起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2)增加局部軟組織損傷的程度,降低局部抵抗力,若無菌操作不嚴,易於發生感染,導致化膿性骨髓炎。 3)切開複位後所用的內固定器材如選擇不當,術中可能發生困難或影響固定效果。內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術。 二、骨折的固定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兩類,即外固定——用於身體外部的固定,和內固定——用於身體內部的固定。 (一)外固定 外固定主要用於骨折經手法複位後的患者,也有些骨折經切開複位內固定術後,需加用外固定者。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繃帶、外展架、持續牽引和外固定器等。 1.小夾板固定 是利用具有一定彈性的柳木板、竹板或塑料板製成的長、寬合適的小夾板,在適當部位加固定墊,綁在骨折部肢體的外面,外扎橫帶,以固定骨折。 小夾板固定的指征 (1)四肢閉合性管狀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牽拉力強大,需結合持續骨牽引; (2)四肢開放性骨折,創口小,經處理創口已癒合者; (3)四肢陳舊性骨折,仍適合於手法複位者。 小夾板固定的優缺點 (1)優點:小夾板固定能有效地防止再發生成角、旋轉和側方移位;由於橫帶和固定墊的壓力可使殘餘的骨折端側方或成角移位能進一步矯正;而且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關節,便於及早進行功能鍛煉,促進骨折癒合,防止關節僵硬。因而具有固定可靠、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治療費用低、併發症少等優點。 (2)缺點:小夾板固定必須掌握正確的原則和方法,綁紮太松或固定墊應用不當,易導致骨折再移位;綁紮太緊可產生壓迫性潰瘍、缺血性肌攣縮,甚至肢體壞疽等嚴重後果。特別是綁紮過緊引起缺血性肌攣縮,是骨折最嚴重的併發症,常導致嚴重的殘廢,應注意預防。 2.石膏繃帶固定 是用熟石膏(無水硫酸鈣)的細粉末撒布在特製的稀孔紗布繃帶上,做成石膏繃帶,用溫水浸泡後,包在病人需要固定的肢體上,5~10分鐘即可硬結成型,並逐漸乾燥堅固,對患肢起有效的固定作用。近年來採用樹脂繃帶固定者日漸增多。 石膏繃帶固定的指征 (1)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創口癒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夾板固定者; (2)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夾板難以固定者; (3)某些骨折切開複位內固定術後,如股骨骨折髓內釘或鋼板螺絲釘固定術後,作為輔助性外固定; (4)畸形矯正後矯形位置的維持和骨關節手術後的固定,如腕關節融合術後; (5)化膿性關節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石膏繃帶固定的優缺點 (1)優點:可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型,固定作用確實可靠,可維持較長時間。 (2)缺點:無彈性,不能調節鬆緊度,固定範圍較大,一般須超過骨折部的上、下關節、無法進行關節活動功能鍛煉,易引起關節僵硬。 3.外展架固定 將用鉛絲夾板、鋁板或木板製成固定或可調節的外展架用石膏繃帶或粘膠帶固定於病人胸廓側方,可將肩、肘、腕關節固定於功能位。患肢處於抬高位,有利於消腫、止痛,且可避免肢體重量的牽拉,產生骨折分離移位,如肱骨骨折。 外展架固定的指征 (1)肱骨骨摺合並橈神經損傷或肱骨幹骨折手法複位,小夾板固定後。 (2)腫脹嚴重的上肢閉合性骨折和嚴重的上臂或前臂開放性損傷。 (3)臂叢神經牽拉傷。 (4)肩胛骨骨折。 (5)肩、肘關節化膿性關節炎或關節結核。 4.持續牽引 牽引既有複位作用,也是外固定。持續牽引分為皮膚牽引和骨牽引。皮膚牽引是將寬膠布條或乳膠海綿條粘貼在皮膚上或利用四肢尼龍泡沫套進行牽引。骨牽引是用骨圓釘或不鏽鋼針貫穿骨端松質骨,通過螺旋或滑車裝置予以牽引。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分型】踝關節骨折的Lauge
※盆骨折致性障礙
※尺骨鷹嘴骨折的康復
※拿牛奶當水喝,小心會骨折2016年03月14日 星期一B09生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