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三種層次
轉載
標籤: 深閱讀 淺閱讀 書籍 國學經典 閱讀方式 集體潛意識 文化 | 分類: 其他文章 |
圖書館報 白玉靜女士採訪:
記者: 同樣是傳播國學,電視媒介比傳統書籍更能吸引關注,是否也從另一側面說明國學只有被更通俗化後才能真正走向大眾?
傅:當我們強調國學通俗化時,不可忘記所有的文化理念在最初是源自真實生活的。因此,讓一般人聽得懂國學,並不表示國學降格以求,反而是國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必經之路。但是,通俗不等於庸俗,無論電視或書籍,都是扮演橋樑角色,要引發大家產生閱讀經典的興趣,才是長久之計。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自己的閱讀狀態是什麼樣子的?每天花多長時間閱讀,閱讀書籍多一些還是報刊雜誌?更傾向於閱讀紙質書籍還是數位閱讀?有哪些書籍對您的影響比較深遠?
傅:我在大學教書超過三十年,因此我的閱讀一半是與教學及研究有關,一半是與個人興趣及寫作需要有關。如果是在不上課的日子,我平均閱讀四小時,加上寫作幾小時。我所閱讀的大都是同質的書,所謂「溫故而知新」是我近年的主要心得。我所讀的多為書籍,加上一些學術刊物,報紙只是一眼帶過。我不會數字閱讀,因為眼睛吃不消。我讀書習慣畫重點、寫感想,所以依然是紙質書籍的支持者。
記者:現在網路發達,電子閱讀、手機閱讀等數字閱讀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閱讀方式,但一方面這種閱讀也越來越膚淺化,您怎麼看待這種淺閱讀?這種閱讀方式適用於國學經典的閱讀嗎?為什麼?
傅:手機閱讀是個趨勢,至於是否淺閱讀我無法判斷,效果如何也未可知。我們的閱讀所接觸的可以分為「信息、知識、智能」三種層次。信息所代表的是:我知道某一件事,可以同別人交談分享。知識所代表的是:我知道某個學說,可以用它說明某個範圍內的相關事件,講個道理出來。智慧則指既完整又根本的一套理念,可以說明人生的重大問題(如生死),因此智慧除了閱讀還需個人實踐才可體現。所謂國學經典,應屬智慧範疇,可能不是手機閱讀可以勝任的。
記者:手捧書籍的傳統閱讀與電子顯示屏幕的閱讀往往被分別稱為深閱讀與淺閱讀,您認為這種稱法準確嗎?請談談自己的觀點。深淺閱讀究竟是用媒介載體來界定還是根據閱讀的作品來界定,對此請您的理解是什麼?
傅:閱讀之深與淺,很難用紙質與電子的方式來區分,而應該就材料與讀者心態來界定。譬如,材料若是經典,每能引人深思,而讀者在閱讀時不只是想要信息,還願意在生活上實踐以印證其說。這樣應該算是深閱讀。另外,學生為了考試而背誦經典,再怎麼用功又怎能稱為深閱讀呢?
記者: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信息媒介越來越多,深閱讀越來越被淺閱讀擠壓,您怎麼看這種現象,請分析一下深淺閱讀的利弊。
傅:深閱讀被淺閱讀擠壓,這是趨勢。此時要注意兩個現象:一是淺閱讀以傳播信息為主,而信息多如牛毛,給人帶來的迷惑與困擾往往多於理解與平靜。二是與深閱讀有關的紙質書籍市場,大概會出現淘汰過程。大家買的書較少,表示選書更精審。因此我們期待良幣驅逐劣幣,讓好書越來越受重視。至於利弊,則我向來是支持深閱讀的。但是因為自己並未試過淺閱讀,所以不宜妄加評論。
記者:現在的出版市場很繁榮,但真正的經典書籍越來越少,您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商業化對文化產品的影響?
傅:關於經典書籍,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經典本身,已經由歷史檢驗而流傳至今,帶給眾人處世的智慧,塑造了文化的基本型態。二是對經典的詮釋與發揮,這一類的書比較合乎一般人的閱讀口味,因為它添加了現代的因素。三是現代人創新的觀點,能表達整個時代的集體潛意識,讓人一讀就有會心之處,並且每次閱讀皆有新的體悟。因此,像上述的經典書籍越來越少,不只是商業化的趨勢問題,也是今天知識分子應該認真反省與嚴肅面對的。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一生》:馬拉松式的悲劇
※乾貨 | 花幾分鐘閱讀時間,教你如何扒歌!
※【推薦閱讀】 這是一個需要詩歌的時代!(圖文薈)
※《完美妻子》:男人比女人更該閱讀的女人獨白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