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媽媽:孩子他爸帶娃,遠比看上去靠譜!
本文所有插圖均為Linzie Hunter為《華爾街日報》繪製
作者 | Sue Shellenbarger
心理學教授Kathryn Kerns召集了30名青春期(13-19歲)及接近青春期(9-13歲)的孩子,來她的實驗室談談自己的父母。她發現,如果按照研究團隊以往衡量親子關係的一貫標準,這些孩子的父親得分很低。
Kerns博士在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任教。她說,但孩子們卻表示自己和父親關係很深厚而溫暖。他們的話是「我爸老鼓勵我」或者「我爸跟我說,他覺得我能行。」
為了對父親們的貢獻做出確切評估,Kerns博士在近期公布的一項研究中調整了兩項評估標準,加入了幾個新問題:父母是否鼓勵你,是否幫你樹立信心。結果,父親們的分數開始一路攀升。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採用新實驗、新技術記錄父親的作用,Kerns博士就是其中之一。近兩年來,已經有十多項研究成果深入揭示了父母雙方的細微差異,同時也告訴我們,許多爸爸逗孩子玩的行為看似隨性傻氣,其實頗有價值。
研究表明,爸爸和孩子玩耍還可以更盡興些。也就是說媽媽或其他人完全無須擔心,只要孩子玩得開心,那麼爸爸大可放心地招惹孩子。另外,有時爸爸和孩子開開玩笑,做做運動,就能平息孩子的吵鬧和眼淚。
兒童在幼年時期能否與父母建立起信賴親密的關係,將會影響到他們日後的為人、交友以及戀愛關係。父母是孩子探索冒險的安全後盾,是他們傷心沮喪時的寧靜港灣。然而過去科學家分析親子關係時,採用的普通評估標準低估了探索冒險的重要性,同時也忽視了父親在這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的研究鼓勵家長做些隨心所欲地做些搞笑舉動。在一次研究中,一個孩子玩倦了,開始哭起來,他爸爸就托起他做了個空中倒立。另一名爸爸為了讓孩子玩得盡興,是這麼做的:孩子拿來一套醫生玩具,在他胳膊上扎了一針,他假裝疼得大喊:「啊,痛死啦!」
為人父母后,男女都會產生激素反應,其標誌之一就是分泌更多催產素,這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信任的一種神經肽。研究顯示,催產素激活的父親大腦反應和母親是不一樣的。對女性而言,它激活的是大腦中的杏仁體區域與情緒表達功能。對男性而言,它的作用則是讓負責規劃、理解他人心理狀態和觀點的大腦皮層區域活躍起來。
新生兒父母的親子互動行為也不相同。心理學期刊《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了100名父母,記錄了他們與五個月大的孩子的單獨互動,母親一般喜歡凝視寶寶的雙眼,模仿他們的咿呀稚語,滿懷柔情地輕撫他們。而父親則更喜歡舉高高,飛快地做動作逗寶寶笑,或是鼓勵他們探索周圍的一切。
當然,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出現以上兩種類型的互動行為。以色列巴利蘭大學(Bar-Ilan University)的神經學家、心理學家Ruth Feldman於2014年主持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同性戀父親中,誰承擔起照顧寶寶的主要責任,誰大腦中的杏仁體育兒系統就呈現出和母親程度相同的激活狀態。這表明,主要負責孩子的一方,大腦會發展出育兒系統。
無論父母採取哪種行為,都能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除了父母的行為以外,親密關係的形成還要取決於親子之間的同步性——親子互動適時、互利、愉悅的程度。
研究人員通常用來衡量親子關係的標準大多是在母親身上測試的,在反映撫慰、安撫等行為(更常見於母親)上最為精準。一方面,這是由於很難找到參與實驗室研究的父親,Natasha Cabrera說,她是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College Park)帕克分校的人類發展學教授,也是該領域研究的帶頭人。一般來說,父親的工作時間較長,不太可能長時間與孩子待在一起,也不太願意分享他們的育兒經驗。Cabrera博士曾經花了三年時間,總共才找到50位願意參與研究的父親。
對於父母雙方而言,好家長的標準不盡相同。比如說,在很多衡量標準中,「干擾」或者自作主張(比如打斷孩子玩耍,或者擅自替孩子決定玩什麼遊戲)是壞事。確實,媽媽干擾孩子,孩子的反應會很糟糕,但是「爸爸來干擾的時候,孩子並沒有那麼不開心。」Cabrera博士表示。研究者正在記錄下這些細微的差異,她說,「如果爸爸高興,孩子樂意,那就不算干擾。」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一項新測試,它非常適合父親,叫做「逗笑任務」。在測試中,研究者讓家長和孩子單獨在實驗室里待上2分鐘以上,不給任何玩具,要求家長把孩子逗笑。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的心理學副教授Jean-Fran?ois Bureau說,一位爸爸從地上抓起一塊毯子,裹在頭上,其他家長則在房間里追著孩子玩,或者做鬼臉。Bureau是2014年一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研究考察了107位家長「逗笑任務」的情況。
比起和母親玩耍,孩子們在與父親玩耍時顯得更興奮,情緒波動更大。Bureau博士說,「這是他們的學習區」,學習激動或不高興時如何自我控制。「最佳父親」的標誌之一大概就是能在和孩子瘋玩時依然保持敏銳觀察和協調情緒的能力。
有的父親會模仿怪獸嚎叫,結果嚇得孩子惴惴不安。如果父親在玩耍時不夠敏感體貼,孩子構建親密關係的能力就會受影響,產生不安全與恐懼感。
研究顯示,沒了玩具,母親的壓力更大,但她們也能像父親一樣讓孩子開心起來,而且同步性更高。
2013年,猶他州立大學(Utah State University)研究父子關係的一群研究人員進行了若干實驗,試圖構建父親育兒體系,「戲劇遊戲法」就是其中標誌性的實驗之一。這項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是Sheila Anderson,現在,他是奧格登韋伯州立大學(Weber State University)的兒童及家庭研究助理教授。研究人員一共錄製了428份錄像帶,記錄下父親們是如何在毯子上用各種玩具和其1-3歲的孩子一起玩耍的。
在研究中,爸爸們經常能想出新奇的法子來鼓勵孩子。一名孩子想把塑料塊塞到中空塑料球(一種配對玩具)的對應小孔里,沒成功,他很沮喪,爸爸把他抱到大腿上,彎下身子,用下巴去蹭他的脖子。寶寶咯咯大笑,漸漸平靜下來,然後繼續拼玩具,最終成功了。
根據這些新發現,研究人員向評估育兒行為的表單里添加了一些新標準,其中包括參與好玩的「假裝」行為、發出特別的聲音或者做出奇特的舉動,鼓勵孩子嘗試新玩具等等。
你可能還關注:
小孩最好不要玩平板電腦
為什麼孩子需要做家務?
你還可以在關注本公眾號後,點擊後台下方「熱門文章」,閱讀「華爾街日報·派」(wsjpie)在育兒話題上的其他精選文章。
對了,不要忘了把本文分享給孩子他爸!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2009-2013年我國舞台設備市場監測與投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解讀
※2012全球財富報告
※梁振英施政報告談樓市:沒責任保證樓價只升不跌
※珍愛網聯合領英共同發布《2017單身職場人調查報告》揭職場人擇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