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閨怨》賞析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在我們賞析這首詩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唐代的「七絕聖手」、「詩家夫子」吧!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說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授汜水尉。二十八年又中博學鴻詞科,官校書郎,出為江寧令。晚年貶龍標尉。安史亂後,居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後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擅長五古和五七言絕句,尤以七絕著稱。他與王之渙、高適並為唐朝邊塞三大詩人,有旗亭賭詩的趣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其實他是鐵血柔腸,閨怨詩也寫得不錯,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集為《王昌齡集》。 王昌齡作為出色的邊塞詩人,能夠寫出哀怨的宮闈詩是有原因的。我們從他的身世遭際可以看出,他才高位卑,命途多舛,一腔抱負無由施展,故而鬱積勃發,表達自己的身世之悲,命運之悲。正是由於這樣特殊的經歷和情愫,才使得他能夠體會宮閨女子的悲涼和凄慘。《閨怨》便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下面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七絕。 我們從題目可知,這是一首寫閨中少婦愁怨的詩歌,但是作者一反常規寫法,從「不曾愁」寫起,可謂獨具匠心。作者使用這種變態(指不符合常規的形態)方式,其實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正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閨中少婦的心理變化,由「不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 其實,我們可以想見,閨中少婦一定是位年輕的女子。丈夫從軍在外,怎能不令她愁悶呢?那麼她為什麼叫自己的丈夫從軍呢?一方面是因為科舉制自隋朝興起到唐朝前期以來,錄取的人數是少之又少,簡直可以說是萬中取一。另一方面是因為唐朝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快速取得功名的重要捷徑,比如高適、岑參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取得功名的。由此我們可知,閨中少婦的丈夫從軍覓封侯的行為,是當時社會的風氣使然。還有就是閨中少婦對美好生活的單純幻想之後的的推波助瀾。所以,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也是合情合理的。這看似合理的行為就是日後「悔」的原因。 接下來的一句,便是無憂無慮之閨婦的具體行為。清晨,春光燦爛,春色如畫,怎能不令人春情蕩漾,春意闌珊呢?於是在這種情境中,雖然夫婿從軍在外,但是她還是精心地打扮自己,裝扮自己。登樓遠眺,觀賞這美好春色,自娛自樂。如此快樂的場景,少婦盡情歡樂,這就為接下來的一轉蓄積了足夠的力量。 第三句急轉直下,「忽見」二字力沉千鈞,突兀騰躍。看似不經意的一瞥,偏偏就是路邊盎然綠意、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楊柳,這就勾起了閨中少婦對丈夫的思念。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久而久之,普通的「楊柳」便被賦予了離愁別緒的涵義。同時,「柳」還是春色的代名詞,當柳樹勃發的時節已是晚春時節,自然便蘊含了青春易逝的傷感。這一切的一切,讓這位開始「不曾愁」的閨婦,內心深處生出了極大地傷悲和思念。她此時就後悔了,比起要求夫婿覓封侯來說,青春易逝的閨婦,還是覺得相伴相依來的溫存。 作者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反其道而行的表述方式,將閨婦春日獨守空房的內心矛盾刻畫地淋漓盡致,生動地展現了閨婦由喜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真是耐人咀嚼和回味啊!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賞析 | 難得糊塗鄭板橋
※2017年漢普頓宮花展,金獎花園作品賞析
※《夜雨寄北》賞析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的意思及全詩賞析
※劉禹錫:《石頭城》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