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產的和平協議
難產的和平協議
17號台灣地區領導人馬 英 九在他的「黃金十年」系列記者會第五場——兩岸關係專場上提出未來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三大前提條件,一是民意高度支持,二是台灣確實需要,三是台立法機構監督。不少媒體分析馬英九設置這麼多前提,說明他暫時沒有簽署和平協議的考慮。敝人以為,如果真要按照他所說的三大前提來恰談和平協議,不僅協議無法簽署,連開始洽談都困難重重。而18號上午馬英九的表態更堅定了我的看法。馬英九18日上午會見「台美日三邊安全對話研討會」訪問團美國、日本國會議員時稱,與大陸洽商兩岸和平協議,「絕不是在談統一問題」,即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絕對不能以國家未來統一作為前提。他同時表示所謂「國家」需要,是代表第一,它一定以台灣人民為主,對人民有利;第二,兩岸之間要有充分的互信;第三,台灣的作為要符合區域與國際社會的期待。這個協議基本上也必需要獲得台灣民眾高度支持,同時最後還要經過「立法院」的通過。
通過馬英九這兩天的講話我們可以看出,照此發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只不過是一個虛幻的夢。國台辦早就表示過,未來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必須以國家統一的前景為前提條件。任何不一此為條件的和平協議大陸不僅無法接受,而且與國家現行法律相抵觸,違反《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之規定。
我們看馬英九所提條件看似合情合理但卻是沒有現實基礎。首先台灣確實需要,台海兩岸自49年分治以來,一直處於緊張對立狀態,兩岸之間的關係由原來的制度之爭發展到現在的統獨之爭。自08年馬英九上台之後,兩岸關係才有所緩和。但兩岸之間在法律上仍處於內戰狀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和平,謀發展成為兩岸人民的共同追求,因此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成為兩岸人民的需要。其次,要接受台立法機構的監督,台灣社會經過二十多年的民主化發展,其西方式的民主已經達到相當化的水平,對於兩岸和平協議如此重要的文件理應得到立法院的監督。最後,民意的高度支持,和平協議關係到台灣的未來發展。與台灣每個人的命運都息息相關。在台灣社會形成一致,獲得民意的高度支持是民主化社會的體現。但是正是這一看似民主的條件註定了兩岸和平協議的無法出爐。
台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而同時又是一個畸形的社會,島內存在藍綠兩大不可調和的政治板塊,任何經濟民生問題在政治議題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自08年以來,兩岸開展了包括三通,ECFA等一系列經濟方面的會談。雖取得一定的重要成果,但遭到綠營的極力阻撓,兩岸之間的會談雖不涉及政治議題,但在逢中必反的思維下,綠營對於任何涉及與中國大陸的議題都是要反對的。恰逢國民黨在立法院佔有絕大多數席位,這些文件才勉強通過。而我們看到這些情況在立法院已經不復存在,未來出現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而兩岸之間洽簽的和平協議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獲得立法院的通過更是難上加難。況且,對於兩岸之間的政治議題,美日的態度也畢竟相當慎重,不同於以往的經濟問題,馬英九今天的表示,台灣的所作所為必符合區域及國際社會的期待既是說,兩岸之間簽署和平協議及其內容要得到美日的認可,顯示其一貫的親美友日態度。
馬英九的和平協議是建立在他的「不統、不獨、不武」的前提條件之下的,並且拒不探討兩岸統一問題,這與大陸的立場背道而馳,雙方的談判必不會有什麼結果。大家都沒有可妥協的空間。
因此,馬所構想的和平協議既無法在島內得到共識也不為大陸所接受。若不改變立場只能是空談。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