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獻序文資料【2016.9.11】
古籍文獻序文資料【2016.9.11】
收錄:
1、劉歆《上山海經表》及郭璞自序。
2、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自序。
3、《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自序及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自序。
《上山海經表》 西漢·劉歆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蓋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孝宣帝時,擊磻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臣秀昧死謹上。
《山海經》序 東晉·郭璞
世之覽《山海經》者,皆以其閎誕迂誇,多奇怪俶儻之言,莫不疑焉。嘗試論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於《山海經》見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紛紜。陰陽之煦蒸,萬殊之區分。精氣渾淆,自相濆薄。遊魂靈怪,觸象而構。流形於山川,麗狀於木石者,惡可勝言乎?!然則總其所以乖,鼓之於一響。成其所以變,混之於一象。世之所謂異,未知其所以異。世之所謂不異,未知其所以不異。何者?物不自異,待我而後異。異果在我,非物異也。故胡人見布而疑黂,越人見罽而駭毳。蓋信其習見而奇所希聞,此人情之常蔽也。今略舉可以明之者,陽火出於冰水,陰鼠生於炎山。而俗之論者,莫之或怪。及談《山海經》所載,而咸怪之。是不怪所可怪,而怪所不可怪也。不怪所可怪,則幾於無怪矣。怪所不可怪,則未始有可怪也。夫能然所不可,不可所不可然,則理無不然矣,
案汲郡竹書及《穆天子傳》:穆王西征見西王母,執璧帛之好,獻錦組之屬。穆王享王母於瑤池之上,賦詩往來,辭義可觀。遂襲崑崙之丘,游軒轅之宮。眺鐘山之嶺,玩帝者之寶。勒石王母之山,紀跡玄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艷草,奇鳥怪獸。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燭銀之寶,歸而殖養之於中國。穆王駕八駿之乘,右服盜驪,左驂騄耳。造父為御,奔戎為右。萬里長騖,以周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濟。東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廬。南轢黿鼉之梁,北躡積羽之衢。窮歡極娛,然後旋歸。案《史記》說:穆王得盜驪騄耳,驊騮之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亦與竹書同。《左傳》曰:「穆王欲肆其心,使天下皆有車轍馬跡焉。」竹書所載,則是其事也。而譙周之徒,足為通識瑰儒,而雅不平此,驗之史考,以著其妄。司馬遷敘《大宛傳》亦云:「自張騫使大夏之後,窮河源,惡睹所謂崑崙者乎。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不亦悲乎。若竹書不潛出於千載,以作徵於今日者,則《山海》之言,其幾乎廢矣。若乃東方生曉畢方之名,劉子政辨盜械之屍,王頎訪兩面之客,海民獲長臂之衣。精驗潛效,絕代縣符。於戲!群惑者其可以少寤乎。
是故聖皇原化以極變,象物以應怪。鑒無滯賾,曲盡幽情。神焉廋哉!神焉廋哉!蓋此書跨世七代,歷載三千。雖暫顯於漢,而尋亦寢廢。其山川名號所在,多有舛謬,與今不同。師訓莫傳,遂將湮泯。道之所存,俗之所喪。悲夫!余有懼焉。故為之創傳。疏其壅閡,辟其茀蕪。領其玄致,標其洞涉。庶幾令逸文不墜於世,奇言不絕於今。夏後之跡,靡刊於將來。八荒之事,有聞於後裔,不亦可乎?!夫蘙薈之翔,叵以論垂天之凌。蹄涔之游,無以知絳虯之騰。鈞天之庭,豈伶人之所躡。無航之津,豈蒼兕之所涉。非天下之至通,難與言《山海》之義矣。嗚呼!達觀博物之客,其鑒之哉!
《黃帝內經明堂》序 唐·楊上善
臣聞星漢照迴,五潢分其瀾澳。荊巫滀水,九派泄其淪波。亦所以發神明之靈化,通乹坤之氣象。人之秀異,得自中和。雖四體百節,必有攸系。而五藏六府,咸存厥司。在於十二經脈,身之綱領。是猶玉繩分晷,而寒暑不諐。金樞惣轡,而晦明是隔。至於神化所財,陶鈞之妙。於形,乃細而運之者廣。言命,則微而攝之者大。血氣為其宗本,經胳導其源流。呼吸運其陰陽,營衛通其表裡。始終相襲,上下分馳。亦有谿谷滎輸,井原經合。虛實相傾,躁靜交競。而晝夜不息,循環無窮。聖人蔘天地之功,測形神之理。貫穿秘奧,弘長事業,秋豪不遺。一言罕繆,教興絕代。仁被群有,舊制此經,分為三卷。診候交雜,窺察難明。支體奇經,復興八脈。亦如沮漳沅澧,沔波於江漢。豐滈澇潏,分態於河宗。是以十二經脈,各為一卷。奇經八脈,復為一卷,合為十三卷焉。欲使九野區分,望修門而入郢。五音疏越,變混吹而歸齊。且也是古非今,或成累氣。殊流合濟,無乖勝范。伏稟皇明,以宣後學。有巢在昔,而大壯成其棟宇。網罟猶秘,以明離照其佃漁。今乃成之。聖曰:「取諸不遠。」然而軒丘所訪,抑亦多門。《太素》陳其宗旨,《明堂》表其形見。是猶天一地二,亦漸通其妙物焉。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余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天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出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剌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篇。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藝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逺,其術晻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佑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采漢唐書録,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礡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泝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 高保衡 光祿卿直秘閣臣 林億 等謹上
《黃帝內經素問》序 啟玄子 王冰 撰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徑,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則周有秦公,漢有淳于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重迭。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并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雲世闕。重合經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並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併,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迭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凈瀅,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時。大唐寶應元年 歲次壬寅序
將仕郎守殿中丞 孫兆 重改誤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 上騎都尉賜緋魚袋 高保衡
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醫書 騎都尉賜緋魚袋 孫奇
朝散大夫守 光祿卿直秘閣判 登聞檢院上護軍 林億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2016年第一天,為自己加油!
※2016部編版:七下第17課《明朝的滅亡》
※【美文欣賞】2016「秋日戀歌」情感美文《秋天是一首詩,一幅畫,一個夢》
※唐宋八大家之蘇洵 第A19版:史海鉤沉 20161028期 《中國電視報》
※2016中國人口形勢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