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師給職場新人的幾點建議

生涯規劃師給職場新人的幾點建議

來自專欄我的生涯,我做主

金九銀十又到了跳槽找工作季節。

然而很多人都在求職這條路上歷經艱辛,卻遲遲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為什麼呢?可能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首先考慮「要什麼」,而非「有什麼」。求職者尋找心儀的工作,好比淘寶購物似的,按照關鍵字搜索符合條件的職位空缺,一一投遞簡歷,是不是這樣呢?

這種求職成功率並不會很高。因為從招聘方的角度,他們看重求職者的資質是否符合崗位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崗位要求和沒有達到崗位要求都是不匹配,「殺雞用牛刀」也是種資源浪費。

工作,從本質上說,就是價值交換。於是乎,找工作就是通過「我有什麼」去找「我要什麼」,兩者價值相當才是適合的工作。「有什麼」包括知識、技能、能力、優勢、個性和品格特質、經驗、人際資源等。

建議一:想要找到好工作,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價值水平。


誤區二:過於看重學歷背景。

良好的學歷背景在職業初期是很好的敲門磚。名校畢業的學生能拿到大公司、好工作 offer 的機會比較多。據說有些企業只挑選 985 大學畢業生的簡歷,這樣提高門檻,不過是縮小篩選的範圍,提高招聘效率。 並不是所有大公司都只招收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要看具體的崗位要求。同樣是應屆生,如果各方面條件和要求都差不多,企業傾向選擇學歷略好那位。對於有一定工作年限要求的職位,則更看重候選人之前工作背景。

現在很多人執迷於各種考研、考證的培訓班,熱愛學習本身是件好事,但需要和自身的生涯規劃結合起來,切不可盲目跟風。

比如要不要考研?如果大學原專業或者目前從事的職業不是自己所喜歡的,通過讀研來實現轉行視為一種不錯的選擇。有些人喜歡搞學術研究,通過學習深造來提升科研能力。還有些職業比如大學教師,學歷要求是評職級的必要條件。如果不是處於以上考慮,純粹為了提高收入,那就需要評估時間精力的投入產出比。同一崗位,研究生比本科生起薪更高(差距也就在一兩千元以內),然而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對於不需要高學歷的崗位,前者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而且這種起薪的差別主要出現在職業初期,之後的發展主要還看個人的能力水平。

建議二:比起學歷,能力更重要。


誤區三:專業一定要對口。很多應屆畢業生持有類似觀點,學市場營銷就要從事市場營銷工作,學供應鏈管理就得從事供應鏈的工作,要不然大學這幾年不就白學了。

除了一些特定職業比如醫生、律師,很多領域的入門工作,企業內部轉崗都沒有嚴格的專業限制。

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不僅有專業知識,還有外語、計算機類通用技能、科學研究方法等;通過各種校園實踐活動,培養和提升溝通合作、計劃與組織、解決問題、領導力等能力,這些資源都會應用到今後的工作中,尤其是通用類技巧和能力,在任何工作中都被廣泛使用。

況且學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有些內容早已過時了,根本無法應用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很多專業知識還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積累。

另外,市場大環境對有職業選擇也有一定影響。相比「心理熱」在國內持續升溫,心理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卻並不明朗,心理學連續三年成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九成心理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後面臨轉行。這種情況,專業對口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建議三:工作本身就是提高能力的過程。在工作中不僅需要關注專業技能的提升,還需要注重通用能力的培養。


誤區四:經歷就是經驗。經歷不代表精通。有些職場老人工作多年,業務水平還不如一個剛剛加入的新人。前一種人有的只是經歷而非經驗。

經歷是指「做過」某事,而經驗則是「做成了」或「沒做成」某事。經驗是在經歷的基礎上,經過反覆學習提煉而形成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都是有用的經驗。

從「經歷」到「經驗」,大致有這麼幾個步驟:

  • 了解是什麼,在什麼時間做
  • 知道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
  • 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然而這還不夠,進一步還可衍生為:

  • 假如不這麼做,還可以怎麼做?
  • 目前的方案較之其他是否為最佳方式?
  • 如果「是」,延續原方案;
  • 如果「不是」,新方案是什麼?如何做到?為什麼?

    ...... 重複以上步驟。

由此可見,創新來自對過去經驗的否定假設,是對失敗經驗的成功提煉。

建議四:在工作中不斷提煉有用的經驗,助你事半功倍鏈接到更好的工作機會。

最後,好工作不是找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以上供各位參考。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四寄求職信
4月不減肥,跳槽沒機會 | 說實話,職場顏值真的很重要
求職:好的工作和對的工作
30歲的女人找工作好難
網路求職的小「歪」秘密

TAG:職業規劃 | 初入職場 | 求職 |